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的尽头是抢夺背后1100万个饭碗?

科技   2024-07-17 23:06   广东  
作者:南山南
编辑:苏子瞻
来源:科技最前线 (kejizqx)
    
近日,萝卜快跑相关内容多次登上热搜。

本以为是Robotaxi行业的“奇点时刻”,中国落地速度领先美国的一次小小胜利。

 
没成想,AI又和人类“杠”上了

 
和之前大家担心部分工作被ChatGPT取代不同。毕竟没有哪个行业指定ChatGPT为必备工具,所以AI与行业从业者的矛盾不尖锐。

 
但Robotaxi有明确的行业赛道,以至于无人驾驶会不会抢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饭碗的问题再次成为热点。

 

7月16日,有网传聊天记录显示,“迫于压力,武汉下午萝卜快跑停运了”。

 

对此,蓝鲸新闻第一时间向百度方面求证,相关人士称,没有听说。而萝卜快跑客服称,萝卜快跑未停运,如有运营变化请关注官网信息

 
武汉市交通管理工作人员也表示,不掌握萝卜快跑停运的相关信息,最近消息比较杂乱,眼见为实,这些信息不要去听信。

 
目前,萝卜快跑会不会停运暂时不得而知,但被扣上“抢了1100万个家庭饭碗”的帽子,不管是Robotaxi还是萝卜快跑着实有点冤。

 
01

给网约车背锅的Robotaxi

 
1100万司机的焦虑,本质上是来自网约车供给在这两年迅速增加,司机群体的收入普遍下滑。

 
近几年来,网约车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

 
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网约车月订单量基本稳定在8亿单左右,证驾驶员数量却从2020年的208万猛增到2023年的657.2万,并在今年5月攀升到703.3万。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一个订单背后都有更多的司机在竞争,意味着司机们的收入被不断稀释。

 
经常打车的话就不难发现,今年打车是不是比去年便宜了很多?快车能打到帕萨特和汉EV,专车能打到MPV。这背后是竞争的加剧和内卷的深入,高级别的车也不得不加入低级别的价格战。

 
以往,一个司机工作一天能挣到不错的收入。现在,即便工作时间不断增加,收入反而比去年低了不少。

 
这种情况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还引发了健康和交通安全风险的隐忧。更糟糕的是,网约车平台也不交五险一金,司机们的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保障。

 
相反网约车平台公司的利润却在逐年上涨。这司机们肯定不乐意。

 
这种情况下,司机们的抱怨和愤怒自然积聚到了一个临界点。

 
只不过司机们以前不好发作,只能默默忍受内卷的压力,偶尔偷偷骂几句网约车平台。现在好了,有了Robotaxi这个新“敌人”,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公开批评的对象。

 
Robotaxi的出现无疑成了司机们发泄情绪的最佳靶子,正好萝卜快跑在这时候火了,也是属于撞在了“枪口”。

 
而冷静下来,看看实际数据,无人驾驶车只占据了很小一部分市场。以武汉为例,目前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只有400辆。即使把全国所有正在运营的Robotaxi加在一起,它们的运力供给连整个市场的1%都不到。
 
实际上,无人驾驶车还在实验和推广阶段,远未达到大规模替代人类司机的程度。

 

02

Robotaxi取代人类司机的可能性有多大?

 
Robotaxi大规模取代人类司机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后年”,但绝不可能是“短时间内的现在”。

 
在Robotaxi这条赛道上,Waymo率先起跑。

 
2009年初,在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提出要打造一款自动驾驶汽车,并再三坚持下隶属于Google X实验室的Project Chauffeur部门(Waymo前身)正式成立,主要负责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

 
就在谷歌开启自动驾驶计划后,2013年,在大洋彼岸的百度,也开始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拓荒。百度的无人车开始上路进行测试。

 
随后2016年,特斯拉也加入进来。在当年特斯拉的“宏图计划”第二篇章中,特斯拉Robotaxi以“共享车队”的蓝图呈现。但到现在也没有实现落地。

 

不久前马斯克还宣布Robotaxi跳票,导致股价大跌。

 
实际上拖延是整个Robotaxi行业的通病。而这背后,也揭露出了Robotaxi商业化落地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技术问题是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首要挑战。尽管目前市面上运营的所有Robotaxi都被宣传为L4级别自动驾驶,但这一技术尚未达到真正的L4产品级应用标准。自动驾驶的核心难点在于安全性、复杂场景处理以及复杂天气条件下的车辆深度集成。

