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筑必定会成为废墟,还要如何做建筑?
矶崎新,一位不在意建成还是未建成的建筑师,一位不想贴国家标签的世界公民,一位毕生追求中国文人情怀的建筑哲学家,始终在混沌中,试图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事件 EVENTS
#创作力
地点:红印艺术中心
建筑师矶崎新首个聚焦中国项目的研究展“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在成都红印艺术中心开幕。展览聚焦矶崎新在中国的十二个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深入探讨“世界语境”中的矶崎新的 “中国实践”。
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由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矶崎新+胡倩工作室协办、红印艺术中心承办,并由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建筑师朱涛先生担任策展人;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和主持建筑师胡倩女士担任学术主持;建筑师刘家琨先生担任展览顾问。/ 图源红印艺术中心
展览开幕之际,红印艺术中心邀请矶崎新的同事、业主、建筑师同道和建筑学者、策展人,共同探讨“矶崎新与中国”。同时还邀请深耕建筑行业多年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会,围绕“矶崎新与大写的建筑学”,持续提问和思考。
“矶崎新与中国”论坛现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朱涛、胡倩、刘克成、谢小凡、王蕾。/ 摄影:邹邹©ZSDC
01
近30年,200多个作品
20多个建成
2019年,是矶崎新踏上中国土地的最后一年。在随后的几年里,矶崎新一直保持着线上工作的状态。在矶崎新+胡倩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胡倩的回忆里,矶崎新一直乐于接受技术的变迁,“经常在视频会议上,他也会愿意露脸,只是他不知道他自己画的图要怎么给我们看,有时候就一边画就举起来,东举西举的。”
而那一年,也是矶崎新在长达40余年的建筑实践后,摘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桂冠的时刻。矶崎新(1931-2022)出生于二战爆发前的日本九州岛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师从198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日本建筑师之一。
矶崎新在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现场,2019 / 图源网络
大分县立图书馆历史照片
矶崎新的建筑实践从家乡和福冈开始,并迅速扩展到群马、大阪和东京。他早期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包括大分县立图书馆(1962-1966 日本大分)、1970 年世博会节日广场(1966-1970 日本大阪)、群马县近代美术馆(1971-1974 日本群马)和北九州市立美术馆(1972-1974 日本北九州)/ © Yasuhiro Ishimoto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他成为国际建筑界领袖,他的第一个海外项目是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1981-1986,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其他著名国际建筑项目有一百多个。/ ©Elon Schoenholz
在颁奖典礼上,他身着一件素色的中式长衫,陪同前去的还有他的挚友也是曾经的甲方,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公凯。
矶崎新与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 / 图源网络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美术学院从北京市中心搬往望京,著名的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规划完花家地校区,预留给央美美术馆一块弧形的地块。
