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家长已经看过“美国AI界教母”李飞飞的自传《我看见的世界》了。大约我们代入更多的是父母的角色:作为父母,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环境、如何助力孩子。
今天想从李飞飞作为斯坦福教授的角度,来聊一聊,她最喜欢哪些类型的学生。
文 | Christine 图 | 网络
01
李飞飞眼中最有价值的学生:
热情、独立思考且有创新性
大家熟知的藤校录取门槛大体包括:漂亮的GPA、傲人的标化考试成绩,以及在高水平学科类国际竞赛中斩获的佳绩等。李飞飞在书中则透露了她所欣赏的学生是什么样的。
她的书中毫不吝啬地赞美了她的几名学生,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叫蒂姆尼特。书中这样写道:
蒂姆尼特是三位参与项目的学生中资历最浅的,但她充满激情,干劲十足,气场强大。虽然和我一样个子不高,但她天生自信,具备出色的演讲天赋,能轻松地掌控全场。邓嘉正在为他的博士论文做准备,乔恩则忙于处理其他项目,因此蒂姆尼特毫不犹豫地主导了这项研究。
她已经从理智上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最打动我的是她的热情。作为教授,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学生能够独立提出新创意、新想法,甚至完全出人意料的观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已经是斯坦福教授的李飞飞,她最看重的学生的品质:热情、干劲十足、能独立思考并有创新能力,以及积极主动。
正如李飞飞当初主动申请加入加州伯克利的暑期项目一样,蒂姆尼特也是主动找到了李飞飞。蒂姆尼特在研究生三年级时参加李飞飞的高级研讨会,她作为唯一一位攻读工程师博士学位的黑人女性已经很显眼,她还非常乐于提问,“表现出了教授们一眼就能注意到的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当蒂姆尼特请求加入李飞飞的实验室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甚至连推荐信这样的手续都免了。
藤校教授选一个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为何还要大赞她的自信、演讲天赋等?不应该选择“谢尔顿”那样的吗?看看李飞飞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的遭遇,我们就更清楚为什么理工科也需要这些能力。
02
何以李飞飞?
守得了寂寞实验室,站得了镁光灯听证会
中国有句老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能加入的群和Ta能吸引的群,都是以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爱好为半径的。
李飞飞从小见过父亲那种乐在其中、心无旁骛的专注,她理解什么是最纯粹的好奇心。父亲喜欢大自然,经常带她出去玩,成为塑造她人生的最大力量:她对探索自己视野以外的事物产生了永不满足的渴望。
然而即便有聪明和兴趣加持,初一时,李飞飞也曾无法在她喜欢的物理学科上流畅思维,对数学也失去直觉。曾有一两年时间,她丧失了学业上的优势。
是什么让她走出了思维的瓶颈期?
她认为是因为她想起了父亲曾经即兴制作齿轮、滑轮装置解决家里的难题,通过万用表和焊接工具来利用电力等具体的事情,让她理解了物理思维,看到了物理的本质,甚至看到了物理的美。从此,她开始如饥似渴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虽然李飞飞在书中几乎没写她是多么优秀出众,以至于能从普通公立高中拿到普林斯顿的全额奖学金、能以本科生身份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暑假项目选中、年纪轻轻就拿到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席……但从她第一个项目ImageNet 经历的波折和终于被学术界所知的漫长过程,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到她的学术能力、毅力和综合能力。
特别想提的是她的综合能力。ImageNet 亮相之初,不仅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关注到的人对此也不屑一顾,更没有实验室对此感兴趣。李飞飞只能开启自己的市场营销技能,去各大学术会议推广自己的成果,带着仅有的研究生一起策划基于ImageNet 的竞赛,开展一系列的推广活动。此处可见,为什么作为理工科背景的学者,也要有演讲等综合能力。
这一推广又耗时两三年,在此期间她和她的主要跟随者都曾多次怀疑,他们的成果是否有价值、方向是否出现了错误?她的学生邓嘉也面临着发表博士论文和能否顺利开启学术生涯的压力。
所幸,神经网络算法与ImageNet的结合,成就了双方。对于科学而言,这也许是必然,但对于学者而言,每一个方向都是新鲜未知且有可能以有涯之生遨游无涯之知的。科学家也是最勇敢、最有奉献精神的人群之一。
03
人文视角
帮助李飞飞找到科学的探索方向
母亲问她:“飞飞,人工智能还能做哪些事来帮助别人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李飞飞长期的思考,她开启了与阿尼的人工智能与病人护理项目、关注了记者评论员杰克·克拉克提出的人工智能的“男性之海”问题(即科技行业的代表性不足,导致算法无意中带有偏见,在非白人、非男性用户身上表现不佳)。
她还深入了解了奥尔佳的研究议程,该议程不仅关注机器感知的机械原理,还涵盖了更广泛的计算公平性问题,尤其强调要“去偏见”。
正是因为对人本主义的理解,对文化差异、对人口地理学统计偏差的理解,才促使了包括李飞飞在内的一众顶尖学者成立了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简称斯坦福“HAI”)的成立,旨在成为跨学科合作中心。
当我们看到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关系,就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不成立的。
最后,阅读李飞飞这样顶级学术大咖的自传,对普通孩子有多少借鉴意义?
悲观的层面是,李飞飞不是鸡出来的!她的童年是自然引发兴趣的纯童年。李飞飞最不可模仿的还是“基因”,她自己坦言15岁去到美国上高中时因为语言问题听不懂课、所有节假日都在为了维持生存而打零工,但不妨碍她数学和物理仍然非常突出。
乐观的层面是,我们看到了,即便拥有顶配的智商、环境,未来的路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不确定性,既然无可逃避,不如坦然学习如何面对。抗挫能力、毅力都是可以培养,并值得拥有的品质。
作为家长,我们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孩子的品质,这些品质不仅不受智力条件和兴趣爱好限制,还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学习和兴趣爱好。
文短意简,不能尽述,推荐大家亲自看看李飞飞的《我看见的世界》,去发现自己的感悟。
近期活动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添加菁小沪为好友,发送关键词“择校展”
收到报名链接,选择想参加的场次、填写意向深入了解的学校(若没有可写暂无)
付款,完成报名后,请截图保存,以备现场核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