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的两件小事儿

2024-04-27 18:22   江苏  

昨天坐地铁,经历了两件事儿。


一件发生在去程路上。


当时车厢人多拥挤,我只顾低头看电子书。某站停车,突觉眼前躁动,抬头,见一对原本站在我前面的两个女人正扭身冲撞着试图抢到对面刚空出的座位,但终不敌近水楼台,空座被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坐上。车内拥挤,好些人被这二人推得东倒西歪。


背影看两人疑似母女。年老者头戴深灰色老太太常见毛线帽,身材瘦而矮小。我起身探出手拍她胳膊,小声说“过来坐”。老人迅速扭头,愤怒而警觉的目光几乎没在我脸上停留,看到我手指座位,几乎一步便抢至座位前坐了下来,跟过来的女儿也没有看我,嘴里含混地说了声“谢谢”,便站在母亲面前,两人快速细碎地说起话来。我向旁移了移,站到母亲身边乘客面前。


偷偷打量了下母女。母亲肤色白皙,脸上有浅浅的皱纹,毛线帽边翘出的头发细软黑亮,年龄似乎60岁上下;女儿穿黑色长羽绒服,长发,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看起来很年轻。


又过了几站,我面前的乘客起身下车。就在我还没做任何反应之际,这位母亲突然做出了个令我惊讶的动作:她伸出左手挡在我身前,同时右手按在座位上,促急地对女儿说“快坐!”女儿响应迅速,一扭身迅速坐下。随后,母女如释重负相视而笑。


另一件事发生在归程。


赶上下班高峰,车厢又几乎满员。我跟一个建筑工人打扮的农民工朋友并排坐,他怀里抱一个大包。


某站刚停车,他突然起身将包放到座位上,自己向门口挤去。我正纳闷,只见他挤到车厢门口处蹲下身,伸长了脖子,脸努力贴向地面,然后极为小心翼翼地朝车门与站台间的空隙间吐出一口浓痰。痰不是被一口猛力啐出,而是慢慢地落进车门与站台间的空隙里。吐完痰后他站起身,在许多人的注目下挤回座位,抱起大包重新坐下。


此后一路,我都回想着他蹲在车门那儿使劲儿低着头、小心翼翼的样子。


我把这个经过写下来发给一个人,问对方怎么看。


“这人是个讲究人,他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对方说。


两件小事儿都是我们日常小人物的生活瞬间。

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连续不断的过程。今天和十年后的自己、今天和十年后的社会会有哪些变化?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但没有明确答案并不代表事物发展本身没有规律和无法推测,否则人无需做任何努力,一切皆虚无。


两件小事中,后者主人公,尽管今天的表现不够“完美”,但他选择的方向将带他走向一个更加良善、宽容、文明的自己。


读到过一件发生在德国纳粹时期的“小事儿”。


一群孩子到一个被砸的犹太人糖果店里搬走大袋子糖果,而另一群大人——孩子们的父母和身着制服的冲锋队队员们则围聚旁观。这时,走来一位雅利安老人,看到这样的场景,老人转向孩子们的父母说:“你们以为你们是在损害犹太人吗,你们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啊,你们这是在教孩子们偷盗。”


老人说完话转身走开,反应过来的孩子父母们纷纷冲入人群,将糖果从孩子们手上打落,把哭闹着的孩子一个个拖离开。


事情的前半段酿成德国二战中的罪行,事件的后半段让我们从罪行中看到人性的希望,也回答了德国为何在战后有深刻的反思。


一个社会:


从人人眼中有他人


到人人眼中只有自己


到越来越多人通过侵犯他人来保全自己


到开始有人并不为保全自己也会侵犯他人


……


这个变化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人们对眼前不堪局面能够顺理成章地接受,也无法瞬间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更多人不以自己是小人物因而无能为力而开脱,如果更多人能做出那个蹲在地铁车厢门口打工朋友一样哪怕略微笨拙的努力,未来乐观的确定性就会多一点。


我是个悲观的人,最近尤甚,但昨天地铁车厢门口那蹲下身小心翼翼的一幕,感动我到现在。




去年底跟G说
今年nan说公众号文章的所有赞赏会捐献给一个公益项目
(最近正在选择项目)
虽然可能根本没几大毛钱
但我始终坚信:
善良、理性的人在一起,一定有所成就🌍🏃
另外
凝聚善念很重要

六0后之高地
60后生活驿站。最小的60后也已过半百。你的生活全写到脸上,我把它写进本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