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35,历经四次大改造,和平码头对厦门有多重要?

文化   历史   2024-07-07 08:21   福建  




最 厦 门 文 史 文 创

厦门手绘地图



点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和平码头是鹭江道上最大的码头,曾经是进出厦门的门户。2008年,“小三通”航线从和平码头全部迁走后,一时间和平码头光环不在,甚至差点被拆。和平码头建于1935年,历经四次大改造。作为门港唯一的原址原物传承下来的民国老码头,她是厦门历史的见证者。和平码头的兴衰及转型,也恰恰是厦门城市发展的缩影。


▲90年代繁忙的和平码头


平码头的前身是英商太古公司建造的太古码头。厦门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鸦片战争后,海后滩一带成为洋行的聚集地。清光绪六年(1880年),太古洋行在岛美路头北侧(今中山路尾)修建浮桥和趸船。浮桥长约53米,趸船长约48米,宽约6.7米,可停靠500吨级船舶。后方陆域建有太古栈房(今东海大厦),即太古的仓库。这就是最早的太古码头。


▲清末厦门岛美路头(今中山路鹭江道交汇处)一带旧貌


上世纪20年代,为适应商埠发展的需要,厦门开启了第一次近现代化市政建设,其中一项工程就是兴建长达3公里的鹭江道堤岸并填海扩地。原本太古码头有部分属于堤岸新填地的范围,加上原码头设施已老旧,因此太古公司也着手筹建新码头。


▲上世纪20年代的旧太古码头与太古栈


1932年12月,太古轮船公司向印尼侨史商长裕行老板杨德从承租鹭江道同文书院下同文货栈区地块及货栈地南边毗连海面之建筑权兴建新太古码头。新的太古码头即今日和平码头址。


▲1933年建设中的太古码头


1935年新太古码头落成。两艘钢质趸船各长64米、宽9米,可供2艘3000吨级客货轮停靠和装卸货物。码头仓库两层7464平方米,由荷兰治港公司承建,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无梁楼盖建筑结构,二楼近100米长的空间一望无际。


▲1935年建成的新太古码头


当年,只有太古码头大船能够直接靠岸卸客卸货。其余码头的客货轮都只能停泊在厦门海面锚地,由码头工人用小船帮助完成客、货的起降转运工作。1949年之前,太古码头承载了厦门对外海上贸易的大部分运输任务,是近代厦门港最大的码头


▲40年代从鹭江眺望太古码头


1954年太古洋行在中国大陆的业务结束。1955年1月,福州港务局厦门分局接管太古码头全部资产,使其成为国有产业。1958年,码头的名称改成了富有时代意义的“和平码头”,直至今日。


▲50年代末和平码头前铁路铺轨时旧影


1957年厦门第一条连接大陆的铁路—鹰厦铁路建成通车。尽管厦门站位于梧村,但特意修建了一条延伸线直达和平码头货场,1959年建成。港区铁路两股各长340米,每天进出火车6列,使和平码头成为厦门铁路、公路、水路货物转运码头。


▲和平码头延伸线(1959年地图)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时期和平码头基本上是以货运为主。铁路延伸线在60-70年代为厦门军事货运、海陆联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渡港区开始建设,厦门港的货运中心才逐步转移至东渡。而当初的延伸线如今也改造成为铁路文化公园。


▲火车驶出和平码头港区


改革开放之后,和平码头的货运功能逐渐淡化。1980年元旦起,厦门—香港客轮恢复通航,鼓浪屿号豪华客船率先执行香港航线的客运任务。第二年,又增加一艘集美号豪华客轮。航行香港的客轮皆在和平码头停泊。


▲1980年停靠在和平码头的鼓浪屿号


为了适应厦门—香港客运需求,港务局对和平码头2号趸船码头和二层仓库进行改建。仓库2楼改建成了候船室和联检大厅,二号泊位也升级为长100米,宽11米,深2.05米钢质趸船。1981年12月,改造工程完工。恢复客运后,这里也称为“厦门港客运码头”。


▲80年代停靠在和平码头的集美号


上世纪80-90年代,鼓浪屿号、集美号游走于鹭江香江。每周二、五香港厦门对开,船票分5档,港币320元至750元不等。一阵阵汽笛声带来的是亲情、憧憬与思念。从和平码头出发,中午登船,第二天早上即可到达。尽管要20个小时的航程,但是船上设有商店、游艺厅、电影院、餐厅等,时间很快就消磨过去了。


▲80-90年代的集美号广告和客票(杨羽翔 收藏)


改革开放初期,和平码头是厦门对外最重要的枢纽。那个年代的老电影涉及两岸及华侨题材的特别多,和平码头常常作为影片中迎接亲友或告别家人,离乡远行的码头取景地,无意间为厦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


