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东山再起”,“东山”到底指哪座山?少有人知,涨知识!

文摘   2024-11-02 21:36   山西  


公元383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开始将目光伸向了南方东晋王朝。


11月,前秦的八十万大军与东晋的八万军队在肥水两岸摆开阵来,准备进行殊死一战。

两军兵马差距悬殊,苻坚不禁面露喜色,大放厥词:“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

相较于苻坚可“投鞭断流”的强大军队,东晋广征兵丁后也只有八万人马,数十倍的差距,让所有人都不看好这场“以卵击石”般的战役。

秦军紧逼肥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自己也不再前进。很明显,秦军虽兵力强盛,也忌惮于肥水河这一天险。

谢玄看穿了苻坚的想法,于是派遣使者前去对苻坚说:您这么把守这河岸不是办法呀,不如你退后点,让我们的军队过去,我们好一决胜负。

苻坚一听大喜过望,对面竟然主动渡河前来送死。他立马答应了谢玄的请求,同时做好了打算:等谢玄的军队过到一半,就下令开打,打对方一个出其不意,即历史上军事术语“半渡而击”。


可万万没想到,渡河的半道确实杀起来了,但不堪一击却是秦军。

苻坚自大狂妄,军队布阵不讲章法,战线过长。于是谢玄就派奸细在敌军后方大叫“秦军败了”,后方不知道前方的战况,听到消息一下就乱了阵脚。

等到苻坚发现时军队已经乱作一团,苻坚的弟弟符融前去阻止秦军慌乱,可他在乱军中惨死了。这更加剧了秦军的恐慌,一下子秦军军心大乱,一路溃逃。

这场悬殊巨大的战役,最后竟是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结束的。

谢玄率领八万精兵,打得八十万秦军溃不成军,连听到风吹草动都吓得瑟瑟发抖。

而这场战役真正的指挥者谢安正在与友人下棋。前方传来战报,他从容看过书信后,继续与友人下棋。

友人询问,谢安只淡然回答道:“小儿辈遂已破贼。”

小儿辈说的正是谢玄,谢安的侄子。

这场关乎东晋,乃至整个华夏运数的战役,以谢玄大获全胜完美落幕。

这一战不仅让谢玄名声大噪,更是让隐居近20年的谢安重新回归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东晋炙手可热的军师。

由此也诞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东山再起”。

没错,东山再起就是根据谢安的真实事迹而创的,“东山”也不是泛指,而是谢安隐居时所居住的一座山。


出身于名门望族,谢安年轻时就展现了超人的胆识和高雅的气质,他不仅精通诗书,对排兵布阵也颇有心得,可以说是有勇有谋,文武兼修。

虽然朝廷多次授予他重要官衔,但谢安本意无心官场。那时候流行清谈、隐居、行游、率性的游侠生活。因此,谢安就所幸辞了官和王羲之等人隐居会稽的东山,过上了出门渔弋、闭门吟诗的生活。

这种闲云野鹤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升平三年(公元359年)。这一年,谢安的弟弟谢万因率军北伐因指挥不当,导致晋军损失惨重。

不久,谢万被贬为庶人。谢万的垮台给谢安家族带来了严重的打击,谢大家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而北伐失败,致使东晋又陷入了新一轮的国家危机。于是东晋大将军桓温再一次找上门来,邀请谢安出任司马。

四十多岁的谢安决定再次复出。

朝廷派去的大臣中,有个叫高菘的是谢安的旧相识,听到谢安同意出山后,对他打趣道:“过去你屡次拒绝做官,今天可算是东山再起了。”


谢安复出后果然不负众望,他先是从容周旋,尽心晋室,摆平了权势滔天、有篡位之心的大将军桓温。而后淝水之战先声夺人,大败秦军,帮助东晋度过了危机。

从出山到淝水之战后,谢安的权力、地位、声望都达到人生的巅峰。因此,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就出现了。


谢安一生中曾在两座“东山”隐居,第一座就是最初出山之前的会稽东山,也就是在今天的绍兴市上虞区的上浦镇境内。

后来,传说他离开会稽郡的东山后,在位于今天南京市江宁区的一座土山上造了别墅,把这座山也命名为“东山”。

从空间上看,这两座山相距不近。严格意义来说,人们说的东山应该是最初的会稽东山,也就是绍兴市上虞区的东山。但不论今天有几个“东山”景点,我们所推崇的不是山,而是谢安“东山再起”,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壮举。

隐居时就深山茅屋,一琴一箫,自在从容。出山后就鞠躬尽瘁,尽职尽责。希望所有人都能如谢安一般专注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个当下,无愧自我,无愧人生。



—- END -—


感谢你每一个“点赞”和“在看”

古诗词夜读
品诗词之美,悟人生之意,每晚9点半,我们一起体味诗意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