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对厦门人来说有多重要?

文化   历史   2024-02-03 08:50   福建  

最 厦 门 文 史 文 创

厦门手绘地图

点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新春佳节临近,最近中山公园被龙年主题的花灯装扮得热闹喜庆,吸引了不少人流。尽管现在厦门的公园已经数不胜数,中山公园在厦门人心目中的地位仍是其它公园难以比拟的。中山公园对厦门人来说有多重要?翻开历史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龙年春节前夕的中山公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华侨及地方士绅的参与和支持下,厦门旧城经历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与改造,其中最重要的建设之一就是中山公园。


▲民国时期中山公园南半园景观(紫日 收藏)


厦门中山公园始建于1927年秋,现有面积11.07公顷,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得名,是厦门最早建成的一座公园。工程建设历时四载,迁徙百来户居民安置于公园东侧百家村,工费近百万银元(其中厦门华侨贤达洪晓春、林金殿、黄奕住等出资襄助),终成规模颇大、设计精巧、布局优美、中西合璧的综合性文化公园。中山公园建成后,市区东扩至中山公园、百家村一带,形成了厦门城市最初的格局。


▲民国时期中山公园南半园西部景观(杨羽翔 收藏)


中山公园山林隐逸、小桥流水,并设有动物园、儿童游艺园、运动场等多种功能区块,早年还办过美专、幼儿园、小学。园中山(魁星山、凤凰山等)水(魁星河、盐草河、溪沙溪等)交融,亭台楼阁、竹林草地、花卉盆景,一应俱全。中山公园以其自然风光及人文造景,曾获“华南第一园”的美誉。


▲50年代末中山公园中半园景观(杨羽翔 收藏)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山公园是厦门唯一的综合性公园。在老厦门的语境中,“公园”二字就是特指中山公园。公园四周的马路分别被命名为公园东、西、南、北路。公园北侧有公园小学。


▲公园街道辖区图(今开元街道)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公园及周边区域属于公园街道,是开元区的核心街道。同时辖内设立了公园派出所。直到2003年思明、开元、鼓浪屿三区合并,为了延续“开元”之名,2004年9月公园街道正式更名为“开元街道”,公园派出所亦更名为“开元派出所”。


▲2004年9月20日,思明区发布公园街道更名的通告


中山公园不仅仅是一座公园,上世纪3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厦门政府机关多设在中山公园周边。厦门设市后的头53年市政府就位于中山公园南门边。公园南路2号大院是厦门市政府旧址,也称“市府大院”。这并非偶然,早在清雍正年间,这里已是厦门重要的行政单位驻地。


▲80年代初的市府办公楼


清雍正五年(1727)管辖兴化、泉州两府的兴泉道从泉州改驻厦门,十二年加辖永春州,称“兴泉永道”。乾隆四年(1739)在厦门城外的柳树河一带建成兴泉永道署。“道”是为介于“省”、“府”之间的行政派出机构。兴泉永道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金门县等地区。道署移驻厦门,是厦门作为闽南政治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


▲兴泉永道/厦门道辖区范围图


鸦片战争爆发后,1841年英国侵略者占据并拆除道署,改建洋楼,后经中方多次交涉,英方于同治二年(1863)归还。翌年由道尹曾宪德和商绅筹资重建道署,并立碑记述事件始末。今公园南路2号道署遗址内保留有清同治三年(1864)的《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两座清朝遗留下来的石抱鼓。


▲《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位于公园南路2号院内


民国元年(1912)福建省政府设立南路道,取代清朝的兴泉永道。1914年,改南路道为“厦门道”。1927年撤销“道”建制,原道署成为厦门公安局驻地。1935年厦门设市,是福建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市政府驻公园南路2号(原道署址)直至解放。


▲90年代初的市府大院旧址


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继续在此办公。1988年市委、市政府及市人大迁往湖滨北路61号(现址),此地交由市图书馆使用(1988-2007年市图书馆设于此)。现院内设有市少儿图书馆、市委党史方志办等机构。


