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IS 【Jan】艺评撷英:沉寂与转变之后,艺术市场发展迎来新“春天”!

文摘   社会   2025-01-24 09:00   四川  



卷首语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新年伊始,市场迎来新生机。2025开年,新加坡艺博会聚焦亚洲艺术板块;上海ALIGHT ROOM•拉法耶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在年末交替之际“798跨年”成为热门话题,公共雕塑艺术也借此得以广泛传播。除此之外,新的一年艺术市场也迎来了诸多挑战,面对持续低落的收藏市场,拍卖需要冲出突围、画廊业要继续坚守、当代艺术家创作需坚守本心发挥自己的潜能。总体而言,2025年艺术市场也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我们相信在持续低迷之后,市场终将迎来新的春天。


2025年新加坡艺术博览会


语录:随着2025年新加坡艺术博览会的盛大开幕,全球艺术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亚洲艺术这一板块。作为2025年首场重要的艺术博览会,新加坡艺博会不仅展示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全球艺术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加坡艺博会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为国际收藏家和投资者提供了进入亚洲市场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艺术投资逐渐成为富裕阶层的资产配置方式之一。展会期间,许多艺术品不仅被视为文化产品,也被看作是一种金融工具,成为收藏家和投资者争相追逐的对象。

点评:2025年新加坡艺术博览会不仅是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风向标,也为我们展示当代艺术的丰富面貌,反映出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博览会为艺术家提供展示舞台,也为国际收藏家和投资者开辟进入亚洲市场的通道,促进了艺术品的交易与流通。艺术投资因此成为资产配置的新选择,艺术品兼具文化价值与金融属性。从全球化的多样性到数字化的深入,艺术市场的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



2024级硕士研究生 钟李睿 

ART SG新加坡艺博会联合创始人任天晋认为:“坐落于亚洲的心脏地带,新加坡是画廊希望扩大其影响力的关键目的地。”





凝物为景:798公共雕塑节展览现场


语录:2025跨年夜之际,798·751园区迎来了近10万人次的聚集。园区内从艺术装置到互动表演让凛冽冬夜的空荡广场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场域。自798·751园区创立伊始,其辩证逻辑便聚焦于旧工厂的煤灰与锈蚀残迹如何冲撞艺术的巧思,如今,“798公共雕塑节承袭了这一园区精神,雕塑在前卫的艺术与广阔的市场之间搭建桥梁,雕塑不仅是材料凝结的物质形态,更是一种扩展的空间实践,它为艺术市场提供开放的交流契机,并重构了人与空间之间的联系。由此,艺术的边界得以不断拓展,而雕塑在艺术市场中的可能性也在寒冬中悄然生长。

点评:2025年跨年夜,798·751园区举办的艺术活动吸引了大量客流量,成为文化与艺术交流的热点。这一盛况突显了雕塑在现代艺术市场中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作用。借助公共雕塑节等活动,雕塑艺术得以在更广泛的受众中传播,有效激发了人们对雕塑艺术的兴趣与热情。同时,雕塑作品作为空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城市乃至艺术市场搭建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艺术家、收藏家与公众三者之间的深度互动。在艺术与科技日益融合的当下,雕塑艺术展现了跨越传统界限的能力,为艺术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机遇。



2022级艺术市场专业本科生 张怡晨 

“798公共雕塑节策展人孙冬冬认为:“现代雕塑在艺术市场中的意义已经从过去‘纪念碑式中心’转变为‘隐性的引导’,雕塑不是为了在市场中占据核心位置,而是要与空间以及人的日常活动发生关系。”





新疆尼雅遗址


语录:2025114日,上海ALIGHT ROOM•拉法耶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新闻发布会,会议宣布此次开幕式首展将带来全国首个大规模新疆文化主题沉浸式展览《精绝七日:尼雅遗址数字艺术大展》(以下简称《精绝七日》)。《精绝七日》致力于呈现出一场极富科技魅力与互动体验的沉浸式新疆文化盛宴,为埋藏沙海中千年的尼雅遗址历史文物、文献史料等赋予全新生机与活力。文化润疆是一项长期且意义深远的重大工程。通过科技×文化×艺术,从传统到媒体化立面的新秩序,让更多人在艺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增进了对新疆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以文化之力凝聚人心

