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小观察:听说我们家娃在的上海法国学校,学生人数突然“蹭蹭”地往上涨。别的国际学校可能还在为招不满学生头疼,这边却是“生意”红火。怎么回事呢?难道大家看了巴黎奥运会后,集体被法国人的“松弛感”感染了?你看那些法国运动员,冠军照拿,但个个状态轻松,仿佛时刻都在说:“人生嘛,开心最重要。”
法国学校最大的不同,是鼓励学生有更多的“松弛感”和探索精神。你会发现,这里的孩子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极强,课堂上有时能见到“百家争鸣”的场景,谁也不急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谁也不会轻易judge你。社会本来就是多元的,解法当然也可以千奇百怪。学习,讲究的是一个“Trial-and-Error”,多试错才能真掌握。
说实话,上海法国学校这种“松弛感”一开始让我有点担心。毕竟,我自己从小就是个学霸,总想着怎么激励孩子也走上“学霸之路”。可惜的是,我越是想激励她,越让自己焦虑。孩子呢?完全不为所动。于是,我意识到,每一代人确实不一样,过去那种高压激励的方式对现在的小朋友似乎不太灵了。
多语言/多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浸润式体验
上海法国学校是个EuroCampus, 学校的特点之一是法国学校和德国学校共享同一个大校区,共用校车资源,两个校区的学生每天一起上下学, 一起使用公共资源区(如田径足球场、室内运动馆、球类和攀岩设施,以及游泳池等)。法国学校的班级设置上也有些独特之处,比如有法英双语班、法中班,以及偏重法语的纯欧洲班。
另外,学生群体多元化,有欧洲、美国、加拿大的孩子,也有不少中国学生。在这样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环境中,语言不再只是考试的工具,也不是死记硬背单词,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More
在学校的playground 和楼道里,随时会碰到说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以及中文甚至粤语的小伙伴。这种语言学习的浸润式体验让孩子们觉得多学一门语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想想看,如果你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了一扇通向世界的门,多了一个可能成为朋友的人。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国际学校这种开放的语言环境,不仅让孩子们毫无压力地学会了多种语言,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全球视野和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今年9月份开学,我家娃开始上7年级,学校规定初中学生需要再学一门外语。她曾认真咨询我们半天,讨论到底该选西班牙语还是德语。其实,选语言这事儿,背后还有一番“家庭小辩论”。我和她爸当时建议她选德语,毕竟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另外和德国校区的孩子们天天同一个校车,德语小伙伴遍地跑,这么好的德语环境,学起来绝对事半功倍!
可惜我们俩的建议,最终被她无情“pass”了。她的理由也很简单直接:德语的使用范围太小,感觉除了德国人说,其他地方用得并不多。而西班牙语呢,全球分布广,学校里懂西班牙语的小伙伴更多,学起来还能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于是,西班牙语成了她的最终选择。
其实想想也挺合理的,西班牙语作为世界第二大语言,说的人遍地都是,实用性杠杠的。虽然我当时觉得德语有“环境优势”,但这孩子有自己的小盘算:学个“全球通用语”更靠谱,毕竟以后不管走到哪里,总能碰到说西班牙语的人。
选择再选学哪门语言的这个过程,其实是在讨论世界格局和全球视野。这种讨论本身就让孩子开始思考:为什么选择这门语言?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对她未来的影响又是什么?这种思考其实是非常宝贵的。
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孩子会慢慢意识到学习语言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融入全球化的环境。而这些思考过程,也让她开始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未来的选择和机会。
这种对全球视野的探讨,最终会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及早的科学教育的启蒙
国际学校如何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
拿我们家娃来说吧,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各种科学知识,什么南极帝企鹅的习性、九大行星的奥秘,简直就是小科学家的节奏。她会自己观察CNN或者Discovery纪录片里企鹅的行为,还能详细描述这些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方式,甚至能说出每个行星的构成和特征。这种早期的科学启蒙,完全符合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More
