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拉垮,人均GDP倒退的加拿大,普通中产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企业   2024-10-27 09:30   上海  



文 | Yin Wang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枫叶国漫谈”




我们这些七零后实在幸运。
大学一毕业,便见证了国内经济高速增长,日新月异的20年。
这种增长,给社会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带来了包括创业机遇,就业机会,以及资产价格飙升,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提升了很多人的生活品质。
哪怕号称是“消费降级”的当下,打开小某书,仍能看到不少人尽情展示他们的美好生活,豪宅、香车、华服、美食,幸福感拉满。
虽说不少只为带货,但相对于我们童年时代的简单和质朴,称其为“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幸福感,大多会来自于通过各种方式,积累更多物质财富,让生活越过越好的预期。
反观加拿大,虽然号称发达国家,有不低的人均GDP,但普通人并没有经历过经济和财富的爆发性增长,城市的面貌,也远谈不上日新月异。

去任何一个城市的市中心,低矮的建筑,百年老宅比比皆是。

那有没有一代比一代过得更好呢?
据笔者对加拿大社会方方面面的观察,也没有。

不但没有,甚至可以说,现在加拿大人爷爷辈过的生活,和两代以后孙子辈的生活,不仅没有质的飞跃,还呈现出财富积累越来越难的趋势。

最近,《环球邮报》的一篇题为“加拿大中产是如何受到打击的”的文章里也提到,自1976年以来,加拿大人的实际中位数工资几乎没有变化
这也印证了笔者的观察。
当人均GDP增速变负,财富积累变难,人们没有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预期,那普通人,特别是普通中产的幸福感,到底来自哪里?


开学前,儿子跟他的好友John及家人去小木屋度过了6天5夜,深度体验了本地的大家庭文化。
当他两眼放光地回到家中时,便拉着我们兴奋地回忆他的小木屋生活,觉得太有意思,太好玩了。

这给笔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加拿大的家庭文化与个体幸福感的关联
所以,这期索性结合儿子的体验,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特此分享。

9月初中小学开学前,是加拿大的劳动节长周末。
作为棒球家长,每年的这个周末都在安省棒协的省赛(也是赛季结束前的最后一个联赛)中度过。

今年,儿子球队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意外输掉了关键比赛,没有拿到省赛资格。
教练也因此取消了余下几次训练。
于是,在球季的结尾,我们“喜提”了一周没有训练也没有比赛的假期。

正在考虑去哪里,儿子告诉我,他的同班好友John,邀请他和另一位好友Daniel一起,去参加他们的家庭小木屋聚会,玩6天。
一看时间,竟然完美卡在两次重要活动中间。
在学校,他们仨就是形影不离的死党,周末经常一起Sleep Over,场面十分欢乐。
如果能一起待上6天,那别提有多开心了。
而且,大家庭一起去小木屋小住,是加国特色的家庭度假文化
这种家庭小木屋通常由大家庭的父母,甚至爷爷辈出资购买,位置大多在临湖的风景区,有的还靠近滑雪场。
这样,夏天可以玩水上运动,冬天能滑雪。

Daniel一家是来自韩国的移民,来加拿大时,他才3岁。
新移民家庭的孩子,平日鲜有机会感受大家庭的氛围。
所以,和Daniel妈妈一样,我们既希望他们去体验一下,又有来自东亚文化的担心,比如,怕给John的父母添麻烦。

晚上,John的妈妈Carmen给我发了一条长信息,还分享了小木屋的照片和位置。

看完这些,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因为她考虑到了孩子们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有爱又周到。
原来,他们要去的地方在离渥太华不远的一个叫Dalhousie的湖边,离我们所在城市有5个多小时车程。