点评:展览在传承与弘扬新疆丰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文化润疆的过程中应用新兴科技手段能够助力文化艺术的传承,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传播方式。如今,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艺术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和创作空间,也促进了文化艺术产业的飞速发展。


2022级艺术市场专业本科生 汪一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何嘉认为:展览以最新的数智科技赋能历史文物、文献史料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我国古代新疆尼雅遗址的历史风貌。




吕克·图伊曼斯,《侍者》,2023


语录:在当下的艺术环境中,我们目睹了由市场驱动导致泛滥的作品——这些不过是艺术实践表面化的模式。有意义的艺术创作需要一个拥有足够耐心并尊重艺术家创作过程的生态系统,这些要素往往与市场需求相悖。藏家们需要与艺术家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用他们的资源来支持艺术家的创作旅程并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要求藏家们不仅要关注那些好卖或是好在二级市场卖的作品,更要考虑如何通过持续的支持和真诚的参与,帮助艺术家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

点评:在当前的艺术生态系统中,藏家、艺术家与艺术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市场机制的驱动往往诱发了大量浮于表面的艺术创作,而真正蕴含深刻价值的艺术作品,则需要能够坚持并尊重艺术创作完整过程的培创作环境。在此情境下,藏家群体应当致力于超越市场逻辑的局限性,与艺术家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基于相互理解的合作关系,为艺术家全面发挥并挖掘其创作潜能创造有利条件。



2022级艺术市场专业本科生 王婷月  

Evelyn Lin佩斯大中华区总裁王家如认为:“当市场上有足够多形式新颖、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市场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所收获,也能为相对低沉的环境带来更多希望与力量。”




草间弥生,《天上的启示》,2004年


语录:2025年的市场基本会在持续盘整中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以科技手段等多元化形态的介入,从传统拍卖形式分解为更多的营销可能性,以程式营销转化为个性、体验、互动等多途径的营销模式,让更多年轻群体参与到艺术品收藏中来,在收藏艺术品的同时增加其体验感所带来的收藏乐趣,分享艺术品的文化与投资价值。由于文物艺术品结构的特殊性,供给相对有限,精品佳作更为难得。因此拍卖机构在多渠道征集拍品的过程中,应打破惯性思维和行业限制,提高拍卖市场透明度,利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分析,制定精准的市场策略,不失为2025年做好新的开端。

点评:回顾2024年的艺术市场,可以看出艺术市场的消极情况还在持续。将艺术市场的困境简单归因于经济因素,无疑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倾向。艺术市场持续走向低迷的原因不止在于表面上的经济下行,也在于收藏家群体的改朝换代与新旧文化与审美的交织冲突。面临这种状况,既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支持,也需要市场参与者自身观念的转变与提升。唯有如此,艺术市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步前行,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发展。


2024级硕士研究生 郑逸

湖南省博物院特聘海外策展人梁晓新认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真正缺乏的并不是买家或者资金,而是信心,这种信心来自对文化艺术的正确认知。”




陈维,《门前钉》,2024年


语录:艺术市场本身是根植在一个比较单一的系统上,不论是商业运转还是价值判断体系。再加上整体经济的下滑,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好像早就卡在了一个瓶颈中,资源紧缩,没有交流与建构,只剩数据和流量。这样的状态肯定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到艺术创作,各个媒介的艺术家如何生存?如何保持一个多样化的生态,其实是有很大的困难。艺术家创作的困境其实是很个人化的问题。但创作总归是要继续的,所以如何在如此单一和封闭的环境体系中,去开辟自己的空间,或者说有没有可能去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跳出这种封闭的网络,去创作和生存,正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

