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0年,年过二十的李贺终于来到京城参加科考,三年前,他凭一首《雁门太守行》赢得韩愈赏识。
本可以在那时就早登科第金榜题名,不料“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只能怀着沉痛又失落的心情回乡料理丧事,并按制守孝三年。
如今重回长安,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早已诗名远播的文坛才子必将金榜题名。
可惜事与愿违,有嫉妒李贺才华之人,放出流言,说李贺父亲名为“晋肃”,“晋”与“进”谐音,李贺来考进士,就是对父亲的侮辱,此为不孝。
现今看来这种阻止别人考试的理由极为荒唐,然而在古代,有所避讳显然是天大的事。
尽管韩愈出面撰文为其辩驳,却依旧于事无补,李贺的科举之路戛然而止。
李贺,这个七岁能诗,擅写“疾书”,自幼名扬京洛的少年天才,在本该辉煌的年纪横遭变故,跌落谷底。
更何况,多年来他勤奋刻苦,白日骑驴觅句,夜间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就连他的母亲都心疼不已,时常叹道:“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然而,在天赋与努力的双重加持下,本该美好的未来,却被一个荒诞的理由轻易击溃,背后的苦闷与愤恨可想而知。
因而,尽管后来在旁人的帮助下,李贺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却依旧难掩忧思,毕竟本该耀目的珍宝怎会甘愿蒙尘,更何况官位低微,实在见了太多人情冷暖。
于是为官三年后,眼见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加上妻子病逝,日渐忧郁病重的李贺,最终辞官归乡,修身养性。
只不过,心中建功立业的火苗,始终未曾熄灭,因此不久后,李贺又在友人的举荐下,踏入军营,转做幕僚。
身处沙场,总多澎湃,期间作诗言志,成就佳作。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在归乡闲居与从军办公这几年间,李贺留下这组杂诗,其中第五首犹为出彩,颇显豪迈。
起句即为反问,也是自问:“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
时值中唐,山河动荡,民不聊生,本就心怀抱负的李贺自然不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他焦急万分,恨不能当即横刀策马,驰骋沙场,去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此两句,紧凑明快,一气呵成,既有军情紧急势在必行之壮志,亦有书生意气处境悲凉之无奈。
紧接着两句,这样的矛盾心情愈发明显:“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自古以来,收复大业总需戎马一生,杀敌建功,不信的话去登上绘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看一看,其间没有一个书生曾被封侯拜相。
此一段,看似是在说明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从文到武,几经辗转,李贺始终没有得偿所愿,等到公元816年,北方藩镇割据势力猖獗,李贺所在军队讨叛无功,高官告病修养,曾举荐他的友人也抽身离开重回长安。
李贺彻底无路可走,只好强撑病体,回到故居,整理诗稿,不久后病重离世,时年二十七岁。
李贺此生,惊才艳艳,本该有锦绣年华,却因世事无常而潦倒收场。
人生漫漫,总有太多的遗憾与失意,所幸尚有几分豪迈与昂扬,支撑世人走过风雨,去寻花开。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