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俊维|五营镇陈峡村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海马瑞兽葡萄纹镜
文摘
文化
2024-11-01 18:51
甘肃
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在秦安县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唐代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它的珍贵在于,同样尺寸、规格,而又精美的唐代铜镜在全国都是罕见的。秦安县博物馆所收藏的这面海马瑞兽葡萄纹镜,形状为圆形,直径29厘米,厚2厘米,重4500克,青铜质地。1986年7月,由秦安县五营乡村民在田间劳动时发现,捐献给了秦安县博物馆,后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是截至目前甘肃省出土铜镜中最大的一面,曾多次赴海外展出。该件文物正面仍然可以映照出人像,背面纹饰繁缛,富丽堂皇,体现出了盛唐时期高超的冶铸技艺。
这块铜镜泛着银白色的光泽,只有少量铜锈,保存较为完好。这是因为唐镜的金属成分中,大体为铜占69%,锡占25%,铅占5%,所以呈银白色。我们欣赏文物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去观察、赏鉴。文物中的图像所包含的含义一点也不亚于文字。图案纹饰往往有着特殊的寓意,寄托了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所以欣赏图案,其实是在走进古人的内心,体悟当时的观念和风尚。古代铜镜主要类型有圆形镜、方形镜、亚字形镜、铭文镜、花叶镜等,纹饰往往与形状相配合,匠心独运,极具观赏性。在南北朝时期,葡萄图案纹样由西亚经中亚传入我国。到唐代,葡萄纹和海兽纹成为铜镜流行的纹样,瑞兽葡萄纹镜主要流行于盛唐、中唐时期。这面海马瑞兽葡萄纹镜为圆形,伏兽钮,无钮座,器形完整,镜面光洁,镜背造型和图案布局经过了制作者的精心设计,将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双线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外区最外延有一圈宝相花组成的图案。宝相花不是一种真实的花卉,而是魏晋以来伴随佛教盛行而流行的图案,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比自然形象的花更美、更富丽。在宝相花的中心还有一颗圆珠,像闪闪发光的宝珠。纹饰采用高浮雕工艺,保存完好,极具立体美感。主题纹饰既对称稳定,又灵活多变。外区有16只狻猊、凤鸟和雀鸟在葡萄藤叶间环绕。狻猊是一种近似于狮子的神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中的一子。它也是随着佛教的流行而流行的。凤鸟和雀鸟则是自战国时期就出现的铜镜纹样。内区5对瑞兽两两相向,有海马、瑞兽和雀鸟。海马也称海兽,似马非马。仔细观察会发现,瑞兽穿梭于葡萄枝蔓下,绕中心的伏兽奔走,雀鸟则展翅飞翔,形态各异。葡萄则以同心圆的方式分布为四圈。葡萄的果实颗粒饱满,累累成串,给人以丰收、盈硕和丰盛的感觉。枝蔓自然舒卷、缠绕,将葡萄连接起来,使得繁密而不杂乱。整个镜面的各种装饰元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不由让人惊叹这青铜上的艺术之美。在有限的空间中,古代的工匠尽可能自由地发挥,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展示出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件铜镜的纹饰有点奇怪,既有海洋文明的海马,也有西域传来的葡萄纹、狻猊,还有中土流行的瑞兽、凤鸟,将异质文明、异域风情包含在一件器物当中,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这恰恰是盛唐的风格,是那时的流行风尚:既有对真实存在事物的摹写,也有对观念中、想象中事物的表现,且将两者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那个时代的大气和瑰奇。有人可能会提问:“秦安怎么会出土这么好的铜镜?”要解释这个疑问还得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当时的关中陇右地区联系紧密。关中聚集了皇亲国戚、王侯将相,而陇右同样是富庶的地方,“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当然,唐代的陇右地理范围要大一些,包括现在的甘肃省大部分区域。在汉末至隋唐这一段时期,秦安这块地方有过很多显赫的家族,如苻坚家族、吕光家族、权翼—权景宣—权德舆家族,出土过很多精美的佛教造像塔、造像碑。在秦安叶堡镇还出土过成批的、体量巨大的唐三彩陪葬俑。所以,唐代的秦安是丝绸之路上的大邑、重镇。据推测,该块铜镜的主人当属高官、富户。在历经千年之后,铜镜的纹饰依然熠熠生辉,令人赞叹。我们伫立在展柜前,欣赏它的精美华贵,也追缅大唐气度、盛世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