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拿下16个世界名校文凭到带出1000个常春藤offer,博爵先生的录取密码

企业   2024-11-05 17:32   上海  

名校申请难上加难,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本杰明·博爵,拥有16个学位的传奇导师,帮助学生凭借自身特点赢得常春藤青睐。他的秘诀是什么?如何将个性和天赋转化为名校敲门砖?让我们一起揭开他的“录取密码”。


文丨向远    编丨Thea


顶尖名校,如今是越来越难冲了,以至于美本申请,似乎在变成一门“玄学”。大把履历光鲜的申请者,在名校招生官面前铩羽而归,让人摸不着头脑之余,也忍不住想问一句:名校究竟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业内人士们不厌其烦地讲解到,同质化是“原罪”,千篇一律的“优秀”只是入场券,“有趣”才是突围重围的关键。可问题在于,连“有趣”程度都在内卷的今天,想要跳脱同质化的陷阱,谈何容易?


Benjamin Bolger(本杰明·博爵,以下简称博爵)正是个有趣的例子。


Benjamin Bolger(本杰明·博爵)


截止目前,博爵拥有16个学位,包括14个硕博学位,外加⼀个副学⼠学位和⼀个学学位。他曾就读的学校,包括哈佛、斯坦福、耶鲁、哥大、达特茅斯,还有牛津、剑桥。其中一些学位含金量非常之高,比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博士学位,平均需要六年才能拿到。


《纽约时报》形容他“无法停止上大学的人”。他无所谓这些标签,自称“书呆子”,却在天文、地理、时尚、数学等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里侃侃而谈。


博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学习,只是他可能比其他人更喜欢在一个正式的学习环境中探索他觉得有趣的领域。他说,大学校园对他就像家一样。


在达成历史性的学位成就后,博爵觉得,他已经破译了美国大学录取的秘密,现在,他想将这个秘密传播出去。


攻读学位期间,博爵在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十几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同时每年会选取少数有天赋的学生,亲自指导并帮助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他致力于帮助学生发掘个人天赋,引导他们将兴趣爱好转化为专业发展方向,推动他们走向卓越、甚至极致。


根据他分享的资料,博爵用这套方法论带出的学生,共收获了超过一千份藤校级本科offer,其中包括哈佛107份、麻省理工102份、斯坦福98份、耶鲁87份、普林斯顿92份......并且,他的学生98%都成功进入了他们的前三志愿名校。


年轻时的博爵‍‍‍‍‍‍‍‍


博爵可能也是最喜欢社交的“书呆子”他的通讯录里藏着一张无形的资源网,从常春藤名校教授到商业、音乐、艺术、影视、时尚、政治等各行各业翘楚,他也是美国两党各种重大活动、奥运会、MetGala知名电影节等活动的常客。网络上有着他与大量名人的合照。


他说,他喜欢和学生一起挖掘他们的潜能,然后争取最顶尖的资源,他乐于为学生牵线搭桥,跟他各行各业的朋友们一起做研究做项目,做一些了不起的事儿。遇到生疏的领域,他会笑着说:“那更好,又可以认识一位新朋友了。”


博爵与名人社交

01

适当展示脆弱
比“完美人设”更讨喜


对今天的申请者来说,仅仅拥有优秀的档案和积极的态度已经不足以让他们进入那些顶尖名校了,他们的成就必须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招生官的目光,才能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博爵正是写这种故事的高手,他鼓励学生在申请材料中不但要展现自己的强大,同时要适时展露自己的脆弱


一个百分百自信、毫不犹豫的人不一定能轻松让人记住。就像好莱坞的大片,超人Superman几乎是完美的人设,可有着波折人生故事跟有弱点的蝙蝠侠却被拍成了更多的电影。


他乐于通过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来解析这背后的道理。

读小学时,博爵被发现有阅读障碍症,老师们都认为他无法读到高中毕业。他的母亲走遍了整个密歇根州,为他寻找合适的课程,但他都跟不上。那时,人们对于阅读障碍了解不多,所以老师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

但他的母亲觉得,她的孩⼦其实很聪明,只是与众不同。于是,她决定亲自上阵,辞职在家里自己教小博爵(home schooling)。尽管“在家”这个词并不十分贴切:她花了无数个小时开车,带着他,去博物馆、图书馆、大学校园......在博爵的记忆中,那时的学习内容密集、实用且体验性强。

