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最前线 (kejizqx)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有各方面数据都持续领先独自傲立的白马,也有崭露头角,展现强大的增长势头的黑马;当然也少不了可能掉队的。
随着一些强势新玩家加入,新的排位赛已经开启,行业格局或许还会有巨大的变化。一起来回顾并展望下吧。
01
2023行业交卷,厮杀一直在路上
从各家披露的公告及媒体报告来看,比亚迪在2023年是绝对的王者,以302.44万辆的惊人销量成功完成全年目标,同比增长达62.3%。12月份销售更是刷新单月销量记录,达到34.1万辆。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不仅在国内市场保持稳定,而且海外销量逐月攀升,12月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3.61万辆,为比亚迪锁定了全球领先地位。
紧随其后的是埃安和理想,而埃安在2023年底显露出明显的瓶颈。虽然实现了48万辆的全年销量,同比增长77%,但从5月份开始,埃安的销量止步不前,月销量徘徊在4万至5万辆之间。虽然尝试开拓东南亚市场,但是否能够顺利突破销售瓶颈,尚需时间检验。
理想汽车成为2023年最为亮眼的新势力车企之一。12月份交付数据显示,理想汽车首次月交付超过5万辆,同比增长137.1%。全年累计交付37.6万辆,同比大涨182.2%。CEO李想更是宣布2024年的高目标,包括年交付量达到80万辆、单月交付量达到10万辆。理想MEGA的即时交付计划也为其未来增长奠定了基础。
紧随其后的企业们,形成了第三梯队,包括蔚来、零跑、小鹏和极氪。蔚来在经历上半年的换代“阵痛”后,销量逐渐稳定,全年交付16万辆,虽然未达到年初的25万辆销售目标,但蔚来在中东资本的支持下,为未来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零跑通过降价活动成功刺激销量,全年累计交付14.42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9%。小鹏汽车和极氪也取得了不俗的增长,但与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有些尴尬的是哪咤汽车,是表上12月唯一同比下滑的。其在2023年12月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交付量仅为5135辆,与其年初定下的25万销售目标形成鲜明对比。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新势力车企,自今年年初开始交付量逐渐放缓。
问界和岚图虽然全年销售量暂时排在后面,但都展现了强劲的势头。AITO问界2023年全年累计交付量达到9.44万辆,大幅超过其2022年全年的7.5万辆销量。而在2023年12月28日,备受瞩目的问界M9亮相,七天内大定已超过3万辆。预计在2024年,问界还将发布并量产M8车型,届时问界将有至少4款车型在售。
而根据公布的数据,2023年12月岚图汽车交付量首次过万,同比增长479%。与今年7月之前的月交付量3500辆以下相比,岚图的交付量进入8月以后逐月攀升。全年销量达到5.06万辆,同比增长160%。二者的大幅增长都将为新一年的市场竞争注入更多活力。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新能源车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行业的马太效应也会更加明显,比亚迪的总销量比表上其他所有企业加起来还要多。淘汰,一触即发。
02
创造新的历史,比亚迪剑指全球
2023年,对比亚迪而言,无疑是一个骄人的年份。以“绝对王者”的姿态,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刷新纪录,成功完成2023年全年销售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壮举。
这一成绩不仅超额完成公司早前设定的目标,更使得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九大汽车制造商,宣告着其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崭露头角的雄心壮志。
在2023年12月的销售数据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4.1万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3.5万辆,增长可观。更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保持稳定,而且海外市场逐月攀升。
12月份,比亚迪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达到3.61万辆,连续三个月保持在3万辆以上。全年海外销量更是达到了24.28万辆,为比亚迪在全球汽车市场上树立了坚实的步伐。
比亚迪的成功离不开其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战略的准确把握。纯电动车型在其销售车型结构中的占比逐步加大,12月份纯电版车型销量为19.08万辆,超过混动版车型近4万辆。这不仅证明了市场对纯电动汽车的需求不断攀升,也显示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敏锐度。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年初曾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在2023年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并且销量目标从300万辆起步,争取在未来2-3年内翻倍增长到360万辆。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如今已经成为事实,显示了比亚迪在规模优势、市场战略和工程师团队上的强大实力。
对于比亚迪而言,新的里程碑的背后是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王传福表示,公司未来会继续用人海战术,注重招募大量研发人员,以保持颠覆性迭代的能力。
“拼的是工程师,拼的是垂直整合的能力,拼的是市场战略,拼的是规模优势。至于某一项技术对我们来说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我们的技术池子里有很多鱼,关键的时候就捞一条出来”。王传福在一场投资者沟通会上说到。
这一战略使得比亚迪在技术池子里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成为引领行业潮流的关键力量。
此前彭博预计比亚迪2023年销量313万辆,超过铃木成为全球第九大汽车制造商,现在完成302.44万辆销量目标也意味着比亚迪正式成为全球第九大车企。
