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有点懵,家里美国人生孩子,那是说家里还有非美国人生孩子?
还真是。这些年我忙进忙出,美国中国来回飞,为的就是Aaron和Mia。这是家里中国人生娃。女儿可可一怀上,我当娘的心里就开始忙起来,直到今天,老大八岁,老二五岁,我天亮张开眼晴尽想的是他们,不管在哪里。
这次是家里美国人终于生了,我妹妹的大女儿依依生娃。
依依上世纪89年的,在无锡出生。当时妹妹小家在北京,但随娘家,妹妹还是回无锡生了依依。那时没有月子中心,也不兴月嫂,妹妹没悬念回无锡生。我不记得家里有特别准备,什么婴儿床啊经改造装饰过的母婴房啊,或什么专门用于婴儿用品消毒的器械什么的,什么都没有,一切都临时起意,能用就行。那时甚至连尿不湿都还没用上。但感情上只要妈在,娘家人在,足也。“到家里来生,老娘在。”娘在就等于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用操心。
现在想起来,那时喝碗鲫鱼汤,吃几颗葡萄或吃个金帅苹果都是产妇专属,都有点小奢侈感,尿布是家里的旧床单撕成条,旧棉絮用来吸附宝宝遗漏的尿,鸡蛋得心里数着个吃......
回想这些不免会心酸。但有个细节现在回想起来还会让我们捧腹大笑。
我妈那时还没退休。注意,要说我妈的人生有什么“赢在起跑线”这扯的话,那就是她结婚早、生育早、生得多且生得紧凑。十九岁生我姐,八年抱五娃,四十三就做外婆。
这是她的大外孙女。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还得说,生娃也要趁早。这同我一路来叫嚣“我要在今天,结不结婚生不生都是问题”没冲突,如果想生娃,真得赶早。
继续讲我妈当外婆的“自信”。依依生在江南春里,天气渐渐转暖,江南四季,春天最遂人愿。我妈每天下班回家,推门入室,总会大呼:“热死了热死了。”边喊边脱外套,然后还对奶着宝宝的宝妈嚷,太热了,别给小把戏穿太多。说着习惯动手给娃脱衣服。喊得我妹妹一愣一愣:这哪热?不觉得呀?”
几次三番,最后经由我揭穿“谜底”,大家哄堂大笑。你外面奔进来,浑身冒汗。老妈从工厂朝家里奔,没有自行车,没公交,天天上下班急行军半小时。
老妈被嘲后也没见生气。你会发现,生活被艰难填满,用来生气的精神与时间都不给留。
今天,这个当时被奶着的娃在美丽国西海岸生娃了。生了个女宝,取名叫IsIa,中文念“爱啦”。
最早,依依有先预告她妈,说打算怀孕。她妈听后一阵小激动,立马来告诉我,我也高兴得不知所措。依依同Aaron妈仅差十个月,都属龙。我家呢,三年抱两娃,至今两个娃已经飞檐走壁仗剑天崖(夸张了点)。她才想这挡事。她妈一直以来对我说,“尊重”、由她,这在美国。搞得我每每提起都灰溜溜,螳臂当车,我就那螳螂似的,不自卑不行。
当我们得知依依怀上后,我们又起劲了。每次微信聊的第一句一定是“依依还好吗““依依怎么样?”
我们就是中国爹妈。可依依已经美国了。她十七个月那点大随爹妈去美国,除去长了中国人的脸,会用筷子,其余都已再难辨东西方了。
妹妹家在美国东部,依依家住西雅图,她是个医生。东西两边飞飞机得六个多小时,时差也有3小时。记不起来最后一次她回东部家里是啥辰光。
依依怀孕后,除了给她妈日常的嘘寒问暖回以“挺好”两字,从没向自己妈妈发出任何“求助”,或一些孕期女人常有的娇嗔或抱怨,就她那平静、波澜不惊的语调,足以打消她妈内心随时“奔赴”的冲动。她妈最后总一句“她自己是个大医生,会搞定。”这样宽慰自己。再说,这个总统都已达 85岁高龄的国度,60岁的老妹也还在为三斗米折腰,真的也分身无术。
我妹妹也试着邀依依回东部家里生产,结果完全没像当年她义无反顾回无锡娘家一样,依依没考虑也未曾犹豫直接就拍死了。
直至临近产期,依照美国人传统,新生儿家庭为将出生的孩子举办Baby shower party,依依以为妈妈该会到,但事实上老母亲想的是把自己一年里所有的假期归归拢,凑一块,帮女儿做月子。
我妹妹第一时间接到女儿提前进产房的那刻是心慌的。她同时第一时间微信我。我一阵心悸,那晚没敢睡。这时离预产期还有近两周。什么情况会令生产提前?我们一无所知,但又忍不住凭历来的老经验在心里肆意演绎,越想越慌。依依的先生Zack汇报来说一切正常。你说叫人如何作想。
一说到医学,我得直面我的百分百无知。然而这种无知还又加固我的各种揣测。依依肯定身体上某个指标不对才会被提早送入产房,那这35岁高龄产妇在这情况下还采用催产自然生产方式?难道不该尽快剖腹抱出小宝?
