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王尹,取王家川、尹家川两自然村的首字而得名,位于秦安县城东南11公里。
王尹人民舞台 王天德题
在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晚期,今尹家川、张家底、马家川、王家庙、革家山等村一带已经形成原始村落。明代,胡家河沟胡氏和寇家堡寇氏为王尹两大姓氏,故王尹又称胡寇家寨子。此乃俗称,明嘉靖《秦安志》云:
砦三十有一:东南十五里曰田夹沟砦,曰第七沟中砦、下砦……堡五十有一:曰第七沟……
张底村出土的南北朝石造像
由此可知,明朝时期王尹一带称第七沟。《秦安志》记载,秦安县城东南十五里为第七沟,“其水注东川(今古城蔡子河)”。又云:“(秦安城)东2里曰东川......,其水瀑中岭,纳第七沟,吞龙泉,西流于县南,入于陇(今葫芦河)”。自兴国镇康坡村以上的南小河流域一带均属第七沟地域,该地域包括古城乡的少部分和王尹、云山二镇的大部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尹一带的阴阳在写祭文时,都把死者称为第七沟人氏;中华民国时期,王庙村普渡寺的山门挂有一牌,上写“天水县第七沟普渡寺”。这些都可做为王尹一带历史时期被称作第七沟的辅证。
清顺治年间,秦州北乡倒流山尹氏一支,因耕读别业,迁至胡家河沟附近。清秀才赵树宜《前清太学生青卿尹公懿行序》:
厥后支派繁衍,以姓名其地,曰尹家川。
雍正年间,王家川、尹家川两村人口逐渐增多,合称王尹家。民国时期,今王尹镇境内始有乡级建置,民国23年(1934年)在上渠子村成立中前乡,民国35年(1946年)因中前乡境内有北周古迹建崇寺(位于今兴国镇郑川村)而改称建崇乡。
1950年,成立王尹乡,时属天水县远门区管辖,1954年2月划归秦安县。2015年10月,王尹撤乡改镇。
古第七沟流域,《水经注》称为“安夷川水”,今名南小河,是秦安县四大文化河谷之一。王尹镇位处其中,民风淳朴,人文蔚起。
中唐时期,王尹镇出了一位著名的宰相权德舆(谥“文公”)。其故里,据明《秦安志•地理志》载:
(秦安县城东南)为第七沟(十五里),其水注东川,有权文公宅,遗址存,俗谓之权家衙。有权安丘公墓,有权参军墓。正德间,居人掘得一志石,上有“权德舆”“权德奂”字。
权德舆画像
详情请参阅成纪广林微信公众号文章《秦安王尹:唐代名相权德舆故里》。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襄阳府人李兴因军功升武德将军、巩昌卫前所世袭正千户。后世一支迁居今王尹镇,亦以姓名其地,曰李家磨。其后裔至今保存着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发的圣旨: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必资威武以安黔黎,未尝专修文而不演武。朕特仿古制,设武职以卫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智以察微,防奸御侮,机无暇时。能此,则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怠!
洪武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成兆南,字召棠,自号寿山,王尹镇成家小庄人。清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名列亚元(全省第二名),选授陕西泾阳县教谕,后署伏羌县(今甘谷县)训导,官至静宁州学正。成兆南深沉博雅,素有大志,与通渭牛树梅、同县孙振声为畏友,时称为“陇上三君”。道光十八年(1838年),成兆南父成鸿章去世。咸丰三年(1853年),时任四川茂州直隶州知州的牛树梅为成鸿章(字可贞)题写墓碑。牛氏又作《成可贞封翁家传》,收录于其著作《省斋全集》。
1971年,王庙村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土陶——柳条壶,虽为土陶制品,但其坯模为精致的柳条编织品,故其名曰柳条壶。草柳制品的生产在王尹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张底村郭香莲12岁起就跟随其母学习麦秆编织,2000年后,郭香莲每至农闲时节就带领留守妇女从事麦秆编织。她们用麦秸和玉米皮编织出各种实用工艺品,品种丰富,花样繁多,有山核桃、挎篮、绣球、五星、荷花、草莓、花扇、宝塔、十二生肖等20多个艺术观赏型的工艺产品品系,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深受国内外顾客的喜爱。
2011年,传承人郭香莲被甘肃省文化厅和甘肃省人事厅命名为“副高级麦秆编艺术师”。同年,王尹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麦秆编)之乡”。2017年,郭香莲荣获第二季度“最美天水人·十大人物”称号。
上世纪首轮修志时,王尹走在了全省的前列。1994年,由王尹乡政府主持编纂的《王尹乡志》出版发行。
该志分类科学,门类齐全,体例得当,言简意赅,是了解王尹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文献。主编为时任王尹乡副乡长的王小平,副主编为王广林、尹遂世。原天水第二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天德题写书名,时任县委书记田兴齐题词:
一乡经验集锦;万人劳动结晶。
王尹的方言也有其独特之处。镇境在历史时期分属不同的州县管辖,明清时期,镇境相当多的村庄隶属秦州,称州民,直到1954年才划归秦安。州民、县民虽仅有一河之隔,而所操方言迥异。归纳起来,镇境内大体上操三种口音。
北片口音:分布在李家湾、高家草湾、寇家堡、孙家山一线(包括该线村庄)以北,口音类似秦安县川,这些村庄历史上一直是秦安县的辖地。最为明显的是,把“这”“那”“我们”分别读作“宙”“务”“曹”。
中片口音:分布在上述两线之间,口音既有三阳川之味,又夹杂着秦安县川的方言,历史上一直是秦州、天水县的辖地。例如,把“这”“那”“我们”分别读作“载”“外(去声)”“高”。
南片口音:分布在省道207线以南,口音类似三阳川,盖与三阳川邻近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