这一排名不仅超过了预期,也让比亚迪在全球汽车制造商的阵营中崭露头角。这不仅是对比亚迪自身实力的认可,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注脚。
综合而言,比亚迪的成功不仅是企业自身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缩影。比亚迪凭借不断创新的技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团队,已经在全球汽车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比亚迪将继续引领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上的一匹独具魅力的黑马。
不过由于统计周期的问题,比亚迪的老对手特斯拉这次并不在排行榜上。但从马斯克赚的钱来看,特斯拉依旧强劲。
03
7700亿、万亿市值与火星计划
2023年,对特斯拉及马斯克来说,可谓是一个充满收获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马斯克的个人财富达到了令人瞩目的1.82万亿元,飙升了7700亿元你全球第一。这一成就的背后,特斯拉和SpaceX的高速增长功不可没。
特斯拉的市值在不断攀升,其股价在2023年上涨了100%以上,市值超过8028亿美元,为马斯克创造了丰厚的财富。
2023年伊始,特斯拉打响价格战,大幅搅动了国内新能源市场,掀起市场降价潮。这一降价保量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
根据第三方统计机构Counterpoint测算,前三季度,特斯拉销量为1323868辆。特斯拉销量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14%,较去年同期上涨0.7%,仍然维持全球纯电汽车(BEV)销量第一位。
而据路透社报道,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G根据14位分析师预测观点得出,特斯拉第四季度交付约为47.3万辆,2023年整年交付将达到182万辆,较2022年增长37%。
如果按此粗略估算,比亚迪或许可以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第一。
不过从投资者的角度看,特斯拉仍然位居全球上市车企市值第一。虽然降价保量策略导致了盈利能力的下降,但特斯拉股价在2023年依然大涨,成为标普500指数涨幅最大的股票之一。
和一般的车企不一样,除了汽车业务,马斯克更关心是对未来更为宏伟的愿景。
2024年,他计划将人类送上火星,实现人类移民的梦想。尽管这一计划看似遥不可及,但马斯克一直在努力推动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基础。
比起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火星计划,外界更关心的是,下一座特斯拉工厂建在哪里。此前被寄予厚望的特斯拉墨西哥工厂数度被爆延期,原定2025年的投产计划,可能要推迟到2027年。
但不管下一家工厂建在哪里,华尔街已经预测,特斯拉有望在2024年加入“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12月28日,马斯克重申,特斯拉的未来不只有汽车。而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
商业策略和愿景将继续引领特斯拉走向未来,不过它在2024年将面临销售竞争、市值挑战以及火星计划的三重考验。
另一个不在表上企业就是近期一直在流量顶端,但还没开始交付的小米汽车。
04
能不能成为市场鲶鱼再续传奇
就看小米的了
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车召开首次官方发布会。随后雷军又在到处致敬友商,多次冲上热搜。
这辆被广大粉丝寄予厚望的SU7或许将是搅动2024年市场的鲶鱼之一。
从外观来看,小米汽车的首款量产车,SU7,在最近的发布会上正式亮相,成为小米进军汽车领域的代表之作。
SU7被定位为C级高性能轿车,采用纯电驱动技术,标志着小米正式踏入造车行业的新阶段。也被网友戏称为“年轻人的第一辆保时捷”。
SU7与保时捷Taycan外观有着相似之处,确实好看。然而,雷军强调了SU7在驾驶性能和机械素质上的追求,也希望能与Taycan相媲美。
发布会上,SU7的外观细节,如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底盘、高通骁龙8295座舱芯片、英伟达Orin等,都展现了小米对汽车技术的深刻理解和自主研发能力。
在参数方面,雷军以一贯的风格将焦点放在了技术性能上。SU7的电机转速达到了惊人的21000转,虽然在发布前曾引起轰动,但在行业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华为的新车更是直接超越到了22000转。
为了回应,雷军在现场发布了超级电机V8s,宣称转速达到27200转,重新夺得全球电机转速的第一。不过,这一技术将要到2025年才能正式量产上车。
除了电机性能,SU7在零百加速上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仅需2.78秒即可完成。这超越了保时捷Taycan Turbo和特斯拉Model S等豪车,使得SU7在性能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电池方面,SU7采用了800伏的碳化硅平台,相较于一些号称800伏实际只有700伏或600伏的车型,SU7显然更具优势。雷军特别强调了电池包和车身的一体化设计,采用了CTB一体化电池技术,将电池包融入车身,提高了体积效率,达到了全球第一的77.8%。
除了外观、配置,价格是市场最关心的指标。尽管雷军在发布会上未公布最终售价,但他明确表示,不会再有9.9万元和14.9万元的定价,而是会有一定的溢价。雷军认为,同等性能和配置的产品售价都在40万元以上,强调了SU7的“有理由的贵”。
发布会中,雷军提到了SU7 Max,作为顶配版,拥有诸如2.78秒百公里加速、265公里时速、800公里续航里程等惊人的性能。虽然SU7 Max的成本不低,但有望以更为亲民的价格面向市场。有分析认为,SU7 Max的售价有可能在40万元以下,30万元以上,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接触到小米汽车的高性能产品。
除了SU7 Max,SU7还有一款普通版本,尽管在性能指标上较弱,但可能更符合一般消费者的预算。虽然未详细介绍普通版本的定价,有观点认为在20万元左右是一个可能的价格范围。
尽管定价有待最终公布,但SU7在外观、配置和性能方面的亮点,为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价格真的能低一点,那SU7真的有可能有一个梦幻般的开局,毕竟好看又有性价比的车怎么会不香呢?
随着SU7的正式上市,小米汽车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2024的新能源车圈也将迎来一场更激烈的市场角逐,谁将折桂,而谁又会黯然离场?一切都将交由市场来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