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满是油渍的卡纸其实是一张邮政信壳,同国内邮政的EMS,只是比EMS小,大约A4大小。老大学校里秋季开学后,总要拍类似学籍存档标准像,一年一次,照片寄来家时用的信壳。里边装着老大的照片,一直丢在厨房一侧靠墙的台子上,动不动就有人掏出来看看,又放回去,已有好几个月了。台上东西杂七杂八,信件、手机平板数据线、充电线、插座等等。整个家里随手用的杂货摊。对了,还有我常翻的一本菜谱。
美国人厨房里习惯设有这么一块,会放电脑、音响,过去还会放电话、传真、打印机什么的。
临近阿公回国,所有的家务、两个娃的活动安排加上他们爹妈的进出上落班时间,我得全装脑子里吧。事实上我肯定记不住。
补充一条,阿公几个月前接了爷爷奶奶的班,现在我再接阿公的班。
我忽然想,华为轮值CEO有向全世界通报,我家轮值则向微信朋友们报告了。
那天Mia妈说要告诉我家里最新各种活动时间安排,包括临近的圣诞节两个娃学校放假事宜。我立刻说“记不住”,转身去拿笔找纸。
就地拿取了这只纸壳子。
Mia妈见了不无嫌弃口吻,说你要记录也找张像样的纸或本子。我说本子正想找,现在先记下来,到时再整理吧。
纸卡上虽有油渍,但它硬质够大,宜被发现,又不易被丢弃。于是我在这壳子反面空白处写了下来:
周一至周日共七天,几乎排满。仅周日无固定日程安排。周日一般会去超市采购,鱼肉禽蛋、水果蔬菜等一周或更长一段时间家里要吃的东西。周日常会陡然冒出来些事 ,像两个娃班里同学的生日派对。以我观察,这生日派对已“蔚然成风”。比如老大班里共20名同学。以50%算,10个人,10场派对,也够你忙吧。邀请函从来是发往孩子妈邮箱的,为了孩子,你能置之不理?两个娃,一个不能“耽误”。
再加上一路来有些个朋友家,谁家没个一男半女,有娃,那生日派对成了“标配”。每逢赶周未生日派对,我觉得特“忙”。我知道我假定不审时度势,不拎清现实,来句“多出来的事”、“无啥意思”,会立遭唾弃,被批判。
卡片信息量大。总体可这么解读
几乎全是体育活动,没有文化课
老大今年两年级。校车来去。早上8:15分出门,下午3:30回到家。其余时间,周一至周六,老大有网球、橄榄球、篮球、游泳,外加Kidstrong,一体能训练活动课。其中网球、篮球各有两节课,有比赛有训练。游泳课现在只有一节,孩子妈说训练力度不够,起码要两节。我心想,这要吃了人参再来!
老大今年七岁,老二四岁,五六月份开始,老二也开始练琴。这就顺势把钢琴老师请到家里。省却大人送出去的功夫。每逢周四晚六点,先妹妹上,后哥哥弹。哥哥先吃晚饭,妹妹弹完再吃。搞得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人生就此更显不易。
锻炼身体优先,三餐任随时随地
日升月落,晨起夜眠。这一天时间就这么多,这么多活动怎么能转过来?
赶。大人带着孩子拚命“转场”。这刚下校车,回家放下书包,拿个拍子或篮球就又出门。
周六上午10点起至下午2点结束,老大Aaron橄榄球、网球、游泳共赶三场。硬是掐着两个场地间的开车时间奔。
有次在泳池边上,一对华人年轻夫妻同我们说池里正比赛训练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孩刚结束一小时冰上滑赶过来,体力不支,估计影响比赛成绩。让我一时语塞。
这种赶法,一日三餐不可能在时间安排中。这种现象出现好像不在个人,整个社会生活中就没预设这条。道琼斯、纳斯达克9:30开盘,下午4点收盘,全日没午休。这么看西方人似乎更拚。为此我也直觉得好奇。
孩子们的课程安排完全没有饭点限制。Mia游泳课在傍晚5:30,Aaron网球课有在中午11:30,篮球训练在晚上6点......
