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讲述】石磨的香味 / 老小孩旅游【庐山】含鄱口 / 亲见

百科   2024-09-22 08:05   上海  

老小孩讲述
石磨的香味

文:郑建荣


收获的季节,祖母买来新一季的黄豆,拣一遍,淘洗干净,放在灶台上的大铁镬里,翻炒着。火苗煨着铁镬,也煨熟了镬里的黄豆。一股香气逸出灶间,飘散到天井、客堂、厢房。家里的孩童最喜欢看祖母炒黄豆,不是为了吃,是为了这股香气以及接下来的“大戏”。


黄豆熟了,大石磨上场了。家中有一大一小两只石磨,大的那只比八仙桌略小一圈,固定磨盘上的槽比较深,适合磨黄豆。祖母坐在石磨前的小矮凳上,一手拿着小瓷勺盛起黄豆,倒入转动磨盘上的加料孔;一手推着转动磨盘。这时的香气更浓了,磨盘的底部出现一片金黄色的粉末,初时很少,渐渐在磨盘上堆起来。这就是黄豆粉。我禁不住问祖母是否可以吃?祖母却笑着叫我们耐心地看下去。她也不要我们帮忙,只怕我们毛手毛脚,打翻了黄豆粉,越帮越忙。所有的黄豆都磨好之后,祖母把黄豆粉盛在搪瓷盆里,放在一旁,又从柜子里取出一只大口玻璃瓶,装的是饧糖(麦芽糖)。金黄色的饧糖倒进镬子,放在火上熬几分钟,略微厚一些就倒在碗里,饧糖的热气熏得空气也是甜丝丝的。


祖母又拿出一块大木板,把饧糖倒在木板上,用小刀将板上的汤糖抹开,涂满整块木板。接着,把黄豆粉撒在饧糖上面,迅速地用擀面杖压。金黄色的黄豆粉与饧糖融合成金黄的薄片。撒上一层白砂糖粉之后,祖母将这薄片卷起来,卷成粗细与擀面杖相近的一根、然后用小刀切成两根手指般宽的小块,递给我们每人两块。我们全神贯注于祖母那干净利落的动作,直到豆酥糖送到我们手上,才感觉到房间里的香气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祖母要我们耐心等待的就是这豆酥糖。她忙碌完之后,就爱看我们品尝她的手艺。不仅是我们几个,几乎所有邻居都能尝到祖母的手艺。


大铁镬又烧热了,倒进去半镬白砂子,炒热后,再把新花生倒进去,祖母开始炒花生。炒熟后,把花生和砂子一起倒进筛子,将砂子筛去,然后给我们一人一把花生解解馋。祖母则开始为花生去皮。她不用工具,只凭双手将花生皮搓下来,扬弃干净,接着把花生放在一只黑色石臼内,一下一下地舂碎,碎得比米粒还小。这时小石磨上场了。碎花生倒进加料孔,一勺、两勺还看不出什么,四、五勺之后,金黄色的花生酱从磨盘间流出来。祖母用小茶匙盛给我们尝鲜。新花生酱滑腻如脂,入口而化,香味尚在口中徘徊不散。这是秋天的香味。


新年里,石磨更加忙碌。芝麻酱、芝麻油、糯米粉都要由它们来加工。糯米粉有水磨粉和干磨粉两种。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一小时,再把水和糯米一起放入石磨磨碎,这叫水磨粉。糯米淘洗干净,晾于,再磨制而成的就是干磨粉。做干磨粉一定要等糯米晾干,否则磨出来的就是一段段,一条条,如同割断的线,半干半湿,不伦不类。水磨粉用来做汤团和圆子,干磨粉用来做松糕。把干磨糯米粉拌上一些水,使它略微有点潮乎乎的,互相间若即若离,再把糯米粉倒在粗眼筛子里,细细筛一遍。筛出来的粉末颗粒较大,是构成松糕的“基本元素”。接下来可以揉面,拌上赤豆,做松糕,上面放着蜜枣、核桃肉,人锅一蒸,满楼飘香。


外滴水成冰,宅内一家人宴乐迎新。长辈的辛劳,不正是为了这些吗?


如今,豆酥糖、花生酱、松糕超市里都能买到,而当年的香味,却买不到了。


扫描二维码观看原文
老小孩讲述
老小孩旅游【庐山】含鄱口

文:阿木林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的中央,海拔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 面对着鄱阳湖,張开大口,仿佛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去似的,故名叫做含鄱口。


含鄱岭是一座长达数公里的狭窄的岭脊,正前面有一个牌坊,正中上方有“含鄱口”三个大字。左右各刻有“湖光”“山色”两字,岭上中央,有一座伞顶圆亭叫“望鄱亨”,站在亭间,登高远眺,湖光山色,浩浩荡荡,尽收眼底,胸襟顿时为之开阔,这里是看鄱阳湖日出的绝妙佳景,每当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绚丽多彩,景色迷人,这里也是观看庐山云雾的最佳之地,雾茫茫,烟苍苍,一饱眼福,一定会使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漫歩在含鄱口的岭脊上,北望五老峰,东瞰鄱阳湖,南眺大汉阳,西观植物园,宏观的天地,辽阔的视野,远山的渺茫,近处的翠柏,幻妙与旷达是这里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这里更触动我心灵的是!走进含鄱口的那条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的古树:


霜风历经几百载,同竞秀万株古树,

裸露根茎叹观止,树之源头须须连,

高昂挺拔的树杆,盛荣枯萎风为伴,

安然自若天地间,ー晃又是五百年。


一篇山水画,磅礴大气,却又无比自然幽默,浓墨重彩,沉默肃静 ,绿了一个世界,风吹不折,雨打不断,风雨过后,依然参天,枝叶扶疏,万物生辉,我久久站在这片树林间!看到了,把最年轻的,最苍穹的,最充满希望的,最蓬发,最有生命力的连接在一起,在这里我找到了生命的力量!生命的真谛。



扫描二维码观看原文
老小孩讲述
组诗:亲见

文:杨克元


亲见,亲眼见到是也。9月14日上午,走进黄浦区老干部局会议室,写有“亲见,让我感动的主人公”会标格外引人注目。联想起前一阶段登载在解放日报上的两篇介绍老小孩的长文,介绍了瑞雪老师和范仁佐老师的事迹,今天得以“亲见”,怎不令人感动。翻开座位上早已摆放好的会议材料,我的联想其实有误。今天让与会者亲见的主人公其实另有其人。



江思源网宣团团长、上海老小孩网宣队队长张福生在主持词中的介绍让人顿消疑团。今天,我们要亲见的主人公有两位,一位是王雅萍老师笔下的龚雪玲,一位是开凯老师记录的徐国荣。无论是主人公的事迹还是作者的文采,都让人感动。


▲张福生


雪玲的爱人常年患有疾病,不能自理,危在旦夕。但龚雪玲非但没有放弃,反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照料,并让爱人得到了最有效的照护。眼看着患有同样疾病的人一个一个地离开人世,但自己的丈夫却是奇迹般地活着。十几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龚雪玲倾注的精力和体力,可想而知。不但如此,热心公益的她,还当起的楼组长……王雅萍作为龚雪玲丈夫的同学,被这水乳交融、相濡以沫的亲情所感动,写下了纪实散文《田螺姑娘》。会上,王雅萍情真意切的叙述,字正腔圆的介绍,让聆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王雅萍(右)和龚雪玲


凯老师原来是军报记者,长年在公安从事宣传工作。他笔下的徐国荣是一位公安民警。故事讲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保卫工作。由于世博会的持续时间长,接待任务重。因此,保卫工作任重道远。徐国荣作为公安部门的一级领导身体力行。在一次次任务面前,他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囫囵饭。他的儿子刚从警校毕业,也来到了世博会。成就了“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一段佳话。虽然世博会已经过去10多年了,但开凯老师善于挖掘正能量题材,写出了徐国荣不畏艰苦,为国增光的故事。


▲开凯(右)和徐国荣


两个故事,我早已在老小孩网站上拜读。今天,受邀参加“亲见”座谈会,除了亲见龚雪玲和徐国荣两位故事主人公外,王雅萍和开凯两位老师当然也是我得以亲见的写作主人公。


其实,用“亲见”两字作为一次会议的主题词,本身就是别开生面。除了会议指定的亲见者外,所有与会的领导和老师同样值得“亲见”,因为他们也是让我感动的主人公。


江思源的成员张载养老师原是卢湾区区长,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他提出。张区长作为高级领导,参与网宣工作,在离退休干部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今天得以亲见,荣幸之极。


▲张载养


交流发言中,各区网宣团的负责人和老小孩讲述推荐老师霜木、大海、唐德华、同泰、王勤、朱怀兴等老师一一发言,高度赞扬了浦江思源网宣团所作出的成绩和黄浦区老干部局对网宣工作的高度重视,纷纷表示,向黄浦网宣工作学习,在乐龄申城·早上海活动中,作出更好的成绩。亲见这样一批网宣的领头人和讲述的把关人,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


▲霜木


▲大海


▲唐德华


▲同泰


▲王勤


▲朱怀兴


上海市委老干部局发挥作用指导处副处长孙晓红,黄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陈黎红,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主任吴含章和老小孩文化传播委员会顾问瑞雪等领导对早上海工作提出了要求。他们是市区各级网宣领导,他们提出的真知灼见时时指引着网宣队员一路前行。著名作家何秋生亲临现场,为与会者签名赠送了他的新作。


▲左起:张福生、吴含章、陈黎红、孙晓红、瑞雪


▲作家签名的《战地幽兰》


会场上所有的领导、所有的老师和文章中的原型人物,有的早是朋友,有的初次遇到。能在今天在座谈会上,亲见,亲见了你们的气质,亲见了你们的精神。你们的高大形象,都是“让我感动的主人公”。



亲见,用于写作,就是深入生活,这对于网宣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亲见两字,确是一个出彩的提法,起到了一力承当,多效并显的作用。


确定构思方向,把握明确主题,挖掘感人细节,撰写真实文字。所有这些,只有亲见了活生生的对象,也就是建立在亲见的基础上,话语才有说服力,行文才有亲和力,故事才有感染力,观点才有感召力。


我们网宣工作的笔,实践“亲见”的精神,在“早上海”志愿活动中,多写真情实感,鼓舞人心的文章,为上海离退休老干部的网宣工作作出更大的成绩。


谢谢,“亲见“主题。谢谢,让我感动的网宣主人公。



扫描二维码观看原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老小孩社区
老小孩网站官方号,为老小孩用户提供和老小孩社区相关的学习、讲座、活动、旅游及科技助老公益项目等信息服务,同时也是老小孩用户与网站沟通交流的移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