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潘公凯偶然看到了一本图册,封面是矶崎新设计的奈良百年会馆。潘公凯当下就被封面吸引,一个月以后,潘公凯与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续建工程办公室主任的谢小凡去到了位于日本的矶崎新工作室。
奈良100年会馆
1992-1998
位于日本奈良市,用于纪念奈良市建市100周年。建筑外观简洁而现代,主要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材料。通过倾斜的外形和灰色瓷砖饰面,向附近著名的东大寺致敬。建筑内部采用多功能设计,适应各种活动、集会和会议。/ © Hisao Suzuki
“当时矶崎新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他说你是要一个学术型的博物馆、展览的博物馆、公众的博物馆,还是研究型的博物馆,我们的回答是都要。后来见识多了,反省自己当时的言论,其实是什么都没有回答。矶崎新了解到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实现研究意义的美术馆,于是按他的认识和我们切实的需要,引导我们完成了美术馆的设计。”谢小凡回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3-2008
作为一个融合古典作品和当代创作的研究性场馆,矶崎新敏锐地抓住了展览空间的需求,用弯曲无边界的空间形态拓展了新世纪展览空间的可能。/ 摄影:邹邹©ZSDC
在2010年前后,矶崎新先后参与了郑州郑东新区CBD副中心总体规划、上海交响音乐厅、大同大剧院、湖南省博物院等多个城市以及公共建筑的设计。矶崎新去到湖南省博物馆的建工现场考察,当场发现了一些问题,他就站在一堵墙边,画了四小时的图,那日一行人在施工现场呆了八小时。
湖南省博物院模型 / 摄影:邹邹©ZSDC
湖南省博物院2011-2017
于2010年计划在原馆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矶崎新案在国际竞赛中获胜。其设计集中体现了他惯用的跨时空、跨文化想象。/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矶崎新的另一位甲方及挚友是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建川博物馆位于成都大邑县,现在已是国内非常知名的民营博物馆聚落。2003年,矶崎新受到好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刘家琨,以及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永和的邀请到成都参观,也借此经引荐认识了正在筹备博物馆群的樊建川。
第一次造访,矶崎新执意要住在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刘文辉公馆里,这是一处民国军阀留下来的著名旧居。于是樊建川只得在老宅中放了张临时床,成了矶崎新下榻的地方。2004年矶崎新设计了建川博物馆侵华日军罪行馆,矶崎新为设计此馆先后八次到安仁。
樊建川、矶崎新、胡倩在建川博物馆 / ©建川博物馆
2000年前后,矶崎新开始密切参与中国建筑实践。2003年,团队接触了喜玛拉雅中心项目,是一个位于上海浦东核心区域的文化、艺术和商业中心。由于项目规模太过巨大,2004年矶崎新选择在上海设立工作室,胡倩也因此被派到上海主持工作。在此之前,胡倩从1996年开始跟随矶崎新一同工作,担任中国项目的主领负责人。
胡倩与矶崎新 / 图源网络
1998年,矶崎新参与北京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为此专程前往西安,拜访了西安的若干建筑师,并考察了一系列建筑,西安建筑师刘克成陪同矶琦新参观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园,陵园总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是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刘克成于1994年开始参与汉阳陵遗址保护规划,于2004年设计了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 图源网络
矶崎新对废墟总是抱有特殊的兴趣及敏感性,汽车行至渭河桥,刘克成指着河对岸高大的土丘,告诉矶崎新那便是汉阳陵。矶崎新随即要求停车,在桥上沉思良久,并即兴完成了一张汉阳陵的速写。
刘克成说:“不知道矶崎新那时的心情是什么,但这张速写与其后矶崎新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草图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与自日本筑波中心以来矶崎新关于未来、永恒和废墟的表达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具有思想家特质的世界公民对于人类、城市及未来的终极思考。”
