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讲述】世纪情缘 / 布谷鸟飞来的时候 / 组诗:秋

百科   2024-09-15 08:01   上海  

老小孩讲述
世纪情缘

文:杨克元


世纪情缘

105岁,还能照顾100岁的老爱人


因为丈母娘住在敬老院,所以就有了经常去那里的机会。也因为如此,高龄老人也见了很多。80岁、90岁、100岁的都不稀罕。就说我的丈母娘,再过4个月也就整整100周岁了。在敬老院,最让人感慨的是国人的寿命确实长了。其中,社会平安,子女孝顺等是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



上个月29日,我和爱人例行来到松江社会福利院第一分院探望岳母。尽管已经100岁,但生活质量已经差强人意,属于全护理性质的对象。


对面的一张床上,却没有见到老人。但见床前的桌子上井井有条,碗、瓶、筷、勺摆放的整齐划一。见此情景,我就断定是护工阿姨所整理。旁边的护工阿姨笑道,“都是施阿婆自己整理的。”


来,家住松江泗泾镇的施阿婆,当了一辈子接生婆。她进福利院还没有几天。正说着,施阿婆从门外推着一辆简易的轮椅走了进来。见到我们这些陌生人,她未语先笑。看见她走路轻松,精神饱满,我们夸奖她身体好。她说:“近年来不行了,这儿痛,那儿痒的,所以住进敬老院来了。”看施阿婆的状况,我猜她的年龄是8、90岁。一旁的护工阿姨听到,连忙纠正:“她已经105岁,是我们这里年纪最大的老人。”



105岁,我一听吃了一惊。这是我这辈子见到的,活生生的,就在我面前的年龄最大的长者,顿时肃然起敬。


走上前去,尊敬地叫了一声阿婆。除问了她姓啥外,还问了她儿子有几岁了。


“大儿子80岁,小儿子73岁。”清晰的记忆,发生在105岁的老人身上。


着自己的幼稚判断,我唐突地又问了一下她老伴的情况:“老伴走了多少年了?”我想,女老人已经105岁,一般来说,男的应该还要大一些,况且女性比男性的寿命会长一些。


“老头子也住在这敬老院,就在隔壁房间,也已经100岁了。”施阿婆的回答,再次让我目瞪口呆,惊喜万分,惊奇不已。



请求去见一见她的老伴。施阿婆二话没说,就推着小车在前头引路,带了我就走。因正是午饭时间,老人们已经集中在饭厅里了。


真的,她的老伴也是百岁老人,绝对人瑞。一眼望去,皮肤、面色都很好。但与施阿婆相比,精神状态要差了些。我与他打招呼,他只是呆呆地望着我。经证实,其存在反映迟钝等状况。这也是高龄老人的常见疾病之一。在此反衬下,我更觉得施阿婆的不易和成功。先不说别的,就看她清晰的谈吐,床头的打理,待人的热情和走路的爽健,均反映出她还如年轻时一样的身心健康。



正在七想八想时,施阿婆说:“我还要一天三顿服侍他吃饭呢。”一边说,一边为老伴戴上围兜,并轻轻地为他拍背,不时地抚摸着。


不易了!105岁的老人,能够自理尚且罕见,竟然还要照顾他人。


“阿婆,你慢慢地喂,我给你们拍张照片。”我请求道。施阿婆说:“好的好的,谢谢你。”为了表示配合,她伸出右手大拇指,做了一个点赞的动作,让我的这张照片平添了十二分的生动。


接着,施阿婆站立在老伴身旁,熟练地端起碗盆,拿起调羹,先舀了一勺蒸蛋送到了老伴的口中。并不时地为他拭去嘴角上残留的汤汁。其熟练动作与默切配合的程度,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


接着,我又拍了几张喂饭的照片,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发生在一对百岁夫妻之间,其相濡以沫的体贴,守望相助真心,惺惺相惜的搀扶和患难与共的携手,让我这个初见者感动万分,久久不能平静。



老人健康长寿,颐养天年,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晚年,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施阿婆的身上,我看到了新中国的老年人,正生活在一个岁月静好,安享晚年的时代。同时,老人颐养天年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支持。子女的孝顺与陪伴,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温情与欢笑。而社会则通过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美好愿景。衷心祝愿施阿婆伉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衷心祝愿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爱与关怀中度过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扫描二维码观看原文
老小孩讲述
布谷鸟飞来的时候

文:赵春华


五月石榴红似火。我看见小区里的几棵石榴树的花朵缀满了枝头,猩红猩红的,密如繁星,灿若云霞!


