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嘉庚建筑:集美vs厦大,哪个更胜一筹?

文化   历史   2024-10-13 09:07   福建  




最 厦 门 文 史 文 创

厦门手绘地图



点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办学,在家乡厦门投资兴创立并亲自规划建设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两所百年名校,建成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中西合璧建筑,被称为“嘉庚建筑”。


▲厦门大学最早建成的群贤楼群


从1913年秋集美学校的第一幢建筑物—集美小学木质校舍落成,到1962年秋“归来堂”(陈嘉庚生前亲自规划筹建的最后一幢建筑物)竣工,五十年中他为故乡厦门留下的建筑物达一百处以上。


集美龙舟池畔的南薰楼、道南楼是嘉庚建筑的经典之作


嘉庚风格可以算是厦门四大历史风貌建筑风格之一(另外三个是闽南红砖民居、骑楼、番仔楼建筑),更是厦门独有的建筑风格。陈嘉庚深受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和多年南洋侨居生活的影响,汲取了中西文化不同的审美观,既注重中西交融又突出地方特色。


▲50年代的厦大校园


嘉庚风格建筑人们称之谓“穿西装,戴斗笠”,其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其空间结构上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校舍大都“依山傍海,就势而筑”;在选材用工上秉承“凡本地可取之物料,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大量运用花岗岩、红砖、红瓦和海蛎壳沙浆等闽南特有建筑材料,使得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


▲1954年建成的建南大礼堂是厦大的重要地标建筑


2006年,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早期建筑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今年适逢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这期我们就从上世纪20年代-70年代的老照片,去细细品味这些极具魅力的嘉庚建筑。


▲50年代集美学村一隅


“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由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清末,陈嘉庚回乡省亲深感教育的迫切,同其弟陈敬贤协力在家乡兴学育才。1912年秋,陈嘉庚回乡筹办集美小学,次年2月正式开学,揭开了集美学村的建设史:1917年集美女子小学;1918年集美学校师范、中学两部;1919年集美幼稚园;1920年集美学校水产科、航海科和商科;1921年集美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集美农林学校;1927年集美乡村师范学校等相继创办。至此,集美学村初步形成。


学村早期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多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以西式建筑居多,但也有不少建筑创新地将闽南与西方建筑融合,为后来经典的嘉庚建筑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集美学村遭敌军轰炸损毁,以致有不少早期的建筑后来翻建或重建。


▲三立楼即立功、立德、立言三栋楼的统称,落成于1920年(1997年原址重建)。1925年6月,集美学校共青团支部在三立楼成立,为闽西南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


▲博文楼为集美学校图书馆,1920年落成(2001年原址重建)。1946年2月,中共(闽中)集美学校工委在此成立。


▲集美学校大礼堂,1918年底落成。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校舍尚未建成,藉大礼堂举行开学式。1935年西边倒坍一角,1937年改建为敬贤堂。


集美学校科学馆,1922年落成,是集美学村如今保存最好的一栋西式建筑。


▲尚忠楼,1921年落成,原为女子中学校舍。1954年改扩建,在其东侧接盖四层楼为中心,然后镜像1921年的原尺度和造型延伸建筑。


▲允恭楼,1923年落成,整座建筑外墙白色,酷似美国白宫,故俗称“白楼”。原为3层,60年代中间加高,1983年两侧加高至4层。2018年拆除两侧加盖,恢复坡顶。


▲以允恭楼为中心,这一组团有5栋楼,分别以儒家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命名,即温楼、明良楼、允恭楼、崇俭楼、克让楼。


▲文学楼(敦书楼),1925年建成。50年代改造文学楼两侧的敦书楼、诵诗楼,与文学楼连为一体,统称敦书楼。(来源:集美大学)


▲瀹智楼,建成于1926年(1998年拆除建运动场)。抗战时期被炸损毁,1945年修葺。


▲葆真楼,即集美学校幼稚园,1926年落成,被誉为“全校最华丽之建筑物”。抗战时期被炸毁,1946年修葺。


▲农林学校务本楼,位于天马山麓,1926年落成。楼后为瞭望台。1954年改作天马种猪场。


▲敬贤堂为原集美学校礼堂,1937年完工。1938年被日军敌弹炸毁,1954年重建(1991年翻建)。


建国初期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的嘉庚建筑,风格也悄然发生变化。一是西式建筑减少,中西合璧建筑增加,更多地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构造与装饰造型,构成了嘉庚建筑发展期兼容并蓄的内涵和特征。