国家大剧院竞赛方案草图,1998 /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国家大剧院竞赛方案 /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然而很遗憾,国家大剧院的方案遗憾止步于竞赛最后一轮。同年,矶崎新一举拿下深圳文化中心设计竞赛的头奖,并成功中标,由此自然地进入了深圳。面对这座年轻的、依旧处处是平地的城市,矶崎新惊讶于这里开放的决心,以及与世界级的公平标准接轨的勇气。
深圳文化中心位于福田中心区北部,该项目起初为深圳图书馆和音乐厅两座单体建筑,中间隔着一条道路,周围尽是农田。而矶崎新认为,应该把它变成一个整体的、连续性的建筑,由此诞生了超出任务书范围的设计方案。
深圳文化中心的立面草图和平面概念图,1997 /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在2019年接受有方专访时,矶崎新说道,“我第一次到福田是96年、97年的时候,周边是一片平地,今天我站在这儿,外面车水马龙、星光点点、高楼林立。
其实当年我已经想象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我想在这里做很现代的icon,同时把中国元素融入,那么这样的话,在20年以后的今天,建筑也不会消失。它不会在周边的车水马龙里成为一种另类,它能够微妙地调整自己的姿态与周边形成融合。”
深圳文化中心 / 图源网络
矶崎新进入中国的二十年,亲历了中国城市化的巨变。他敏锐地观察到在世界发展逐步放缓的时候,中国开始了压缩的现代化进程。从新城规划建设,到一座座icon式的公共建筑,在种种地方与全球、传统与科技的矛盾中,矶崎新始终积极地与中国社会现实对话。在胡倩看来,
“事实上他在中国的实践完全不亚于之前三四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到2000年以后的中国实践,他完成了设计中的又一个本质性飞跃。”
2022年12月29日,矶崎新辞世。在次年1月的葬礼现场,胡倩的脑海里始终回响着矶崎新的话,“我现在身体不好了,你一定要给它连结起来,你一个人也得坚持下去。等我身体好了,我坐轮椅也会再去中国的。”事实上,矶崎新在中国的旅程,也只是刚刚开始。
02
废墟、群岛和大屋顶
2002年M会议期间,矶崎新造访杭州西湖。在胡倩的记忆中,远处是模糊的地平线,老先生远眺着湖面,一言不发,伫立良久。
M会议现场
M会议由矶崎新和张永和发起,分别于北京、杭州两次召开,聚集了众多建筑师、文化学者和当代艺术家参加,如汪晖、蔡国强等。从左到右:侯翰如、矶崎新、浅田彰、Ackabar Abbas、张永和、Karl Chu / 图源网络
在众多照片中,这张老者坚定而宁静的背影深深打动了策展人朱涛,
“一方面似乎暗示着矶崎新眼中的中国是一片留白的,可以填入各种各样的诠释和想象,同时又寄寓着矶崎新晚年始终追求的中国文人情怀”。
近二十年后,这张老人的背影成为了展览的开篇,邀请人们进入他眼中的世界,以及他面向的、始终注视的,一个变化的、开放的中国。
矶崎新在杭州西湖 /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大半年前,红印艺术中心正在进行新馆开幕展策划。隶属于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红印艺术中心致力于推动“建筑X艺术”的策展方向,希望每年至少落地一次建筑大师的展览。时值《矶崎新:形构间》展览于上海举办,这位世界级建筑大师正是红印期待的大师名单中的重要一位,于是他们找到胡倩。
筹备团队决定寻找一位对矶崎新和中国有深入了解的策展人,聚焦矶崎新的中国建筑实践。后来在担任展览顾问的著名建筑家刘家琨的引荐下,邀请到了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建筑师朱涛。
红印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 摄影:邹邹©ZSDC
经过长达半年的策展筹备工作,展览于7月14日正式启幕,这也是红印艺术中心新馆首次对公众开放。展览由序厅、中央主展厅和副展厅组成,以模型、建筑图、版画、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以及为每个项目特别绘制的“空间断面”和“思维岛图”,结合当代艺术的语言表达,对矶崎新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全面展现。
步入序厅,人们走进了矶崎新于2006年设计的未建成的上海世博会演艺中心,这是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公开呈现。近20年前,矶崎新面对一座需要容纳8万人的盛事的场馆,构想出临时的庆典结束后,一切归为永久废墟的场景。
展览序厅