周四晚6点是两娃钢琴课。这要在国内,老师不会答应,家长也不会这么准允。
我就要在“空档”里把家里大小的三餐备了,按时接送孩子,准点送去运动馆。时间允许的话,孩子妈也会送。
好就好在疫情后留下最大的“恩泽”,美国人民从此结束每周5天去单位工作(指一些适宜居家办公的活)。
据说一周去几次公司、办公室是现今职场应聘者考量的首要指标。用人单位只得顺势而为,就此开创了人类社会劳动关系新纪元。
这大大缓解我们这种双职工家庭的生活压力。感恩之心、感激之情真是一言难表。
学中文 我们进行中
卡片最上面,我捈了两笔,是两个娃中文课时间。
他们在网上学,是一个国内的app。
老大学了有两年功夫。老二回来后常凑哥哥边上上课。后妈妈索性也帮妹妹报名。两人同一老师,但各学各。
上课时间在晚上7点。我家那长条饭桌上,常常一边全家正吃饭,一边娃对着ipad上课。
我顺便也听着,汉语拼音已学完。老师常要求拼写组词。娃多数在平板上划呀写啊,寓教于乐,有图有画,声情并茂。对方是个刘姓女老师,挺会引导小孩。
Mia弄不好就弄不到镜头里去,连骗带哄也不从,老师说拿个新玩具给她看看......课就这么牵牵拉拉算开始。
一周这么有四个晚上。有搭没搭,坚持又懈怠地学着中文。
孩子妈说,总是学到一点,学总比不学好。
那天我想教导下老大,说“你不学好中文,阿婆怎么带你回中国混呀?”
他不加思索回我:“你不也在美国,你不也没学英文!”我噎。
那当口我正开着车送他去打网球。我只是不想他离我们的世界太远,终将要远离的话,那也尽量慢一点再慢一点。所以期望他们学好中文。
中文程度方面,老大唯独失去了年龄优势。两人学得旗鼓相当,老二赢在之前国内呆了较长的时间。还是实践出真知么。
未了,在卡尾部,记录了12月5日至周未,老大学校家长见面会事宜。4天时间里 ,班主任分别单独约见孩子家长,汇报交流孩子这一学期的情况。所以,学校下午就放了,校车提前至12:55就送娃回家。我得接站吧。赶紧记下来,闹钟设好,否则准忘。一旦忘了,娃即便过家门,也不得下车。
孩子妈到点还是微信我,提醒勿忘。唉,紧张,双保险才行。
Aaron妈被约周四下午2点25分到45分,总共20分钟。小夫妻俩一起去了。回头愣没见他们议论什么。我心有不甘,便问:老师有说啥没?孩子妈没加思索,直接来一句:没任何问题,全部ok,Aaron什么都非常出色。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你信,我能信?
历来就听人说美国人在少儿教育中几乎彻头彻尾的“赞美主义”,多则“赞”,能“赞”就“赞”。我愿意相信,但现实常常迫使你“半信半疑”。
就剩那么点空余时间了。我家几乎每天上演“弹钢琴”戏码,大人这边催,娃这边又是讨价还价又是一心拖延。
先弹琴还是先看电视?
每一条弹几遍?
妹妹先弹还是哥哥先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No。
三十年前,我大道理讲到小道理,哄骗吼罚,陪女儿弹钢琴。还算功成圆满。尽管往事不忍提起,但在她毕业结婚安身后,买房、买床、买沙发、买锅碗瓢勺、买琴,一气呵成。
她18岁离家,独自经历高中、大学、研究生漫长又孤独的留学生活,那时网络尚不发达。她在大学琴房弹,在购物中心中央庭院弹,在养老中心弹(义工性质).......
琴声是灵魂的游走 ,琴键可以叩开万千世界。
弹琴就这样帮助她对抗孤独、寂寞、郁闷,排解所有的无解和无奈。
我们大概都这么想。
以致三十年后,我就这么满心喜欢又悲喜交加回到了“从前”。
圣诞节快到了。老二一个劲叫妈妈弹圣诞曲子,她动情地在琴旁哼唱应和,舞啊转啊,兴奋不已。
卡片最底下,我记录了两个娃放假时间,大的22日起,小的25日起。寒假为两周,而他们爹妈圣诞长假仅一周。
我得开始盘算寒假两周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