传统的阅读学习对他来说是一项挑战,母亲就把课本和书籍读给他听。“笨”办法却意外地让博爵的天赋得以显现:母亲读过的内容,他听一遍就能记住。这让母子俩备受鼓舞,于是逐渐开发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结合听、看、实验、实地感受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他逐渐掌握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各门课程。


这种状况持续到博爵12岁,他破格进入了当地大学上课,作为在家学习的补充。尽管在许多年后,他终于克服了阅读障碍,但他坦陈,自己仍然更倾向于跟人直接交流。

从12岁进入大学,到密歇根大学满分毕业、18岁考入了全美第一的耶鲁法学院,博爵开启了自己的名校之旅。尽管这其中也非一帆风顺,比如只念了一年耶鲁法学院,就退学去了牛津跟剑桥。对此,他并不回避,在他看来,这些经历也成就了今天的他,知道自己不喜欢、不适合什么,就应该坚决止损。


Dr. Ben与母亲


我尝试了一些事情,但失败了,就结束了。这就不是一个好故事;但如果是我尝试了,失败了,但没有放弃,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不同的方向,然后成功了,这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乔布斯还被苹果公司踢出去过呢,但在那之后,他回来了,并让苹果达到了新的高度。

听上去,这跟咱们中国人更喜欢聊的“别人家的孩子”、“六边形战士”似乎有些矛盾,但试着代入一下招生官,又不免深以为然:每年大同小异的申请材料看着,读到一个“有故事的人”,自然会多看两眼。


敞开心扉、袒露脆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结的关键。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有一门名为“Touchy Feely”的课程,就是专门教学生培养与他人建立牢固的关系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讲述自己人生中的一些至暗时刻。


脆弱造就了不一样的你

当然,最重要的是真实。如果一个申请医学专业的学生写,自己的学习动力源自于饱受糖尿病困扰的爷爷,那当然比‘我妈妈希望我成为一个医生’要动人,但千万不要为此而编出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来。关键是真实。


博爵强调,每年,名校招生官要阅读的申请材料可能有五、六万份,他们知道自己的任务是要筛掉95%左右的申请者,所以,“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非常怀疑,非常挑剔,经年累月,他们已经练就了火眼金睛。”


02

扬长避短
将优势发挥到极致


也许是因为个人独特的成长轨迹,博爵更早也更深刻地意识到,不同的孩子适合的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只是因为你可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更聪明或者更笨。”


虽说因材施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毕竟还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大体上还是在力求一个“全面”。

但如果我给你十个学生,看哪一个会被哈佛或斯坦福选中。如果他们都很全面,每门功课都是满分,那每个人都不会脱颖而出。因为从纸面上看,他们都很相似。”博爵说,


换句话说,申请者需要在每个科目上都取得好成绩,但你也需要在某个领域有所专长。


要想被美国名牌大学录取,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个非常明确的类别中,成为最优秀的人。”博爵总结道。


博爵曾带过一个中国学生,男生,读9年级,想走数学方向。亚裔理工男的申请难度,堪称“地狱级”,STEM专业有多火热,申请时就有多惨烈。这开局,简直debuff叠满了。


在交流中,博爵发现,这个孩子是真的喜欢数学,因此他认为,那么接下来,就只要让他的数学才能体现到极致。


博爵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的忠实信徒。这套理论框架,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Prof. Howard Gardner)提出,对传统的智商理论提出了挑战。


多元智能理论


博爵在加德纳教授的基础上又延展出了十二种智能象限的理论。在与每一位申请学生合作的开始,他都要花上十几个小时,和学生一对一完成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一整套细致测试,“我试图找到他们真正的长处,发掘出他们自己和家长都未曾发现的才能,把才能跟孩子的喜好甚至是他身边独特的资源联系起来,然后将这一特质发挥到极致。”


在这个喜欢数学的中国男孩儿身上,博爵发现,他的形象思维能力也特别好,翻转魔方的速度特别快,于是,博爵迅速想到,“建筑怎么样?”


博爵颇费了一番周折,亲自拜访了魔方发明者Rubik先生,并说服Rubik先生亲自辅导了这个孩子,他们创造出了另外一个空间模块玩具。同时,博爵还帮助他获得了一些在欧洲与建筑学相关的实习机会。最后,这个男孩儿成功申请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


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位美国高中生。他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在测试中,博爵发现,虽然他的生物学知识的确扎实,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也不太喜欢与人交流。

但好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倾听能力,所以博爵问他,“你真的想做医生吗?”


