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厦 门 文 史 文 创
厦门手绘地图
点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2024年4月,思明区开元街道坑内社区正式更名为育青社区。二十三年前,“坑内”吃掉了“育青”。现在,“育青”又替代了“坑内”,可谓风水轮流转。大家不一定知道社区的名称,但一定来过这里。
▲育青社区今貌(朱志洪 提供)
育青社区(原坑内社区)地处思明区开元街道中部山麓地带,面积0.356平方公里。社区因育青路得名,辖内有厦门一中、市青少年宫、厦门游泳馆、纪念碑等地标。虽然位于老城区,七八十年前这里依然人烟罕至,这一带的开发还得从上世纪30年代厦门市政建设说起。
▲民国时期厦门城东新区(AI上彩)
1927—1931年,厦门的市政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时间的繁荣也推动了厦门首次土地开发的高潮。随着中山公园的建成,厦门城区东扩。当时厦门市区东郊规划了大大小小的新区,路网纵横交错,犹如毛线球一般。今天育青社区南部,当年规划了水磨坑新区,北部则是白鹤新区。这两个新区将与百家村、模范村连成一片。
▲1937年地图上的水磨坑新区与白鹤新区,虚线为在建道路
“水磨坑新区”的名字来自水磨坑溪。水磨即水力带动的石磨,是农耕时期常见的设施。利用地势差,让水的冲力带动磨盘转动,进而对粮食进行碾碎。这一带位于日月礁与白鹤岭之间的山坳,地势较低,故称“坑”。北边是深田,阡陌纵横。可以推测,古时这里有加工粮食的水磨坊,因此有了“水磨坑”的名字。
▲左边的小山丘就是日月礁,平地处为深田(杨羽翔 收藏)
水磨坑溪为古厦门十一溪之一。发源于狮山,经万石岩(今万石莲寺)向北流向深田内,大概沿着今百家村路,再转西北至东岳河(今中山公园内)后入于海。不过1952年万石岩水库建成后,水磨坑溪就被截断了。
▲水磨坑溪示意图
在百家村新区取得成功之后,水磨坑新区的地块也纷纷被企业认购。只不过好景不长,1932年后东南亚华侨工商业者因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往厦门侨汇锐减,投资日少,令房地产价格一跌再跌,而厦门的土地又不断开发,致使供过于求。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局势动荡,新区的建设戛然而止。
▲1944年航拍城东主要新区(手绘地图制图)
从上世纪40年代卫星图可见,当时新区的路网已经形成,但除了西北角以外并没有什么房屋。支路横平竖直,相互交错,跟现在的格局差别很大。新区南侧的道路(原称“捧鼓山路”)跟今天育青路基本重合,是育青路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带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带离城区近,又有大片空地,不需要拆迁,方便兴建大型机构。上世纪50年代先后建设了厦门一中、厦门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人民游泳池、厦门市青少年宫等市级文教机构与场所。
▲50年代末的厦门一中(杨羽翔 收藏)
社区内占地最大的机构是厦门一中,其前身为创建于1906年的厦门中学堂,是厦门历史最久,最知名的中学之一。而后厦门中学堂先后更名为思明中学、省立十三中、省立厦门中学。1951年2月,省立厦门中学与创立于1946年的厦门市立中学合并,称“厦门第一中学”,原址在公园南路玉屏巷。
▲昔日厦门一中门口的菜地
1953年选定白鹤岭南坡(今深田路)兴建新校舍,就是大家熟悉的厦门一中本部。玉屏原址则改为厦门第五中学(五中2015年搬迁至莲前校区,2017年原校区改为实验小学玉屏校区)。一中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稳居省市前茅,输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知名校友有叶飞、方毅、陈至立等。
▲50年代末的厦门一中,后方是白鹤岭,近处为鹰厦铁路铁轨
2006年厦门一中新校区落成。新校区位于老校区东侧,即市轴承厂、半导体器件四厂、粉末冶金厂的旧址。扩建后,一中跨过坑内路,规模更加宏大,占地12.61万平方米,约占社区一半土地。如今老校区为初中部,新校区为高中部。老校区内仍保留有上世纪50年代的红砖老校舍,分别为五三楼、五四楼、五七楼。
▲厦门一中老校区保留了50年代的校舍(来源:厦门一中)
厦门一中的西南侧是人民游泳池,1953年动工,1954年建成,占地6576平方米,距离万石岩水库咫尺之遥。它是厦门最早的大型游泳池,设大、小游泳池和室内游泳池各1个,以及3米和5米跳台各1座,看台可容纳观众3000多人。早期是专业队游泳比赛、集训和群众开展游泳运动的重要场所。
▲50年代的厦门人民游泳池(杨羽翔 收藏)
1979年,这里开办了培育青少年的业余体校—鹭江中学,即厦门市体育运动学校(今已迁至同安)的前身。2000年后,游泳池多次提升改造,改称“厦门游泳馆”。
▲厦门游泳馆入口
社区的东南隅是厦门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是为纪念解放厦门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建的,于1954年10月厦门解放5周年之际落成。园区占地2万4千多平方米,背靠万石山,面向市区。纪念碑碑身高24米,上镌有陈毅手书“先烈雄风永镇海疆”。
▲50年代的厦门革命烈士纪念碑与烈士陵园(杨羽翔 收藏)