之所以会去那里,是因为John爸爸Andrew的家人几乎都在渥太华。
后来听儿子说,约二十年前,John的祖父母以十几万加币的价格,购置了这个木屋;之后,又投入了近二十万进行装修。
所以,这个大家庭一起到小木屋度假的传统,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
Carmen和Andrew会开两辆车,先后去小木屋。John的祖父母和堂兄妹们,也会从渥太华加入。
她说,John的祖父是医生,祖母是护士,所以,孩子们有额外的安全保障。
Carmen提到小木屋有很多卧室, 但她估计,孩子们会更愿意住上下铺Bunkie。
她说她很习惯投喂饥饿的男孩们,John还说了要带我儿子去吃小镇上他觉得很“正宗”的中国餐厅。
因为天气很好,孩子们肯定会度过很棒的一周;而且,也并未远离现代文明。
所以,我们完全不用担心。
行程确定后,少年们开始对小木屋之旅充满期待。记得儿子提前一整天,就收拾好了所有行李,直接码放在了门口。


出发日早上7点,Carmen过来接上儿子,一行五人,踏上征途。下午一点多,就顺利抵达,喝上了咖啡。
她随即分享了他们在车上的愉快时光和照片。
晚上,Carmen发来了下面的信息。
” Seriously though, I don't think they could be any cuter."
凭心而论,他们实在太可爱了。
Carmen偷偷拍下了三位少年坐在湖边,一边聊天,一边眺望晚霞的背影。
看到这些,真心觉得,能拥有这样的大小朋友太幸运了。
接下来几天,我们的妈妈小群,便成了“欢乐小木屋频道”。
Carmen每天都在群里图文分享他们的生活点滴,事无巨细,风趣又幽默。
很难想象,她竟是一位平日不使用社交媒体的人。
第二天,Carmen带他们去一个保持了枫糖制品数量吉尼斯记录的餐厅吃早餐。
还逛了周边的集市。
下午,小木屋生活的重头戏,各种水上活动开始了。
儿子和Daniel在John的不断鼓励下,尝试了滑水(Water Skiing)。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好玩的视频。
滑水其实很难,但小朋友们学得很快。刚开始,儿子屡屡失败,但第二天,就成功地从水面上站了起来。
视频虽不清晰,但里面有John不断鼓励他的声音,还有Carmen的尖叫声,能量十足。
听起来,他们比儿子还要兴奋。
从小就玩滑水的John技术娴熟。听说,他很开心能在好友面前“显摆”他新学的单板滑行技术。
离开前,儿子已经可以平稳地在水上滑行了。
晚上,小朋友们则聚在一起,或玩各种桌游,或围着篝火,唱歌聊天。
Carmen提到,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人看手机。
的确,小朋友们是聪明和敏锐的。当现实世界足够有趣时,谁还需要那些虚拟的快乐呢?
除了相处融洽的好友的堂兄妹们,儿子提到,很喜欢John的奶奶Lousie,因为她太有意思了,对他们也格外好。
回来以后,John告诉我们,Lousie见了儿子和Daniel,聊天寒暄后,就偷偷跟John说,我喜欢你的朋友们。
这样的奶奶,谁能不爱。
后来,他们一行十多人,真的去了那家“正宗”的中国餐厅,吃自助餐。
儿子说,他们会跟他确认,哪个菜做得更正宗,然后便会争先恐后去取那道菜。
狗狗也是加拿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儿子也爱他们带来的狗狗Oakley,一头体型很大的圣伯纳犬。
听说有一天,孩子们开船出去玩,天色突变,湖面刮起了大风。
结果,几分钟前还慵懒地躺在岸边的Oakley,马上警觉地跑到湖边张望,尽管湖面太开阔,它根本看不到船。
救援犬的天性显露无疑。
小木屋此行的最后一位客人(most recent guest),是一只小乌龟。
小朋友们在临湖的地方发现了它,准备在湖里放生。
结果,当天的风浪太大,小乌龟一直在水里翻滚。他们不放心,又捞了起来。
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才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回湖里。
离开小木屋的那天,天气特别好,除了协助大人完成离开前的准备,他们还玩了排球比赛。