傍晚散步,门前一家一老一少,正在自家栽种的枇杷树摘枇杷,成熟了的枇杷黄澄澄的,盖因疏于管理,枇杷不大,但很密集……


这时候,我听到了布谷鸟的鸣叫——“布谷布谷”“布谷布谷”。然而,这是我在江苏某地钓鱼的时候听到的,在我的家乡已经多年听不到了,它叫醒了我遙远的少年时的记忆。


记忆那里随着布谷鸟的啼唤,乡亲们开始落谷(播下谷种)、放水犁田、摊田插秧……这个过程要有数十天的时间,也是夏天双抢季节“人倍忙”的时候。先是在小块田里育秧,等秧苗“有女初长成”,开始在大片农田翻耕土地,放水后要划田(俗称摊田),由有技术的老农操作,是插秧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了。


拔过秧。晨鸡三啼,天朦朦亮,我在睡梦中被姐叫醒了,姐给了我一个秧凳(两块长方形厚木板,中间一个一尺多长的木条子),她也是一个秧凳,就来到了离家只有几十米的秧田里。天才微明,秧田里已经来了十多个村姑、村妇,一字儿排开,在秧田里窸窸窣窣地忙着。姐教我坐在秧凳上两只手同时劳作,小手指贴着秧田,摸索着将面前的秧苗一把一把地拔掉,有了一定的秧苗就用稻草扎成捆,所谓一捆,其实一把,丟在身后。这倒不难学,拔秧最怕蚂蟥叮,听说要从腿上钻进皮肤吸你血,心里很害怕。怕啥来啥,我被蚂蟥叮过的,紧张极了,又拍又拉,费了好大力气才拉掉。


亮了,村姑村妇们踏着晨曦回家去烧早饭吃。而当太阳红扑扑地从东方升起,照得小河、大地、房舍明亮了的时候,男人、女人就下田插秧了。早由人把长长的稻柴绳绷好了,也有不绷稻草绳的。绷绳是为了让秧苗插得整齐插得直。


插过秧。边插边往后退,脚左脚右和两脚之间各两潭,一潭插五、六株。最怕插“烟筒头”秧,就是秧根未插进泥里,却把秧根部以上插下去,这样秧苗会浮起来。当然,插得整齐是必须的,歪歪斜斜要尽量避免的。我初学,难免插得慢又不规正,喝斥是难免了。我爸手脚快,一天能插七分田。后来听行家说,最快的一天可插一亩秧,厉害吧!?


么,秧苗哪里来?是由人专门搜集了散落于秧田的一把把秧苗,用畚箕装了,站在田梗上一把一把往田里扔,我们叫抛秧。对了,乡下把插秧都叫莳秧,很恰切的。插秧必须像莳花一样精心待之,才会有回报。从抢收麦子到抢种稻子,整个阶段农民忙得脚不踮地,辛苦有加。因此,我曾写过几句关于抛秧的文字如下:“站在田梗上抛出去,一把把绿茵茵的秧,抛乱了天空,绿茵茵的抛物线,落到了平如镜子的秧田。那一把把绿茵茵的秧苗上,系着我们绿茵茵的信念。当秧苗落到田里,我们绿色的信念便扎根于大地!于是,汗水把信念辛勤地浇灌。金秋时节,大地捧出满畈的谷穗,那是我们在春夏时播下、在秋天里成熟的沉甸甸的信念啊!”


今,一切均由机械化代替了,摊田,莳秧,抛秧等在家乡变成了历史。往事已矣,于我在心。


(本文刊于由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的《又一春》杂志2024年第4期)

编发:姚鸣


扫描二维码观看原文
老小孩讲述
组诗:秋

文:俞文达


久盼秋雨,一阵秋雨一阵凉。

暑气降,心情爽,诗意上。

《秋雨后》

秋雨扫过暑气降,

科创公园见秋霞。

静坐放眼赏秋景,

秋意浓时情更佳。



读书唤醒秋日的每一天!

《秋风凉》

落叶满地舞蹁跹,

秋风凉意迟袭身。

枫叶红火映眼前,

金秋吋节美风景。



雨过天晴,暑去凉至,

漫步江川,诗情又起。

《秋情思》

初秋长空雨霁时,

暑去凉来生情思。

祖国印迹犹忆起,

江川处处觅小诗。



仲秋节气,凉意起,月正圆,

蟹正肥,桂花皎洁,中秋节临近。

《仲秋愿》

白露来临秋风爽,

秋雨零落桂花香。

仲秋伊始节将至,

月饼送君愿安康。



菊花怒放,松柏翠色,落叶成堆,处处映秋辉。

秋声入梦见丰收,家中有粮心不愁。

《中秋喜》

丰收在望金秋喜,

稻麦飘香满田地。

远望斜阳归鸟影,

心中愉悦难平息。


扫描二维码观看原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老小孩社区
老小孩网站官方号,为老小孩用户提供和老小孩社区相关的学习、讲座、活动、旅游及科技助老公益项目等信息服务,同时也是老小孩用户与网站沟通交流的移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