点评:国际化的交流拓宽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视野,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同质化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艺术家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注重作品的深度和内涵。除了同质化现象外,市场泡沫化的问题也值得深思,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艺术品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评估体系,使艺术品的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其内在价值。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注重作品的深度和内涵、加强市场监管和调控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让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越走越远。 



2022艺术市场专业本科生 王硕 

中国艺术家陈维认为对于我自己来说,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想到这个,会稍微觉得没有那么糟糕了。




“陆平原:神传人人传人”没顶画廊展览现场


语录:当市场遇冷时,无疑给画廊的经营带来了诸多压力和挑战。经营画廊是中长线投资,其性质决定了它需要一个积累周期——不论是艺术家、藏家的积累,还是口碑的积累,都需要时间沉淀。因此,在面临经济挑战和市场变化之际,这样的环境反而成为检验画廊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变革下,一方面是开源节流、寻求破局,这从今年博览会上画廊的变化就可窥见端倪,比如一些画廊减少了参加博览会的次数,只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博览会参与。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内功,保证并提升艺术家质量、展览质量和空间质量。尽管大环境遇冷,但仍有众多画廊愿意不遗余力地去改造艺术空间,以为其代理的艺术家作品提供更好的呈现和诠释。

点评:回顾2024年,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整个艺术市场受到了较大冲击。从画廊角度来看,总体状况不仅不如疫情前,甚至也不及疫情期间的交易额。然而,中国画廊仍然在不断进步和更新中。线上销售和推广将成为画廊业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消费者习惯的变化,线上艺术品销售场景和模式将日趋完善,为画廊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展望未来,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潜力巨大,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经验的沉淀,相信一批本土画廊能够在竞争和市场中突破困境,迎接未来。



   2022级艺术市场专业本科生 王淇睿 

北京世纪翰墨画廊创办人林松认为:“目前这一时间节点是市场的特殊时期,要更好地整合资源、建立广泛合作,同时完善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才会在市场调整周期结束后收获它的繁荣成果。




Noah Schneiderman,《Well Spring》,2022年


语录:受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影响,线下拍卖面临了诸多挑战。按照拍卖行业惯例,线下拍卖一年主要集中于春秋两季,但现在由于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推动直播拍卖,因此每个月可以举办多场线上拍卖,成交额也在持续增长。其中,当代艺术板块拍品的征集尤为困难。在线上拍卖中,近现代书画委托人与买家数量较多,而当代艺术则呈现出买家很多但委托人稀缺的情况。尽管如此,当代艺术作品因其易于吸引新老买家关注的特点,在线下可以成交的情况下,线上成交会显得更为容易。

点评:过去两年,网络拍卖的成交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东南沿海等地区。文物拍卖涉及的门类众多,参与人群也越来越广,预示着网络将会蕴育更多新晋买家。从拍卖公司的角度来看网络拍卖,文物标的要经过审核才能上拍,但现有的行政审批周期往往又无法支撑网络拍卖“天天拍”的高频率需求。从网民角度来看,网络拍卖存在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等个别问题。此外,在网络拍卖的过程中,也存在责任分配的制度问题。可见,文物网络拍卖亟需一个完善的制度来规范。



2022级艺术市场专业本科生 刘柏文 

永樂文化创始人赵旭认为:“中国藏家的持续购藏,也是这个市场得以稳定的关键因素。




总编审:刘韬 石婷婷

审校:刘鑫宇 薄晓彤 冯双 王耀萍

栏目主持:刘鑫宇(热点) 冯双(展览) 

薄晓彤(艺评) 王耀萍(拍卖)刘艺(新闻)

微信编辑:唐梦星

(以上人员均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及硕博士研究生)

     艺术市场情报站~

艺林谈往·宜学笔谈·艺市快报

  拍卖 | 展览 | 热点 | 艺评





艺术市场情报站
对当代艺术市场现状进行最快速、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整合与资源分享,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艺术市场专业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