▲1981年电影《归宿》中,田丰仁离别大陆的场景,实为和平码头,大楼上还挂有”厦门海关旅客行李检查站“的牌子。


▲1989年台胞拍摄的和平码头入口


1987-1988年,和平码头再次进行改造和扩建,动工兴建3号泊位。建成钢筋混凝土平台长118米,宽23米,面积2460平方米。安装钢质趸船1艘长120米,可靠泊万吨级客货轮,改变了和平码头只能靠泊3000吨级以下轮船的落后状况。


▲90年代初改建中的和平码头(由远至近分别为1、2、3号泊位)


1991年和平码头第三次改造扩建。该工程将原候船室、联检大厅加层为三层柜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底层为公用货运仓库、二层为国内航班厅、三层为国际航班厅。设计造型以“白鹭腾飞”为艺术构思,1993年7月完工。此时和平码头的建筑规模达历史巅峰,远远看到屋顶“厦门港”三个大字,就知道厦门到了。


▲1995年赴港客轮闽南号停靠在改造后的和平码头


尽管硬件不断在提升,但随着飞机航线的普及,赴港的客轮逐渐失去了市场。1990年鼓浪屿号停运。虽然1993年往香港增加了闽南号客轮,但也无法挽救客运的衰退。1997年,闽南号停运。2000年,集美号售给香港一家船公司。这也无形宣告,经营20年风光一时的厦门—香港航线划上了句号。


▲2000年,和平码头与铁路铁轨(郑阿栗 摄)


尽管厦门—香港航线退出了和平码头,但紧接而来的厦金“小三通”在和平码头上跨出了第一步。2001年1月2日,金门的“太武”号、“浯江”号客轮,从金门科罗港直航厦门和平码头,标志着厦金航线正式开通。金门县时任县长陈水在率金门各界代表180人如期直航厦门,从和平码头上岸。


▲金门太武号停靠在和平码头(《厦门航运百年》)


当年从和平码头出发到金门大概用时45分钟,航程短,价格适宜,所以颇受欢迎。至2008年,厦门投入厦金航线的航船有鼓浪屿、新集美、捷安等5艘,金门投入金厦航线的前后有太武、浯江等7艘。


▲2006年“小三通”客轮新集美号停靠在和平码头


2008年7月,厦金客运航线从已靠泊7年多的和平码头全部迁至东渡邮轮中心2014年又全部调整至五通客运码头)原先人潮涌动的和平码头一下子陷入了冷清的局面。老码头该何去何从成为当时议论焦点。有人提议拆掉和平码头,归还城市鹭江道景观。好在更多的人还是明白和平码头的历史价值,最终保留了下来。


▲俯瞰改造后的和平码头(2014年)


2011年和平码头经历了第四次改造,建筑外观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次改造给码头建筑做了“减法”,将遮挡景观面的部分、楼梯、屋架拆除。总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3421平方米减少至9898平方米,主体立面从之前的165米减至115米,还原上世纪30年代的长度。


▲改造后的和平码头(2014年)


改造后,码头变成了一个集游览、观光、品味美食佳肴的商业综合体。和平码头仅运营如海上看金门、鹭江夜游、浯屿等港内旅游航线。昔日的二三层候船厅变成了海景餐厅、酒吧。码头坐拥市区的便利及观赏鼓浪屿最佳的位置,吸引着市民与游客前去休闲娱乐。


▲和平码头今貌(Fixer Studio 摄)


参考资料:

《厦门城市建设志》(2000)

《厦门市志》(2004)

《厦门航运百年》(2009)

刘瑞光《走读厦门:太古码头》

《台海杂志》《红色地标之和平码头:迎风而立 看两岸往来忙》


图/文:厦门手绘地图(特别说明外)

任何形式的抄袭、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搜集、整理、撰写原创文章不易

你的转发、收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也是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以上为第422期 寻找老厦门 专题

回复 索引 可查阅往期主题




往期精彩点击标题后可阅读


这里你一定来过,它承载了无数厦门青少年成长的记忆

还记得厦门第一家麦当劳吗?暴露年龄的时候到了……

“将军祠”取代“西边”,三百年老地名焕发新生

从11.5平方公里到1.5平方公里,筼筜港是怎么越变越小的?

幸福路、古城墙规划更变,厦门又一历史街区将会改造?

从禾山区到禾山街道,禾山行政区域90年变迁史

90多年前厦门这些地方就通公交了!

原来这些东西90年前在厦门就已经可以买到了!



《厦门手绘地图》《季庄文创》微信公众平台、《寻找老厦门》微店由厦门映派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维护。 除特别说明外,文章版权归映派传媒所有。欢迎合作与交流。


厦门手绘地图
最厦门的文史文创平台。数千张新老照片,数百个景点介绍。坚持原创的「寻找老厦门」栏目,带你深度了解厦门,获取别人不知道的文史旅游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