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多位正在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中做选择的家长聊天,发现他们非常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希望给孩子更加轻松快乐的教育环境;
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以后的竞争力和进取心会不够。
一位妈妈说,她自己就是在国内高压的教育环境下长大,所以现在在职场里能游刃有余,碰到任何压力大的局面都能顶得住。她甚至喜欢竞争,因为她从小就能赢,这给她带来了充分的自信。
可是,她也知道体制内学校管得严,对成绩排名、服从性的要求都很高,要是没有在这样高压的环境里“杀出来”,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会非常大。孩子会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差生,低人一等,也难以受到老师的关爱,一不小心就抑郁了。
所以压力可能带来雄心勃勃的自信,也可能变成沉重的挫败感,她不敢赌,自己的儿子是不是能在体制内学校里比得过其他人,于是想考虑国际学校,或者早点把孩子送到国外。
01
压力是动力也是阻力
国际教育最怕的是“逃避”来的家长,而不是全面了解国际教育之后再来的,所以我还是先给她先打一下预防针:
首先,要想申请到好的大学,就没有不参与激烈竞争的,全世界哪里都是这样。
其次,退一万步讲,去到像北欧、澳新等高福利政策保障的国家,孩子就算普普通通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可是你得甘心培养一个没什么竞争心的孩子,更得帮TA铺好路,确保TA能在当地拿到身份长期留下来。
博主“维京女侠”从小在挪威长大,她说那里实行“平均主义”——
在学校里,成绩过于突出的学生会被老师约谈,让他放慢步子等等后进的同学们。
在公司里,干活过于认真不一定能升职,但一定会变成冤大头。你会发现隔壁桌的同事每逢周五必定准时拉肚子请病假,而你则得光荣地帮他擦屁股。即便升职,加薪也没几个钢镚儿。扣掉重税,算上工时,可能时薪还变低了。
博主说,在北欧,人们奉为人生宗旨的是“詹代法则”(The Law of Jante),从这十条就能看出,他们社会的教育理念虽然没了卷,但也没了进取心。
内容和图片引用自“维京女侠”
孩子渐渐就变成了平和又平庸的“差不多先生”,而这时候,他们已经回不到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了。包括这位博主本人,她本想逃离很“无聊”的挪威,可是在回国一段时间后,她还是忍受不了这里的竞争,作为躺平已久的人,她就只能再次回到挪威生活。
虽然我本人没有在北欧生活过,但我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生活过,这些地方也类似,生活很悠闲,高中以前有非常宽松的教育环境,让竞争性弱的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但这也会让移民来这里的华人父母担忧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进度,生怕孩子在澳洲读书比国内的小孩慢几拍,因为这里的学校给出的期末报告都很空,听起来很“暖心”,但就是不知道孩子到底学会了什么,于是他们只能在澳洲也继续找人补课。
而选择宽松不卷教育的另一件需要提前想清楚的是,低压舒适的环境也会磨损孩子的竞争心。大家能说出有哪些赫赫有名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高新科技企业吗?现在的前沿科技,不是看美国,就是看中国,要不就是日本韩国等等。
这一点,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顶尖科学技术集聚区”中就可见一斑,位居前列的分别是东京-横滨区域、深圳-香港-广州区域、北京、首尔,以及上海-苏州区域。而中国也连续第二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拥有最多科技创新集聚区的经济体。
图源:WIPO官网
因为孩子从小缺少竞争心态,于是社会产生不了太多具有竞争力的高新企业,因为社会没有这样的企业,于是留不住顶尖人才,从而更加损害了当地前沿技术的推动和发展。
我在澳洲遇见的学了当下最热门行业AI技术的留学生,都在投国内大厂或者美国大厂的简历。培养大量“差不多孩子”的国家,慢慢就变成了一个“差不多社会”。
压力对能力强的人来说,是动力是信心。而对于能力弱的人来说,要么家里有足够的资产和关系,帮助孩子逃避压力一辈子,就留在北欧、澳新这样的国家,或者回国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差不多”也很满意了。
如果家长托不了这个底,那么孩子迟早要面对竞争压力的,不在学龄段面对,就在职场里面对。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给孩子“配比”一个合理范围内的压力?既不让过度竞争早早榨干、压垮他们,又不至于像“詹代法则”那样,平均到磨灭他们的斗志和动力。
02
如何合理配比压力?
《输赢心理学》的作者之一阿仆利·梅里曼接受采访时表示:
人体中存在的竞争基因会调节前额叶皮层中多巴胺的水平——大脑中起到计划、思维、记忆、规则改变和适应的激素。
一部分人会成为“忧虑型”,他们的多巴胺水平较高,但在压力大的时候,大脑会因多巴胺而超负荷,神经系统不堪重负,表现得更糟。
而一部分人则会成为“战士型”,他们在平时并没有足够的多巴胺,甚至会注意力不集中,但当压力来临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反而会达到最佳水平。只有50%的人的竞争基因既可以成为“忧虑型”又可以成为“战士型”。
基因真的很神奇,有的娃就是天生的“战士”,他们喜欢竞争,有压力才能发挥自己;而有的娃生来就是“忧虑者”,最佛系最放松的状态反而才是他们身体认可的最佳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家长和老师先要观察,自己的孩子在压力下是“战士型“,还是”忧虑者“?
如果是后者,最好让他们在童年时期就多次体会成功的滋味,那么以后渐渐滋生出竞争心来,敢于接受挑战。
育儿类书籍《一激到底》的作者希拉里·弗里德曼,就曾为孩子们的竞争活动想到了选出许多获胜者的方法,例如按年龄分组选出赢家,或按每周的练习时间选出胜利者。
创建不同的类别,意味着竞赛中将会诞生许多赢家。这样就能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另外,我们的目的要鼓励孩子继续愿意参与竞争,所以我们也得允许他们失败,家长可以帮忙总结经验,但不要批评,更多地表达爱意和支持即可。
结 语
竞争力跟天赋和后天环境都关系很大,有天赋的孩子即使在宽松的环境里也能明显地做得比别的孩子好。
可是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的进取心,却得靠后天环境激励和保护,要是一直处于“没必要太努力”的舒适区里,孩子自然而然就会缺乏力争上游的动力了。
而我们家长其实是既希望孩子能没有太多阻力,轻轻松松长大,又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社会里很有竞争力,能比其他人优秀,于是就只能在国内和国外的教育里反复寻找最佳配比了。
这个世上鱼和熊掌有时真的很难两全。
-End-
近期活动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添加菁小沪为好友,发送关键词“择校展”
收到报名链接,选择想参加的场次、填写意向深入了解的学校(若没有可写暂无)
付款,完成报名后,请截图保存,以备现场核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