相反,中国小学的课程设置大多还是围绕语文和数学。语文中的文言文、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常常让孩子们难以消化,特别是在这些知识点还没被孩子们完全理解或掌握时,就开始频繁地刷题,往往会让孩子们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强行学习。科学类课程则要等到初中才系统化地引入,但到了这个阶段,很多孩子已经被“填鸭式”的学习方式磨去了探索的欲望,甚至对科学心生畏惧。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没有机会通过简单有趣的实验、探索和讨论来建立对科学的基本兴趣和理解。到头来,科学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工具”,而是充满公式和定理的“噩梦”。
其实,科学启蒙的关键就在于从小给孩子创造一个观察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通过直观的体验来理解复杂的现象。孩子们天生好奇,探索未知的本能比起强行灌输知识要有用得多。等到他们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他们自己主动去追求的目标。
释放创意:学校如何让艺术与众不同
艺术也是国际学校的一大亮点之一,尤其是法国学校的艺术氛围,真的是无处不在。即便你对艺术不怎么感冒,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涂鸦、色彩搭配,还有那些挂在墙上的学生作品,都会悄悄地影响你的审美。每个学生都会参与各种集体创作的艺术项目,大家不仅仅是画画或者做手工,还会被鼓励用一些环保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像纸板、旧布料甚至是废旧塑料,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独特的艺术作品,设计出来的东西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学生“怎么画得像”,更是在引导他们如何通过色彩和设计表达自己。无论是做一个艺术装置,还是为学校的某个角落涂鸦,孩子们都会在过程中学到如何搭配颜色、构建美感。
相比之下,国内的艺术课往往更侧重于技巧,比如素描、透视这些硬实力的基础训练。这当然也重要,但在创意和审美上的自由度可能不如国际学校那么丰富。国内的孩子可能画得非常精准,但缺少一些大胆的想象和对美的感知。而国际学校通过艺术创作的多样性,鼓励孩子们跳出条条框框,真正释放自己的想象力。
推崇项目式学习
国际学校推崇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项目有单人的,也有team work的。比如,我女儿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拿PPT呈现的项目式的作业了,而且这些作业需要做大量的research。
有一次,她们被要求设计一个十天的美国西海岸之旅,需要制定好预算,要选择游览哪几个城市,然后去计划每一天的行程(Itinerary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是坐飞机还是开车,甚至要去TripAdvisor查航班和价格、规划路线。无论是旧金山还是洛杉矶,每天都要有详细的安排。
因为小朋友轻视了这个项目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她直到最后一天才开始,结果我和她一起搞到凌晨四点才完成。呈现的PPT上要有行程、线路、景点/参观项目的简介、机票航班和价格信息以及大概的预算等,这种作业真的是太考验孩子的综合能力了, 我自己根本没做过这么详细的旅行计划, 真是把我难倒了。
中国学校的孩子可能不会有太多这种项目类的作业。我们楼上一个同样年纪的小朋友就问经常质疑我女儿:“你们怎么PPT做那么长时间?”他们也有PPT作业,但可能五分钟就搞定了,甚至模板都懒得换,因为老师不会对模板设计或内容有太高要求, 所以也没有必要花很多的时间。
有一次遇到多人参与的项目,我女儿说想单干,因为她觉得其他孩子太拖后腿了。作为妈妈,我只能对她说: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项目都需要团队合作。做项目不仅是学习知识,还在锻炼你的领导力、协调能力和说服力。
法国学校的数学
关于数学这一块,大家都说国内孩子的数学水平普遍高于国外,比如高于美国的学生,但我觉得这里面有点“数字游戏”的意思。国内很多孩子,不论有没有数学天赋,都会被要求刷大量的题,做一套又一套的练习卷,哪怕对数学没感觉,也得拼命刷题应付考试。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自然把整体的数学平均水平拉高了,但这并不代表每个孩子都真正理解了数学,或者真的喜欢它。
反观上海法国学校,学校致力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真正兴趣,使他们有能力在大学阶段深入探索高水平的数学。学校不仅仅教授学生自动心算技能,尽管这些技能是基础的,但更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思考、逻辑推理,并通过玩转数学概念来寻找解题方案。
法国学校的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不仅考虑数学研究,因为数学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答案,更是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此外,任何与数学相关的职业都强调团队合作,而清晰的推理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团队来说至关重要。
👇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
想阅读这位家长的完整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
👇
开学季思考:国际学校vs中国学校-AI时代,松弛感才是王道? Insights on International School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点击在看立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