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儒拜访高僧,顿悟后留下禅诗,其中两句醍醐灌顶

文摘   文化   2024-11-07 21:30   山西  


文 | 向小园 · 图 | 网络


作为一代大儒,朱熹时常拜访名家,与人论学。


年轻时,在一次赴任途中,朱熹听闻当地有名士,于是前去拜访。


名士年过五十,生活拮据,却仍以礼相待,准备了一碟姜、一碟盐巴,随后恭敬的接过朱熹的手稿,放在桌上,又燃起一炷香。


恰好山风吹过,手稿随风翻动,名士站立一旁,如被清风吹醉。待到风声渐去后,方才将手稿还给朱熹,二人促膝长谈三天三夜。


朱熹离开草堂时,不满多日的书童终于忍不住吐槽起来,他觉得名士太无礼,无酒无肴,不读手稿,临别时甚至没有相送一程。


对此,朱熹则笑着解释道:盐是海中物,姜乃山间食,尽山尽海,是为大礼。接到手稿时,为表尊重燃香一支。风吹稿页时,已然悉心品读,甚至在交谈时能将原句背出,令人钦佩。临别时,送至门口,已是尽礼,光阴易逝,读书人总多珍视。



谈话间,野鸟飞来,朱熹与书童回首之际,却见名士还站在草堂门口,手捧书籍,仍保持着送客的姿态,朱熹继而补充道:“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诸如这样的交友趣事,朱熹还曾经历过许多,有时思绪翻涌间,还会提笔赋诗,以诉平生。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宋·朱熹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写下这首词时,朱熹已年过五十,因为与好友久别重逢,心中欢喜,便在好友作诗相赠后,提笔留诗,以作酬答。


溥公,是一位山僧,早些年间,二人曾论学讲道,数年间这段相交往事一直萦绕在朱熹心头,时常梦回,珍贵难忘,如今故地重游再度相逢,却已两鬓斑白。


时光催人老,落笔之间便多了几分唏嘘感慨,于是叹道:“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想来那梁间来去自如的燕子也已飞过了不少岁月,连燕巢都是新筑的,唯有山间溪流仍如旧日般清澈明媚,笑迎归人。



尽管岁月匆匆,却喜旧情常存。


时至今日,他们二人仍会在许多观点上争论不休,你说清静无为,我言格物致知。


或许观点总多不同,但彼此的情谊却是真挚,于是一番争辩后,俱又相视一笑,重逢不易,你我便欣然相谅吧。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当初朱熹与陆九渊鹅湖相会,亦是据理力争,交流激烈,然而学术上的不同,却并不会真的让彼此生出嫌隙。


数年后,陆九渊曾特意去书院拜访朱熹,请其为自己的兄长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友善相交,彼此倾慕,朱熹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



可见,“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为朱熹的一种生活态度。


红尘滚滚,千姿百态,世人总有殊异,与其强硬苛责,不如求同存异,既能各抒己见,又能互诉衷肠。


若拥有一颗包容宽豁的心,自能见天地广阔,万物多彩。




—- END -—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

古诗词夜读
品诗词之美,悟人生之意,每晚9点半,我们一起体味诗意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