 
安全性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也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在无人驾驶状态下,车辆必须能够在各种突发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反应,确保乘客和周围行人的安全。复杂场景处理则要求车辆能够在城市中应对各种动态环境,包括行人、非机动车辆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复杂天气条件,如雨雪天气,也对自动驾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车辆能够在视线受限、路面湿滑等情况下正常运行。

 
此外,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不仅需要“让汽车变聪明”,还需要更多技术的辅助。

 
业内对高阶自动驾驶的落地主要有两条路线: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单车智能是指通过提升车辆自身的智能化水平来实现自动驾驶,而车路协同则是通过与道路基础设施的协同合作来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车路协同更具优势,因为在单车智能的基础上,配合道路上的各种探测器,可以增加识别和决策的保障,更好地处理Corner Case。

 
技术之外,运营成本问题也是Robotaxi落地的一大障碍。Robotaxi本身就是一个“重投入、重运营、难盈利”的生意。各家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车队车辆的维护,还需为车辆配备各种传感硬件,并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据公开数据显示,早期每辆自动驾驶车辆的成本或在100万元以上,随着运营规模的扩大才能不断降低。

 
为了确保Robotaxi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车辆需要配备高成本的激光雷达等设备。这些高昂的硬件成本无疑增加了Robotaxi的运营负担。此外,自动驾驶车辆的维护和软件更新也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这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

 
除了技术和成本问题,法律法规也是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一个重要障碍。目前,各国虽然都在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上积极探索,并在各自国内划定了许多自动驾驶落地的示范区,但对于L4自动驾驶车辆事故后责任划分等方面还未出台相关文件。这意味着,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归属问题将成为企业和用户之间的重大争议点。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法律法规的完善速度,这使得Robotaxi在实际运营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法律法规的不明确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也让消费者对Robotaxi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疑虑。

 
所以,不妨期待能作为行业中的互补,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03

与网约车互补,让AI为消费者服务

 
与传统的网约车平台如滴滴和高德相比,Robotaxi在用户体验和服务上既有优势,也存在明显的劣势。

 
以萝卜快跑为例,的最大劣势在于其运营车辆和固定路线的限制。

 
与滴滴和高德这类灵活多变的用车方式相比,萝卜快跑的用车显得较为僵化。用户在使用萝卜快跑时,需要提前20分钟到半小时预约车辆,尤其在非高峰期,这一等待时间可能更长。这对于习惯了即叫即到的现代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较大的不便。

以实际体验为例,从深圳湾生态科技园前往万象城,使用萝卜快跑需要用户提前规划好行程,并预留足够的等待时间。而且可能要步行较远的路程。
 

而滴滴和高德则可以在用户需要时迅速响应,灵活地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这使得不少用户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传统网约车。

 
尽管在服务灵活性上存在不足,萝卜快跑的价格优势却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实际体验,从龙坪天虹到坪山图书馆的行程,萝卜快跑的价格为3.23元,而网约车的价格则是3-4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价格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用户优惠。实际上,萝卜快跑的整体优惠力度换算下来大约是七折左右。即便如此,考虑到网约车市场的价格普遍较高,萝卜快跑的低价策略依然具有吸引力。

 
尤其对于那些对价格敏感、愿意提前安排出行时间的用户,Robotaxi无疑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关于Robotaxi未来的发展,目前尚难以预测。虽然价格上的优势为其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长时间的等待和固定的路线限制显然影响了用户体验。

 
所以,人类暂时不必惊慌,应该对新事物保持理性看待。况且Robotaxi的出现没准会让行业向更好地方向发展。

 
在网约车没有形成规模时,被出租车司机拒载、绕路、改表、多收费、空返费、甚至人身安全的坑过的消费者比比皆是。

 

网约车平台一定成程度上“治好”了这些毛病,拒载、绕路、多收费都可以直接投诉。

 
而Robotaxi可能会把服务做的更好,毕竟AI除了“开车”也没别的心思。况且还能享受低价。

 
至于一旦补贴力度减弱,价格回升,Robotaxi能否继续保持竞争力。这完全不用担心,可以交给市场检验,价格高又不便捷,消费者自然不会用脚投票。



科技最前线
在这里看见未来!科技互联网头部帐号,深度解读科技产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