经过多年建设,今陵园内有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安业民烈士墓、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光辉永驻》大型浮雕、群雕《永志铭心》、叶飞将军纪念园、王于畊墓等纪念性建筑物。今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厦门的中小学学生到此瞻仰祭扫,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从厦门宾馆眺望烈士纪念碑
改革开放前,厦门只有少年宫或青年宫,并没有市一级面向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场所。因此80年代初,共青团厦门市委筹备建设厦门市青少年宫,作为公益性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主阵地。1982年6月,市青少年宫在厦门一中南侧动工兴建,门牌号定为育青路10号。
▲建成初期的市青少年宫(来源:市青少年宫)
厦门市青少年宫于1987年6月1日投入使用,占地15000平方米,初期建筑面积为6500平方米。综合楼高7层,设有教室30间、琴房5间,另有舞厅、联欢厅、展厅、阅览室、电脑室等功能空间。综合楼东侧是早先建成的团市委办公楼及宿舍。
▲1991年的市青少年宫综合楼
青少年宫开设有音乐、舞蹈、文学、体育等多个科目的培训班,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以及展示艺术才华的重要场所。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与才艺,也丰富了自己的童年。
▲2002年市青少年宫“六一”广场活动(来源:市青少年宫)
广场是市青少年宫一大阵地,许多青少年儿童相关的活动都在此举办。早期广场设有游乐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游乐项目10个。另外广场还摆放了退役的鱼雷快艇跟米格15战斗机供科普用,是很多厦门80-90后的回忆。2008年市青少年宫扩建工程启动,2011年竣工,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市青少年宫今貌(来源:市青少年宫)
育青社区不算小,但社区内仅有4个主要路名。即虎园路、文园路、坑内路、育青路。社区西北以文园路与深田、将军祠社区交界,西南隔虎园路接虎溪社区,东靠阳台山社区,南临万石植物园。
▲育青社区示意图(基于百度地图制图)
文园路的兴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厦门东西向出城区的主干道只有厦禾路一条。为了缓解市区的交通压力,在虎园路至文灶之间,辟开白鹤岭,修建一条次干道。60年代基本建成,70年代末拓宽。1980年以起讫点“文灶”、“虎园”各取一字,命名“文园路”。
▲90年代初的文园路一中附近
文园路西段有不少厦门的重要地标,如烈士纪念碑、厦门宾馆、市青少年宫、厦门一中、一七四医院等。再往东原为工厂居多,今多拆除改建。而文园路一中门口的高架桥,建于1991年,是厦门第一座道路高架桥。
▲厦门第一座道路高架
旧社区名“坑内”源于社区内的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坑内路”。坑内路是1980年命名的,《厦门地名志》的解释是,“路经坑仔内,故称。” 至于这个“坑”是哪个坑?就没有更多的信息了。毕竟像“坑仔内”这样以地理特征来命名的地名,以前在厦门很常见。不远处文屏领秀城那一带,旧名也叫做坑仔内。
▲如今坑内路北段已经是一中高中部
坑内路位于白鹤岭山麓,由北向南地势逐步升高,以前道路两侧主要以工厂为主,东侧是轴承厂,西侧有半导体四厂、粉末冶金厂等。本世纪初工厂拆迁,厦门一中扩建。坑内路北段被一中校区包围,中段被一中操场斩断,使其不成为主要通道。
▲坑内路被斩断后成为两条互不相连的路(基于百度地图制图)
1985年,自人民游泳池至702电厂的道路因沿路有青少年业余体校、市青少年宫、厦门一中等机构被命名为“育青路”。最初的育青路长500米,起点接文园路,终点位于电业宿舍(铁路口)。今育青路已延伸至万寿一带,贯穿整个育青社区。
▲育青路
坑内路、育青路的开通,推动房地产向这里延伸,90年代便先后形成了坑内、育青居民住宅区。上世纪末,今育青社区分属坑内、育青2个居委会。2000年底,居委会整合,育青居委会并入坑内社区居委会。
▲90年代眺望育青片区
▲1998年育青、坑内居委会并存(杨羽翔 收藏)
进入二十一世纪,而随着工厂的迁移,坑内一带的单位减少。育青这边则新建了一些住宅小区,人口增加了。社区也迁到了育青路上。居民对于坑内更名“育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24年,坑内社区正式更名为育青社区。改名后,避免了与集美坑内村混淆,也更符合社区的特性,更显得有朝气了。
▲育青社区居委会
图/文:厦门手绘地图(特别说明外)
任何形式的抄袭、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搜集、整理、撰写原创文章不易
你的转发、收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也是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以上为第421期 寻找老厦门 专题
回复 索引 可查阅往期主题
往期精彩点击标题后可阅读
从11.5平方公里到1.5平方公里,筼筜港是怎么越变越小的?
《厦门手绘地图》《季庄文创》微信公众平台、《寻找老厦门》微店、淘宝店由厦门映派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维护。 除特别说明外,文章版权归映派传媒所有。欢迎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