以原市政府为中心,周边曾遍布工人文化宫、厦门影剧院、市文化馆、人民体育场等群众文化体育设施,可以说中山公园一带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是厦门人民的文化中心。


▲80年代厦门主要的文化场所都聚集在中山公园周边(厦门手绘地图 制图)


中山公园西门边上的一栋中式建筑是通俗教育社旧址,1933年建成,面积1700平方米。这里设有剧院、会场,是厦门早期举办群众集会和文艺会演的主要场所。1950年改名为“厦门市人民文化馆”,厦门市首届中共党代会曾在此举行。1954年改称“厦门市文化馆”,并扩建会场和舞台。1959年后市文化馆几经易址(今位于文化艺术中心内)。2007年该楼重修作为厦门市南乐团的活动场所。


▲30-50年代厦门举办会议、观看表演的主要会场—通俗教育社/厦门文化馆(今厦门南音社)


1977年,厦门影剧院在中山公园魁星山北侧原魁星河的礁岸地带兴建(最初称“厦门会场”),占地2800平方米,共有座位1200个。在厦门人民会堂建成之前,它是举行政府会议、大型演出的主要场所。本世纪初改建升级,现称“厦门歌舞剧院”,以舞台艺术表演为主。这个建筑,也是占用公园园区面积最大的建筑。


▲80-90年代厦门举办会议、观看表演的主要会场—厦门影剧院(今歌舞剧院)


以前厦门人过元宵的一大活动,就是到中山公园看灯展、猜灯谜。从1977年起,厦门市的元宵灯展在中山公园举办,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当时各式各样的造型会根据中山公园的景致而布置。而树干之间会用绳子挂满了彩色的纸条,上面用毛笔写了各种各样灯谜的谜面。后来灯会越办越大,中山公园不够使用了,就搬到了白鹭洲公园,再后来又搬到了杏林园博苑。灯会规模越来越大,造型也越来越华丽了。


▲90年代中山公园灯会夜景


中山公园虽然不大,但却有好几所名校在此办过学,包括名噪一时的厦门美专,以及至今依旧是教育界龙头的厦门实验小学、市第一幼儿园。


▲中山公园内的校舍(今花展馆)


厦门美专创办于1923年9月,是由黄燧弼、杨赓堂、林学大在“真庐画室”基础上创办的“厦门美术学校”和王逸云创办的“厦门绘画学院”两校合并而成的,于1930年更名为“厦门美术专门学校”,设有四年制的国画、西画、雕塑等科系,二年制的艺术专修科以及半年或一年的肖像画速成班。1934年,学校搬迁到中山公园花展馆处至1938年厦门沦陷关闭,共培养了100多名学生,许多人成为著名的画家。


▲30年代位于中山公园内的厦门美专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公园南门内著名的醒狮球,就是厦门美专首任校长黄燧弼设计制作的。雕塑中的狮子踩着地球,后腿下蹲,向天怒吼,栩栩如生。球表镌刻世界地图,球体下部环绕四只展翅腾飞的雄鹰。而醒狮立于地球之上,带有呼唤国人觉醒之意,被誉为“厦门第一城雕”。原醒狮球在1970年被毁。1997年,醒狮球在原址重建。


▲民国时期的醒狮球(杨羽翔 收藏)


厦门实验小学的前身是陈嘉庚1944年创办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附小。1946年从长汀迁至厦门,最初位于释仔街。1949年3月,因校舍被占,迁入中山公园内办学。尽管公园内校舍有限,但整个公园都是孩子们的活动空间。1949 年11月改称厦门实验小学。1952年在公园南门对面的同安里兴建校区,1953年迁入直至今日。


▲1950年前后中山公园实小校舍入口(紫日 收藏)


第一幼儿园的前身为1946年设立的市立第一幼稚园,园址在中山公园内(今花展馆一带)。1949年3月园舍被拨借给侨师附小(实小前身)至1953年实小迁出。1960年迁至公园东路20号园舍(已拆,今连心园)。2000年,因公园东路拓宽,再迁至公园北路1号新园区。尽管一幼搬迁多次,但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山公园。