图
催产素在十几个小时后作用,瓶起宫开,宝宝如期到来,依依顺产,母子平安。
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宝好好,宝妈一脸疲惫抱着小宝,满是骄傲。
妹妹开心得直播一样给我们传来现场照片,看看依依,再看看小宝,我好一阵激动,满心欢喜,不禁老泪模糊。小宝爸是高鼻子蓝眼睛美国人,所以小宝大鼻子,大眼睛,一个神气漂亮的小姑娘。
依照惯例,孩子大人没啥大碍,产后第二天就出院回家。
等外婆心急火燎赶到医院,一家正忙出院。小宝不到5磅,约4斤,医院嘱咐,娃太小,回家喂勤一点,别人4小时间隔喂,她2小时就得喂。
电视、喂奶两不误
上图为小宝回家第二天,奶爸看电视喂着奶。他们看上去好从容,可我心里怎么生出一丝“慌乱”呢。
我私下想,这么小娃,又“早产”,难不该放医院多观察一下?
在“小宝晚上怎么睡”的问题上,家里重现了当年我家Aaron出生时演绎那一幕。一时外婆与宝妈矛盾激化。
美国人在怀孕开始就重视对新生儿父母心理建设,其中有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宝宝如何睡觉。宝宝到底是放一边小床上自己睡,还是搂在妈妈怀里,靠着妈妈,似捂在奶妈胸窝里,睡在妈妈温热的气息里。
当年Aaron爸妈通过理论学习,谁谁家经验传授,确定了宝宝得单独睡的育儿理念。这类学习探究讨论耗费的时间远超产妇产后恢复、婴儿辅食的研习。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我参与其中,聆听学习,生怕被帖上“代沟”、“陈腐”“跟不上时代”的标签,那种自我革命,摧毁旧世界迎接新时代的满满激情,当外婆的有竭尽所能洗新革面的决绝。就因我到美国当外婆?
美国人说,宝宝要单独睡,以防父母身体、被褥、床品压住宝宝,窒息酿祸。Aaron爸妈一致认同,并付诸实践。宝宝回家第一夜,刚脱了娘胎依附的小宝,被裹进薄薄襁褓,独独放在对她来说空旷无边的小床上,无倚无靠。结果Aaron哭闹不止,一夜下来大人小孩全没得安生。
第二天,我小心翼翼重提“建议”,hold住宝宝,窝自己怀里,宝宝有安全感,妈妈幸福感还必将爆表。两全其美,有啥不好。奶娃时期,全家人有觉睡才是硬道理。
万般困顿瞌睡下,没有办法的办法,那晚Aaron妈搂抱住Aaron,没一会儿,全家入睡,一夜安顿。
那张小床后来一直原地待命,堆堆杂物。
之后宝宝睡觉模式就这么确定。到老二Mia出生,他爸连问都不再问,宝妈也笃定泰山不再纠结于此。
但这话题也是每个没有经验的新生儿父母无法回避的。好像不绕就成不了一合格之父母,不绕便不能体现爱之深情之切。
用一块薄又薄的小布包裏小宝,外婆看了心里凉凉,西雅图这季节夜晚还是冷的,他们自己全盖着大被子。他们这是在摸索,可世上什么都能花时间探索,这带娃这事怎么能试错呢?
宝妈回到家第一天,估计一路上渴了,两杯冰水咕噜咕噜下肚;不管三七二十一光腿赤脚楼上楼下尽显当妈的忙碌;第二天,也就是产后第四天,她干脆出门跑步健身去了。
外婆诧异的眼神完全无法跟上他们育儿的新理念。
她不断劝慰自己,对自己说这是美国,可另一声音又在告诉她,这是你生养的女儿,根子里一个中国女孩。
老妹近乎喷血向我吐槽:我就不明白,这大半夜宝宝睡得好好的,他们硬生生把娃弄醒,执行“两小时喂一次奶”的医嘱。注意这夜半三更,难道不是养肾蓄能安睡最关键时段吗。
依依特别自信,她高中毕业离家读大学,一路大学、医学院、实习医生,东南西北,匹兹堡、佛罗里达、西雅图,再也没有在家在妈妈身边有一段比较久长的相伴逗留。天长日久,紧要关头她的风格便已养成:独立且威武。再者她是个医生,又是个高龄产妇。她妈绝对端正了“态度”进她家门的,一心想尊从她、帮衬她,但还是“力不从心”、“南辕北辙”,气血两亏。
女婿Zack全能冠军般的表现同样惊倒老母。哄睡喂奶换尿布,老婆孩子样样照应,永远待命在线。
宝宝回家第二天。
他这是想让宝宝360度感受dady的依靠,dady的温度:爸妈离你很近很近。
dady的小窝,温暖又舒适
我的妹妹也老大不小,中老年妇女的睡眠问题困扰多年。我妹妹说,你放心,我在这儿都显得多余。
扫微信,多交流。60后的话题就靠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