秦安县邢泉村庙会

文摘   历史   2024-08-19 16:49   甘肃  

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秦安县邢泉村庙会

文/成纪广林


邢泉圣母庙会是秦安境内规模最为盛大,会众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著名庙会,会众遍及秦安县城大半及城郊共9个村庄。邢泉圣母宫为九龙山三圣母的行宫。

明嘉靖(1522—1566年)时期,九龙山圣母与天齐庙东岳泰山同为县内官神,享受官方祭祀。明嘉靖《秦安志·礼制志》记载:

九龙庙,九龙名山,县所主也,与庙山所建天齐宫,当并祀之。礼也。

九龙山圣母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历代官员每于久旱不雨之时,长途跋涉,前去取湫求雨,为县内重要的农耕民俗活动。清代以来,由于路途遥远,为了求雨方便,在邢家村建立圣母行宫。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唱戏娱神,世代相传,相沿成习,遂成庙会。

圣母宫“圣慈默佑”匾额  安维峻书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之前,人们为了庆祝圣母诞辰,酬答神恩,施田捐地,修建戏楼。据圣母宫现存乾隆二十三年所立《施亩碑记》记载:

七月十二为圣母诞辰,邑人约会以酬神恩者不下千人,每岁至期,必倩梨园以庆祝……众议建立戏楼,苦无址,予(张必昇)堂弟本於庙前施地一段以为基。众遂起工,不数日而告成。

清代以来,邢泉圣母庙会一直活跃兴盛。每年农历七月十二开始,举行为期6天的庙会,届时成千上万的民众蜂拥而至,商贩杂耍、三教九流汇集于此,热闹非凡。

圣母宫“福国佑民”匾额 孙振声书

民国24年(1935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年已46岁的副会长高廷相老来得子。为了庆祝这一喜事,酬答神恩,高廷相特意请来戏班唱戏庆贺。从此,立下规矩,圣母庙会每年举行2次,即农历二月十二日的春台戏和七月十二日的秋台戏。高会长的这一儿子也因之起名为高新会。

邢家村地处县城近郊,圣母历来以灵验称著,又得官方推崇,所以会众广大,声名远播。又由于秦安自古被称为“羲里娲乡”,地方名流以娲皇本是前世来喻圣母,于是又有了圣母即是女娲娘娘化身的传说。明清以来,许多地方名人和官吏,如胡缵宗、路道庸、张必昇、孙振声、安维峻、孙海、王友曾等都在此活动过,他们或参与庙宇戏楼修建,或倡导主持,题写碑文牌匾,扩大了庙会的影响。

圣母宫“梦绕慈云”匾额  孙海书

由此,圣母宫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清乾隆二十三年碑文记载:

九龙山……有天池焉,旱则不涸,旱则不涸,天旱则祷其中,无不立应……居民相传,为主湫神也。城南邢村亦有庙焉,即圣母之行宫也。邑人有疾病忧疑,则无祷不验,有感遂通,所谓御灾捍患、镇抚妥宁者,可弗祀欤。

清乾隆四十二年碑文记载:

邑人有求必应,无祷不灵,故香火较他圣母之诞辰也,到期拜祝者以万记……

以上记载极言圣母神之灵验,参与庙会的人数之广大,以及信众对圣母之神的极力崇拜。天旱不雨、疾病忧疑、天灾人祸、兵匪防御,无不祷示祈求。

庙会演唱秦腔活动代代相继,“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止。1981年农历二月开始,恢复庙会活动,依旧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七月十二日举办两届庙会,每届会期6天。

圣母宫“青云在手”匾额   路道庸集 

期间,邀请秦腔剧团演出,方圆几十里乃至外州外县数以万计的群众,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午、晚开戏之时,礼炮轰鸣,群众蜂拥而至。连台秦腔,激扬正声;各色杂耍,助长喜气;善书者,寄情翰墨;工画者,寓意丹青;会友者,觥筹交错;亲戚流连,情话缠绵;红男绿女,踏青采翠;白叟青童,仿胜寻幽;仕女如云,少年连袂;或诗酒唱酬,或琴棋切磋;或热油炸糕,或冷手摇糖。神情飞扬,香烟袅袅,珠光宝气,钟馨悠悠。随庆典戏剧的演出,凡此种种的地方风情及民间文化,真让人眼花瞭乱

成纪广林
甘肃秦安档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