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厦 门 文 史 文 创
厦门手绘地图
点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2023年,厦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平均每2.6人拥有一辆车。除自驾外,短途可以选择公交、打车、共享单车,长途出行可以选择高铁、飞机。而一百年前,这些都尚未在厦门出现。这一百年来,厦门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新的交通工具的诞生,很多往日主流的出行方式逐渐消失了。本期我们就来盘点12个厦门已消失的出行记忆。
▲昔日最主流的绿皮火车,如今已不多见
厦门是个海岛,山多平地少。清末,厦门城区局促于岛的西南一隅,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即便是城区中心,也只有狭窄崎岖的街巷,没有近代化的道路,汽车、自行车等也尚未出现。1920年代以前,厦门依旧是一座步行城市,陆路以轿、马为主要运输工具。
▲清末南普陀大悲殿前的骑马者
1883年在鼓浪屿设有马车店,比厦门本岛还早了20多年。不过由于地区范围小,路陡危险,乘车者不多,经营不久即停业。
▲19世纪80年代鼓浪屿理船厅公馆前的马车
相较于畜力车,人力车更为灵活,对路况要求不高。车体较小、再窄的背街小巷也能进。轿子在中国历史悠久,清末民初,比较富裕的人家都自备轿子作为代步工具,也有轿馆出租轿子。建国后,轿子不再作为出行工具,除了景区等特定场合。90年代,鼓浪屿日光岩景区还一度有乘轿上日光岩的服务。
▲鼓浪屿码头雇轿上岸的富人
黄包车也是两轮人力车。清末,部分富人雇佣车夫拉人力车出行。厦门的黄包车客运始于1925年。至1936年达到巅峰,有人力车馆业67家1716辆车,人力货车569辆,脚踏车业11户1050辆车。上世纪40年代末,黄包车不被推崇,逐渐被三轮车取代。
▲上世纪30年代的思北浮屿角,黄包车络绎不绝
渡船为在固定航线上用来运输乘客的商船,有时也运送载具与货物。对岛屿与位于水边的都市来说是一种便捷的大众运输系统。早年的渡船以舢板为主。舢板为平底木船,长约六呎,用摇橹行驶,并不适合远洋航行。厦门至鼓浪屿渡运,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靠双桨船和舢舨船。据调查,1935年至1937年间,双桨船和舢舨船有400余只,过渡客流量日达6000余人次。
▲上世纪30年代的厦鼓过渡舢板
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是厦门岛第一条连接外界的铁路。早期的火车为蒸汽机车。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学能变成热能,再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远远的就可以听见火车行驶的轰鸣声及火车喷出冲天白烟。改革开放后,蒸汽机车因污染大,损耗多被淘汰,火车基本上改为柴油或者电力为主要动力。
▲50年代末行驶于高集海堤的蒸汽火车
1980年,厦门—香港航线复航,鼓浪屿号、集美号游走于鹭江香江。每周二、五香港厦门对开,船票分5档,港币320元至750元不等。一阵阵汽笛声带来的是亲情、憧憬与思念。从和平码头出发,中午登船,第二天早上即可到达。尽管要20个小时的航程,但是船上设有商店、游艺厅、电影院、餐厅等,时间很快就消磨过去了。90年代中后期,飞机逐渐普及,赴港的客轮也就退出了舞台。据说,这几艘船被卖到国外去当赌船了。
▲80年代停靠在和平码头的鼓浪屿号
新中国成立初,厦门机动车很少,所以市内客运依赖三轮车。特别是华侨、旅客从火车站下车后,要到市区,大多人都得乘坐三轮车。随着改革开放后,交通工具的丰富完善。1993年9月1日起,在厦门岛内全面淘汰载客人力三轮车。
▲1993年,载客三轮车行驶在厦门市区的最后景象
1979年,铰链车(又称”通道车“),代替了老旧的铝制公交。通道车每辆车最多可以挂两个车斗,一个车斗长约6米,最多能载七八十名乘客。两节车箱中间有个大圆盘,一转弯,站在圆盘上的人就会跟着转动。由于载人多、负载量大,上世纪80-90年代成为厦门城市公交的主力车型,一直到本世纪初,才完全退出厦门的城市公交线路。
▲80年代,轮渡公交场站的铰链公交车
80年代以后,摩托车成为厦门城乡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但是也由此引发了噪音扰民、气体污染等问题。1994年起,全面禁止市区两轮摩托车报牌。1999年5月1日,厦门岛“禁摩令”开始实施,禁止摩托车在岛内上路行驶。违者会有高额罚款,暂扣甚至吊销证照等处罚。不过,“禁摩令”实施后,时紧时松,还是可以在岛内城中村一带看到摩托车载客的情形。
▲1998年厦门站前行驶的摩托车
80年代,厦门公交系统线路较少,小巴因此蓬勃发展,厦港合资的厦盛小巴士在当时走遍厦门城乡,即后来厦门小巴士的前身。到了90年代,多家公交运输公司及私人也有运营小巴业务。随着公交系统的逐步完善,厦门的小巴时代就此终结。
▲90年代初轮渡一带的厦盛小巴士
出租车,厦门人习惯称为“的士”。1984年,厦门首批的士投入运营,给人们更好的出行体验。80年代末,的士都被统一涂成红色,跟香港一样,在街道上行驶十分显眼,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车费不等,拉达、夏利便宜,桑塔纳、皇冠贵。2005年,出租车改为多色车身,共5种颜色,分别代表了厦门现有的6家出租车运营商。
▲90年代厦禾路上的的士
2014年7月,厦门市首批1000辆公共自行车在湖里高新技术园区正式投用,标志厦门岛内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式启动。公共自行车1小时内免费,在网络共享单车兴起之前,有效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但相较于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有需要办理租赁卡、必须定点借还等缺点。随着共享单车快速发展,已能满足市民短途出行需要,因此厦门公共自行车业务从2022年6月1日起停止运营。
▲白鹭洲路的公共自行车租借点(2016,百度街景)
还有没有什么其它已经消失的出行记忆?欢迎留言补充
参考资料:
《厦门交通志》(1989)
图/文:厦门手绘地图(特别说明外)
任何形式的抄袭、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搜集、整理、撰写原创文章不易
你的转发、收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欢迎大家同时关注“手绘地图”视频号
以上为第408期 寻找老厦门 专题
回复 索引 可查阅往期主题
往期精彩点击标题后可阅读
《厦门手绘地图》《季庄文创》微信公众平台、《寻找老厦门》微店、淘宝店由厦门映派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维护。 除特别说明外,文章版权归映派传媒所有。欢迎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