▲1954年一幼的小朋友中山公园内做早操


中山公园东门对面是百家村。百家村可不是一个村,而是厦门最早规划的新区之一。1927年,为了兴建中山公园,政府在公园东门外深田内的旷野,第一次大面积集中开发一片平房住宅,兴建百来间石木结构的房屋,以安置原中山公园范围内被拆迁的百来户居民,因此得名“百家村”。


▲30年代的百家村安置房


百家村的安置房为连排式的双坡砖木结构,由花岗岩石条垒砌而成,前期以平房为主,后来添建的楼房为二层至三层。住家的墙体连在一起,形成排列,前部带有小面积庭院,井井有序,整齐清爽。组团之间有小路相通,中心还建有一所的公共厕所。这样的规划在当时的厦门绝无仅有,成为厦门第一次市政建设时期的典范。


▲百家村90多年历史的石条房是厦门城建的活化石


由于当时的良好规划与合理布局,百家村逐渐热闹起来,华侨和富商们也来此投资买地盖楼,把自己的家安置在百家村周边。百家村外围的深田路、东门路、中兴路上遍布了不少独栋别墅,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其中深田路42号兴亚院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兴路40号陈兴基寓等四栋建筑为思明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东门路4号柯清源别墅


中山公园西门外坐落着华侨新村—厦门首个由政府规划的华侨居住区。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回归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为了解决华侨归国居住问题及吸纳外汇,市政府专门划出地块,按华侨的生活习惯设计、建造华侨新村。厦门第一个华侨新村于1957年在中山公园与人民体育场之间动工兴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新村的道路以“华新路”命名,即“华侨新村”之略。


▲50年代末的华侨新村(杨羽翔 收藏)


华侨新村的建筑风格融合闽南与南洋的元素,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清水红砖外墙,加以花岗岩点缀,屋顶为水泥瓦坡。许多华侨为支持祖国建设,不惜卖掉海外的资产换成外汇,购入华侨新村的房屋,归国自用或供眷属居住。至1963年,中山公园西门外至人民体育场东南侧共建成别墅30余栋。印尼爱国侨领洪载德、《小城春秋》作者高云览的家人等即是华侨新村的第一批居民。


▲紧挨中山公园的华侨新村


从40年前厦门的公园屈指可数到现在大大小小的公园已经有300多个,近百岁的中山公园历经风雨,跨越时代,见证了厦门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尽管已不再是厦门的中心,但仍藏在无数厦门人的心里,是老厦门心中的精神地标。你与中山公园有什么故事,欢迎留言分享。



图/文:厦门手绘地图(特别说明外)

任何形式的抄袭、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搜集、整理、撰写原创文章不易

你的转发、收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也是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以上为第413期 寻找老厦门 专题

回复 索引 可查阅往期主题




往期精彩点击标题后可阅读


为何厦门人如此钟爱“海堤”?

前三个龙年厦门发生了这些大事,你还记得吗?

厦门18个与“龙”相关的地名与品牌,你知道几个?

12个厦门已消失的出行记忆,有多少是你的回忆?

350204,开元区离开我们已20年……

同文顶片区改造在即,时隔14年老厦门又将迎来巨变

老厦门第一地标思明电影院屹立近百年,你最喜欢哪个时代?

1993年拓宽前的旧厦禾路,曾是厦门骑楼最多的老街?

在厦门做过这25件事,证明你老了!亮点在最后……


《厦门手绘地图》《季庄文创》微信公众平台、《寻找老厦门》微店、淘宝店由厦门映派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维护。 除特别说明外,文章版权归映派传媒所有。欢迎合作与交流。



厦门手绘地图
最厦门的文史文创平台。数千张新老照片,数百个景点介绍。坚持原创的「寻找老厦门」栏目,带你深度了解厦门,获取别人不知道的文史旅游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