顶部是十二面体的空间网架构成的”世博云“,中部是由五台山佛光寺的柱林演变出的演艺广场。而当人们环顾四周与脚下,巨大的演艺广场伫立在废墟之中。/ 摄影:邹邹©ZSDC
在展陈设计中,策展团队将矶崎新的一副拼贴作品“再次变成废墟的广岛”与建筑根基的废墟剧场连接起来。同时,墙面玻璃的镜像也构成了个体的自我审视,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知矶崎新所表现的,未来高科技和人类的活动,与永恒的、从远古延续而来的废墟的交织关系。
上海世博演艺中心的鸟瞰效果图和立面图,2006 /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这个未建成的作品给朱涛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胡倩的叙述中,这个对人类命运做出宏大悲剧判断的作品在汇报结束后,团队就知道不会中标,但事实上,矶崎新在中国有200多个作品,其中建成的只有20多个,
“在矶崎新眼中,建成与未建成是平等的,每一个我们都尽全力去做,哪怕不建成,也是一件思想力被留下来,对自己有完整回报的事情。”
几乎是回应矶崎新的观点,在展览和论坛中被集中关注和讨论的,也是另一个未建成之作。在1998年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中,矶崎新敏锐地感知到千禧年前后国家状态的改变,在建筑形制上,主入口一反中国传统中轴线双边对称的中心秩序,而是设于东北角,面向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
空间剖面图-国家大剧院,矶崎新。朱涛建筑工作室为本次展览重新绘制。原图由矶崎新+胡倩工作室提供
国家大剧院模型 / 摄影:邹邹©ZSDC
矶崎新的作品里有各种各样的冒险,这种冒险当然增添了现实性的困难,但矶崎新始终有着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
即如何以现代主义的、未来性的视角,去回应中国建筑师长达一个世纪的“大屋顶”民族形式的探索。
更隐晦的过去与未来、新生与废墟的矛盾,也暗藏在既落成的项目中。在深圳艺术文化中心的项目中,矶崎新以一对雕塑性的巨型树状结构支撑起图书馆和音乐厅两座主要建筑。“金树银树”某种程度上与1968年米兰三年展中“再次成为废墟的广岛”的两座巨构形似,再一次回应了城市的未来即废墟的论断。
矶崎新,“再次变成废墟的广岛”拼贴,1968 / ©MoMA
深圳艺术文化中心模型 / 摄影:邹邹©ZSDC
然而在胡倩看来,矶崎新的废墟并非是一个完全消极的概念。“他非常敏锐地看到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时限性,即使没有人工的摧毁,也不过存在20年、200年。我们不是只一路向前,一路桃花源,而是在创造和毁灭迭代之间,去探寻一种开阔的城市未来观。”
在此次展览中,策展团队试图打破按照时间、项目类型、大小等常规的呈现方式,正是希望将这种矛盾和复合的,以及强烈的问题意识传递给观众。
因此,在每一个作品的展示中,不仅呈现了建筑模型,还采用了三幅对应的图像:第一张是“思维岛图”,第二张前景式的,集中体现其空间构思的“剖面图”。第三张是展示性的图像,包括建筑图、构思草图和实景照片等。
展览现场 / 摄影:邹邹©ZSDC
“思维岛图”
由朱涛建筑工作室为本次展览绘制,结合考古片段展示和古航海图的画法,试图展示出,矶崎新在每一个项目中,如何在时代语境、技术创新、传统传承和建筑学自身演变等等“片段”或“群岛”中,穿梭航行,编织思想,锤炼语言,最终为浩瀚的人类文明之海,增添自己的片段、岛屿。
朱涛认为:“众多建筑师的设计可能出于一个构思、一种造型、一种品味,而矶崎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汇总的‘群岛’,因此单向的线性诠释是不够的。”
“群岛”不仅是矶崎新的复杂的思维状态,也代表了他理想中去中心化的乌托邦。在副展厅中,群岛作为另一核心主题进行了集中的展现。结合艺术展览视觉呈现经验,策展团队将每一个浮岛进行了突出的切面设计,更立体地诠释矶崎新的思想世界。
展览副厅 / 摄影:邹邹©ZSDC
空间策展图
在整座环形剧场中,让两组作品在展览的首尾,各自上演关于“废墟”、“群岛”的戏剧—— 一出是暗黑悲剧,另一出是明亮喜剧。 / ©朱涛建筑工作室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环形的展厅中,墙面呈现了矶崎新多个系列的丝网版画,连接起“废墟”和“群岛”两种思想形式。矶崎新创立了非常独特的表现建筑的画风,所表达的是在建筑实体被各种外在力量摧毁后,所依旧留存下来的核心——纯粹的几何空间、单一的形式结构以及对建筑学核心价值的本质性思考。
展览现场 / 摄影:邹邹©ZSDC
矶崎新曾经在采访中表达,做模型、做版画都不是为了给甲方看,都是做给自己看,通过这样的方式即使建筑消失了,也会把观念沉淀下来。在工作室中,胡倩也深度参与了版画的制作,她认为“这并非是建筑师的跨界,从厘米到毫米尺度,在我们看来都是一件事。”