分享完小木屋生活,回到文章的正题:没有了物质生活越过越好的预期,加拿大普通中产的幸福感,来自何处?
笔者认为,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幸福感首先来自于健康的、良性的、可以相互滋养的亲子关系。
没有了学校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强干扰,也没有“望子成龙”的文化负担,这边家长要做的,只是陪伴孩子们长大,并尽情享受这个过程。
毕竟,亲子关系是人类所拥有的,最美好的关系之一。优质的亲子关系,不管对于父母,还是孩子,是心灵的充盈,更是灵魂的滋养。
小木屋第二天,聊天中,Carmen分享了这样的一段话:
她说,她想用一个德语单词,词意是快乐又幸运,来描述陪伴孩子们的感受。
她觉得,这些男孩既善良、体贴,乐于助人;又顽皮搞笑,大胆热情。
从各方面来说,他们都是很棒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互相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
要知道,他们都是从13岁到16岁的男孩子。
在我们的文化里,青春期的男孩们是不大可能得到父母如此“大尺度”的肯定的。
在后来的分享中,Carmen又提到,看到他们90%的时间里都不再使用手机的感觉很棒。
她在一旁“吸收”着他们的闲聊、笑声和能量,而这一切,滋养了她的灵魂。

这个例子并不是个案,而是代表了绝大多数本地中产对待孩子的态度,更是加拿大主流家庭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良性的亲子关系,据笔者观察,互相扶持,共担家庭责任的配偶关系,也是幸福感的来源。
在我们的文化里,陪伴孩子,管理孩子的饮食起居似乎主要是妈妈的责任。
而在加拿大中产家庭里,爸爸在陪伴孩子和承担家庭事务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多到让人叹为观止。
以John的爸爸Andrew为例。
他在本地一家颇有规模的IT公司里做管理,手下的团队为10多家医院提供IT技术支持。
医生通常上班很早,所以很多时候,Andrew的工作时间从早上6点开始。
但下班以后,他还有另外的“兼职”。
他为大儿子所在的本地知名的AAA篮球队Rambles当志愿者教练,也为John所在的社区棒球队当教练。
Andrew也是一位性格温和、情绪稳定、很有耐心的人。除了工作和陪娃们训练,他还承担了打理后院、维护房子和泳池的工作。
儿子曾好奇地问起Carmen和Andrew,有没有争吵过?他们追溯了半天,说还真有过一次。
除了这种分工和协作,笔者还发现,有的多娃家庭的父母即便再忙,也会在一年中抽出几天,单独出去度几天假。
可见,他们在享受亲子关系的同时,也会去经营和伴侣的关系。
事实上,成年人有责任感、稳定的情绪及处理好亲密关系的成熟度,也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的输出。
最后,大家庭的聚会,和有边界感的长辈,也提升了很多普通人的幸福感;就像儿子的这次小木屋之行,和John可爱的Lousie奶奶。
长辈不干涉晚辈的生活方式,和晚辈们既没有认知上的鸿沟,亦不会厚此薄彼,才是大家庭能愉快聚会和相处的基础。
就在这个暑假里,球队的一位家长,也是来自马来西亚的二代移民大家庭,举行的美加表兄妹聚会,令人印象深刻。
他们分成加拿大和美国队,有队服,有各种对抗和互动游戏。
还有定制的奖杯。
最后,看起来似乎美国队胜出。
当年,他们的父辈来到北美大陆时,面临的挑战,包括生存压力,估计是我们这些新移民们不可想象的。
在文化比较和观察中会发现:不同的文化不仅对幸福的定义不同,通往幸福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却可以引发思考,相互借鉴
经济的增长或许会停滞,但人们追求个体幸福感,包括内心的充盈、人性的舒张、关系的滋养的种种努力,绝不会停滞。

-End-





近期活动



01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添加菁小沪为好友,发送关键词“择校展”

02




收到报名链接,选择想参加的场次、填写意向深入了解的学校(若没有可写暂无)

03




付款,完成报名后,请截图保存,以备现场核验。



菁kids上海

www.jingkids.com

国际教育|家庭生活|社区活动


点击在看立即分享

菁kids上海
上海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的中文平台。www.jingkids.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