▲集美学校福南大会堂,1954年落成(2002年翻建),成为举办报告会、纪念会、典礼等全校集会的重要场所、接待宾客的住处,也是全体师生观赏电影和文艺节目的地方。


福东楼,1957年底建成,楼两端有轮船航海彩色灰塑图案的山墙装饰。


▲集美侨校全景。1953年,陈嘉庚倡建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在学村西南兴建南侨楼群。南侨楼群为四排16座的布局,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


集美侨校,南侨十五,建于1957年。


集美侨校,南侨十二,建于1955年。


集美侨校天南门,位于南侨楼群东南侧,1953年落成。


龙舟池畔建筑


龙舟池畔的建筑群又称“南薰楼群”,是集美学村辨识度最高的一隅,从最高的南薰楼,到最宽的道南楼,构筑了一道飞檐翘脊的靓丽风景线。建成后,它们不仅仅成为了集美的地标,也是学村不朽的打卡点。


▲ 两岸对峙时期,处于前线的厦门市区鲜有高楼。1959年落成的南薰楼,楼高54米,主楼十五层,两侧翼楼各七层。南薰楼1959年一落成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厦门甚至是福建省内的第一高楼与地标,直至1987年才被位于滨北的振兴大厦所超越。


▲延平楼,位于南薰楼东侧,始建于1921年。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1952年,陈嘉庚重建延平楼,并因地就势,利用山丘坡地,用花岗岩砌成三大层24阶,作为海滨游泳池的看台,游泳池命名为“延平池”。


▲黎明楼,位于南薰楼西侧,建于1957年。楼体依山坡地势而建,西部五层,东部四层,中部六层。花岗岩条石外墙,连续红砖柱长廊。中座为燕尾脊歇山顶屋顶,两翼为平瓦双坡顶。


▲道南楼建成于1963年,是集美学村嘉庚建筑中最迟完工的一座,为晚期代表作。道南源自《论语》”我道南矣“句。建筑主楼7层,面宽160米,呈九段式布局,座落于龙舟池畔恢宏大气。



1929年的厦门大学校园


1919年8月,陈嘉庚先生在上海聘任社会名流蔡元培、黄炎培、余日章等10人筹备开办厦门大学。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举行开学仪式,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宣告成立。初创时,学校设有师范、商学两部,师范部下分文、理两科,学制预科两年、本科四年。1921年7月4日、林文庆任厦门大学校长。在林文庆掌校期间,初步建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至1930年6月,全校共设5个学院、21个系。1937年7月,经陈嘉庚函请,国民政府同意将厦门大学改为“国立”。


群贤建筑群


群贤楼群全景,从左到右分别为囊萤楼、同安楼、群贤楼、集美楼、映雪楼


群贤楼群建于1921-1922年,是厦门大学建校之初的第一组建筑。在西式的楼体上面,加上中国南方的尖翘的斗拱和飞檐及宫殿式大屋顶,被形象的比喻为“身穿西装、头戴斗笠”,暗喻东方压倒西方。群贤楼群开创了嘉庚建筑的“一主四从”传统布局,五幢楼一字排开,包括群贤主楼,东侧的集美楼、映雪楼,西侧的同安楼、囊萤楼。“同安”“集美”取自陈嘉庚故乡之名,“囊萤”“映雪”,则取自“囊萤映雪的典故,有劝学之义。


▲1929年的群贤楼,时为学校集会礼堂和总行政办公的地方


囊萤楼,时为学生宿舍。1926年2月,中共厦门大学支部在此成立,罗扬才任书记,为福建省最早的党组织。


▲同安楼,时为授课教室


建南建筑群


▲主楼建南楼为学校大会堂,主要用作集会等大型活动,其东侧为南光楼、成智楼,时为物理馆和图书馆,西侧为南安楼、成义楼,时为化学馆、生物馆。


建南楼群位于上弦场旁,建于1951-1954年建南楼群秉承嘉庚建筑的“一主四从”传统布局,五幢建筑弧型排开面向大海环抱美丽的上弦场。主楼欧式花岗岩墙面,层顶为双翘脊重檐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两翼则采用半个歇山顶,所有屋面均铺绿色琉璃瓦。建筑精细巧妙,罗马柱与垂珠彩帘、闽南泥塑木雕同时出现却毫不违和,成为古今、中西相结合,博采众长的一大独特景观。在厦门大学的嘉庚风格建筑中,以建南楼群最为宏伟壮观,它是陈嘉庚倾注心血最多的杰作。