版画的呈现暗示着靠拢的一种路径,一种思想性的沟通与串联。展览现场,在建筑模型、思维群岛、版画等多种载体之间游走,仿佛能够感受到立体的、一位建筑巨匠的深刻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仅仅关乎建筑和空间。
03
“中心”的消失
与“世界”的重建
上世纪80年代,矶崎新将日本筑波市的市政中心设计为一座下沉的广场。彼时依旧在学生阶段学习的刘克成仍旧记得当年初见方案所感受到的强烈震撼,
“在中国极力‘建构’的年代,矶崎新似乎己经超越我们开始了对世界的‘解构’。”
刘克成在展览开幕论坛“矶崎新与中国”现场 / 摄影:邹邹©ZSDC
在刘克成看来,矶崎新始终与同时代的建筑师,与这个世界有个距离。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特别是广岛核爆,让矶崎新逐步放弃了建构一个新世界的企图,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正在逐步解体,逐步消失,逐步远去。
筑波中心1979-1983
筑波科学城是为转移日本首都东京的部分城市功能而规划设计的新城区,筑波中心即位于科学城的中心。矶崎新将卡比多广场(米开朗基罗设计)倒置于场地中央,呈现出“中心”消失的意象。/ © Kochi Prefecture, Ishimoto Yasuhiro Photo Center
“矶崎新的建筑表达了这样一种未来图景。1990年日本《新建筑》杂志征集世界著名建筑师对二十一世纪建筑的憧憬,矶崎新的答案更为彻底,他提供了一张新的筑波中心水彩画,在这张画中筑波中心如同核爆后的废墟,应和佛家箴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矶崎新的建筑是表达他对世界思考的一种陈述,他的思想也许比他的建筑更有价值,”刘克成在分享中讲道。
筑波中心水彩画/ 图源网络
如何应对现代主义乌托邦的陷落,做出一种世界性的而非纯粹日本的诠释。矶崎新的实践对于持续建构自我身份和认同的中国建筑界,提供了一种持续的思考方向。
“在飞速的现代发展前,很多人认为矶崎新是一位过气的建筑师,而我认为他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年龄,都走在时代的最前面。”胡倩谈到,矶崎新所带来的是面向建筑行业的诸多困境,乃至整个时代的勇气和胆量。
“矶崎新与中国”现场 / 摄影:邹邹©ZSDC
回溯自2022年起在中国举办的三次矶崎新回顾展,从整体性、更全面的“形构间”到更具有当下问题意识的“矶崎新在中国”,让胡倩感到欣慰的是,有这样一批同道之人,能够帮助她从自身的混沌状态中,或以深刻的研究,或以非常敏锐的直觉,用相对绝对的判断来定位矶崎新。“我感觉自己不是孤身在作战。”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正是希望以大众化的标题,去激发更多个体的公共意识,这关乎自身与外部的关系,也关乎参与世界的方式。
矶崎新的世界性,其超越国籍的解决人类未来命运的眼光,正是面对“个人主体碎片化”的处境下,如何“重建一个清晰的世界”的一种参考和借鉴。
包括建筑在内的诸多创造力,在这样的视角来才可以更积极地展开。在朱涛看来,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建筑定会成为自然和外界等诸多力量下的消极反应,而矶崎新正是提供了一种“重建”的可能,“正如矶崎新不甘于用一种传统大屋顶的形式去回应所有建筑,任何问题都不应该只有一个终极的解决方式。”一筑一事
矶崎新:一个世界公民眼中的中国
展期:2024年7月14日—10月7日
地点:成都市青羊区光华西五路58号天府匠芯北区A座(下沉广场)
策展人:朱涛
学术主持:胡倩
展览顾问:刘家琨
出品人:钟磬
展览统筹:黄静岚
展陈设计:朱涛建筑工作室
展览执行:霍盼旺、王五六
主办: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协办: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承办:红印艺术中心
🎫 点击购票
编者后记
在研讨会现场,胡倩在分享中寥寥几句,提及了矶崎新另一个未建成的项目——成都神仙树大院的改造。这一地产所在的地块为原成都电缆厂厂区,而这里是我外公外婆工作一生的地方。
我一直在想象,如若当年矶崎新成功接下这个项目,是否会保留下过去厂房的旧址,会如何理解一片典型的成建于“一五”计划时期,逐渐没落于21世纪初的国营大厂厂区。但遗憾的是,我今天只能借由几张照片,勾勒童年记忆中模糊的、却象征着外公外婆那一代人的光辉的电缆厂。
编辑
豆奶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豆奶
校对
Lily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网站:www.archcolle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