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打假新战场:期刊编辑审稿的“公正性”还能相信吗?

文摘   2024-10-22 16:30   江苏  

科研打假新方向:期刊编辑的利益输送与公正审稿危机

学术界的打假运动近年来逐渐扩展到科研论文之外,期刊编辑的行为也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科研打假到底还能延伸到哪些领域?这次我们聚焦的对象是一本在环境科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TOTEN)

STOTEN,中文圈内人称为“总环”,是一本老牌环境科学期刊,创刊于1972年,由全球著名的Elsevier出版社出版。它的影响力遍及大气、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以及人类圈等领域,发文量年年破万。很多科研工作者、尤其是中国的研究人员,都把这本期刊视作发文的首选。STOTEN被归类为中科院1区的顶级期刊,自引率正常,按理来说,在学术界是相对安全的“圣地”。

然而,STOTEN最近却被科睿唯安(Clarivate)列入了“on hold”(暂停)的状态,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向了学术界。

风暴前兆:编辑-作者冲突的揭露

实际上,STOTEN的困境在今年早些时候就露出了端倪。学术不端研究公益机构——5GH基金会在4月11日发布了一条引发热议的微博,指出STOTEN存在“编辑-作者冲突”,并涉及多达15篇论文。而所谓的“编辑-作者冲突”,是指论文的处理编辑在文章发表的同一时期内,曾与作者有过合作发表的经历。

换句话说,就是怀疑这些编辑与作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利益输送关系,审稿的公正性因此受到质疑。而审稿机制的不透明性可能会对文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也破坏了学术界对公平竞争和真实科学发现的信任。

5GH基金会并没有停止对该问题的追踪。在9月29日,5GH团队通过其公众号对外宣布,某陈姓学者涉嫌不道德编辑行为,被指控参与了44起不道德操作,其中包括两起为自己编辑,42起为朋友编辑的案例。这些行为均发生在STOTEN期刊上。更令人震惊的是,10月7日,5GH团队再次揭露,STOTEN上有371篇文章涉及利益输送,涉事编辑多达28人,其中包括期刊主编Damia Barcelo。

STOTEN被on hold:背后的影响和警示

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中国学术圈,因为STOTEN的发文量中,中国学者的文章占了将近55%。STOTEN被“on hold”的状态,对于国内环境科学研究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无论是申请基金、晋升,还是研究生毕业,这种顶级期刊的失去意味着很多学者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对于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是否应该撤稿?

其实,STOTEN这次被暂停,早有预兆。它的发文量庞大,全球排名第11,且近年来Elsevier旗下的其他大刊也接连出现类似问题。例如,第3位的《Cureus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第4位的《Sustainability》、第8位的《Heliyon》也刚刚被on hold。如此大的发文量需要大量的编辑,浑水摸鱼的现象不可避免。而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下,复杂的“人情社会”更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很多学者纠结于是否要主动撤稿。如果你只为了毕业,且学校对期刊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那也许可以等到官方最终结果再做决定。但是,如果你需要这篇文章作为申请基金、晋升、或者是申博的筹码,那么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尽早撤稿可能是最保险的选择。毕竟,STOTEN这次的“on hold”从现在的证据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期刊编辑打假:学术界的另一场“斗争”

STOTEN这次“编辑-作者冲突”事件并不是个案,它揭示了当前学术期刊体系中潜在的隐患。审稿制度本应是学术公正的基石,但当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利益关联时,审稿的公正性就很容易被破坏。学术期刊的发文量与影响力不应成为某些人攫取利益的工具,学术界需要更加严格透明的审稿机制,来捍卫科学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STOTEN事件也给我们所有学者敲响了警钟:学术成果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期刊的名头,更依赖于内容的真实和公正的审稿。科研打假不应局限于打击伪造、篡改数据等传统的学术不端行为,期刊编辑的行为规范同样应当受到严格监督。

希望科睿唯安的调查能够尽快公布真相,也希望学术界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期刊审稿流程,为科研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生信小博士
【生物信息学】R语言开始,学习生信。Seurat,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 Python,scanpy,cell2location。资料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