▲建南大礼堂,建筑1952年开工,1954年竣工,能容纳4000余人,是厦大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成义楼(生物馆)


芙蓉建筑群


▲上世纪50年代,芙蓉一、二、三、四与1923年建成的博学楼组成芙蓉楼群,其中芙蓉二(中)最为壮观。


芙蓉楼群建于1951-1954年,是嘉庚风格建筑走向成熟的标志。芙蓉楼群因李光前先生(陈嘉庚女婿,捐资开展厦大建设)祖籍南安芙蓉村而得名。早期共有四幢,以芙蓉湖为圆心形成半合围形,主体建筑高三层,局部加高为四至五层,都是中式屋顶、西式屋身的外廊建筑样式。芙蓉一、二、三号楼墙体以红色清水砖砌筑、花岗岩作装饰镶砌。芙蓉一层顶主体为硬山顶,角楼为歇山顶。芙蓉二、芙蓉三门楼及角楼屋顶为歇山顶,两翼为硬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均铺绿色琉璃瓦。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拱券、栏杆及窗套均为西式装饰。


芙蓉第一,为学生宿舍楼


芙蓉第二,为学生宿舍楼


▲博学楼,建于1923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西南)厦大总支部曾设于此,今为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来源:厦大校史馆)


▲鳌园位于集美浔江之滨,为陈嘉庚亲自修建。1951年动工,1955年基本建成。由门厅、长廊、集美解放纪念碑、石屏、陈嘉庚墓、鳌亭等建筑物组成,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1961年陈嘉庚病逝于北京,后亦归葬于鳌园。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集美解放,1950年陈嘉庚在集美原鳌头宫旧址兴建集美解放纪念碑,于1954年完成。碑身高28.6米,通体以花岗岩建成,碑文为毛泽东主席手笔。碑座周围及照壁,刻有飞潜动植、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等多种浮雕,蔚为“博物大观”。


▲华侨博物院座落于厦港蜂巢山麓。由陈嘉庚带头捐款倡办,1956年始建,1958年底竣工,翌年5月对外开放。大楼魏峨壮丽、洁白庄重,正面6层,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今扩建)


▲陈嘉庚先生故居,1921年落成,是陈嘉庚、陈敬贤及家眷回国时的住所。1939年因日军轰炸严重损毁,1955年修葺完成。陈嘉庚1958至1960年在此工作、生活。


▲归来堂是根据陈嘉庚先生的吩咐和周总理的意见,在陈嘉庚先生逝世周年之际落成的。这座建筑留存了陈嘉庚先生的遗风。建成后,成为集美学校开展重大活动和接待重要来宾的中心,也是海外侨眷、校友回集美探亲访问和参加活动拜会的地方。


本篇收录的40余张嘉庚建筑历史影像,显然不是嘉庚建筑的全部,但都极具代表性。从集美学村建筑的多元化风格与细腻装饰到厦门大学建筑的沉稳、大气,这两地的嘉庚建筑可谓是各有千秋。感恩陈嘉庚先生不但为厦门兴学育才,也为厦门的建筑发展与历史文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财富。


参考资料:

陈嘉庚建筑图谱(2004)

集美学校嘉庚建筑(2013)

2013年厦门市情手册


图片收藏:杨羽翔、紫日

图/文:厦门手绘地图(特别说明外)

任何形式的抄袭、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搜集、整理、撰写原创文章不易

你的转发、收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也是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以上为第425期 寻找老厦门 专题

回复 索引 可查阅往期主题




往期精彩点击标题后可阅读


这首歌大家都会唱,但你知道它诞生于厦门吗?

75张旧影回眸新厦门的童年

建于1935,历经四次大改造,和平码头对厦门有多重要?

这里你一定来过,它承载了无数厦门青少年成长的记忆

还记得厦门第一家麦当劳吗?暴露年龄的时候到了……

“将军祠”取代“西边”,三百年老地名焕发新生

从11.5平方公里到1.5平方公里,筼筜港是怎么越变越小的?

幸福路、古城墙规划更变,厦门又一历史街区将会改造?


《厦门手绘地图》《季庄文创》微信公众平台、《寻找老厦门》微店由厦门映派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维护。 除特别说明外,文章版权归映派传媒所有。欢迎合作与交流。


厦门手绘地图
最厦门的文史文创平台。数千张新老照片,数百个景点介绍。坚持原创的「寻找老厦门」栏目,带你深度了解厦门,获取别人不知道的文史旅游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