他说,”我不想,只是我父母希望如此。”

于是博爵说,“既然如此,咱们研究研究不说话的海洋生物学怎么样?”

再后来,博爵发现,这个学生对于声音特别敏感,他最喜欢的乐器就是架子鼓。于是,他和学生一拍即合,寻找新的课题。


波士顿港和纽约哈德逊河每天都有大量来自船只或其他人为因素产生的噪音,影响着海洋生物的质量——研究水下环境声污染的影响!


多少人在研究海洋的垃圾污染,可有几个注意过海洋噪声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呢?这简直是个太合适不过的项目,不但是小众中的小众方向,而且把所有这个孩子的喜好和专长都串起来了。


在与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杰出教授合作、参加了哈佛的暑期课程后,这个学生最终进入了康奈尔大学。“他的绩点只有3.7,但因为他在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进入了他的第一志愿学校。


“如果你想看上去很有趣,你就得真的很有趣。”博爵说,他不相信噱头,也不相信招生官会被噱头吸引,所以必须从活动选择上,就要足够令人印象深刻。


他会建议对潜水感兴趣的学生去考“认证潜水员”,帮助计划申请医药专业的学生去申请美国专利,支持想“仰望星空”的学生去凯克天文台(W. M. Keck Observatory)实习......最好的潜能配最好的资源,博爵形容,这是 “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他们推向极致”


他不喜欢 “差不多” ,在他看来,要打动名校招生官,就要追求顶尖、做到极致。

博爵有个简单直接的观点,“如果你的经历中有三件真正独特的事,不是在你的高中独一无二,而是和所有申请者相比都足够特别,那么你一定能够脱颖而出。


03

知己知彼
选择最适合的道路


在过去的35年里,美国最顶尖大学的录取率从30%下降到了5%左右。这种变化让学生们感到恐慌,他们申请的大学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申请过程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张。


先后就读于多所名校的经历,让博爵不仅在申请上颇有经验,对于院校内部那些具体而微的差异也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志在藤校的优秀申请者,然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会被大学排名一叶障目,而无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哪所学校更加适合自己。


他以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对比举例。


  • 通常来说,哥大的排名更高。但从内部看,哥大的课程系统非常结构化,尤其是前两年的通识课程,教学结构非常严谨,成绩竞争激烈,选修课选择余地也不大;


  • 而布朗大学则不同,这里的成绩只有A或B,比起分数给学生的压力要小得多,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去尝试跨学科学习,也可以发展自己的专业。


哥大和布朗都属于顶尖名校,对比或许还不够明显。博爵继续回忆道,他还有一个学生,曾被哈佛大学和乔治城大学同时录取,而这位学生最后选择了乔治城大学。“他是华盛顿本地人,而且感兴趣的又是政治、国际政策这样的方向,乔治城大学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根据个人选择更适合的学校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升学顾问,博爵遇到过不少学生或父母,非常直接地说,就是要去排名更高的大学,“我非常尊重这一点,但我也会向他们详细介绍学校的全面情况。”


正如博爵反复追问学生那样,外滩君问他,是什么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顾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他说,“我热爱学习,也热爱与他人分享我的热情。”

最好的潜能配最好的资源


对他来说,学习不是过程,而是目的本身。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像是那些加州的红杉树,“如果我们停止成长,我们就会死去”,所以必须不停地生长,向着天空的最高处攀登。


这种对知识的无尽渴望,让他成为了一个有点奇怪又有点有趣的导师。学生叫他Dr. Ben, 他说,Dr. Bolger有点距离,Professor. Bolger听起来像个老学究,Dr. Ben刚刚好。


有趣的是,尽管已拥有16个学位,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他说,也许有一天他还是会回到校园,继续探索一个新的领域,再攻读一些学位。



作为上海市对外教育交流中心的专家博爵

博爵先生将于11月16日公开分享


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求学经历

并深入剖析美国顶尖大学的申请策略


  • 如果您正在为子女规划国际教育路径

  • 或是立志进入世界名校的学生

  • 相信这场难得的面对面交流机会

  • 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精英教育的窗口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声明:根据相关法规,本文需标注为广告

菁kids上海
上海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的中文平台。www.jingkids.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