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三阶段:日攻中守,相持,优势在我

文摘   2024-11-04 00:06   广东  
在近代历史上中日两国有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即1894年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一次局部战争;而另一场战争是发生在1931年到1945年的中日战争,这是一次全面战争,中国方面称之为抗日战争,日本方面称之为中国事变。大陆方面将1931年918事变到1937年77事变之间的历史成为局部抗战,把1937年77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历史成为全面抗战。本文来梳理一下全面抗战的三个阶段,及这三个阶段面临的国际局势演变。读者朋友可以点赞加关注
      另外朋友们可以扫码进我的粉丝群交流!

全面抗日战争的历史可以分成三段:从37年7月~38年10月为日本全面进攻时期;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12月为中日相持阶段;从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为优势在我阶段。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三个阶段。
首先是日本全面进攻阶段,开始于1937年77事变,日本分成北中南三线进攻,主要目的是速战速决打败国民政府,迫使国民政府倒向日本。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华北方面军自北向南进入太原(太原会战),之后沿铁路线进入徐州(徐州会战)。
1937年8月日军炮击上海,之后登陆,从8月至11月国军动员70万兵力在上海打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国军阵亡25万人,日军伤亡9万。

日军上海方面军占领上海后向北进攻南京国军留守20万兵力,但指挥官唐生智临阵脱逃,以至军心大乱,不少国军士兵抢渡长江被淹死或日军飞机机枪扫死。
1937年12月日军进入南京,之后是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杀,合计30万人被害。
国民政府在南京失陷后迁都武汉,于是38年日军的目标是夺取武汉。
1938年6月,日军华中军合计25万兵力自北向南和自东西南进攻武汉,国府动员百万兵力保卫武汉,至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中国沿海被日本封锁,所以才有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成为国际力量支援中国的生命线。
从1938年10月~1941年12月是相持阶段,或被动防守,也是中国最绝望的几年。在武汉失守后,国府内出现大规模叛逃,其原因在于国民党很多元老是亲日的,因为国民党做为同盟会一开始是日本泛亚运动的中国支部而存在。同盟会从一开始的革命理念即所谓联日反清,先行中国独立的内亚革命再行联日反欧美的泛亚革命,国民党内部对蒋介石所采取的仇日的大中华主义是有异议的。关于国民党内部的意识形态分歧可以参考我下面的这两篇文章。
大中华和小中华之争:关于皇汉和反清、明清粉
大规模叛逃的最后结果是汪精卫,陈公博,包僧惠,周佛叛逃并组建伪国民政府。日本政府在这一时间的诉求是要求重庆政府投降,之后改组国府,在宁渝合流后的中华民国应加入日本领导的泛亚革命,日本于40年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

重庆方面不能接受日本对于国民政府改组的要求,因为蒋介石已经确定了其在国府的领导地位;其次不能接受亲日,因为大中华主义要求反日建国;最后不能接受永远失去东北。其实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非常强的人,也正是他有非常强的民族主义才会坚持和日本一直打下去。

因为中日战争陷入僵局,日本在中国无法获得必要的战争物资,所以日本内部出现北上或南下的分歧。
在亚太,中国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国家,而且人口众多。日本直接占领中国的收益不是零,而是负的。所以日本自始至终的底线是吞并伪满,因为满洲就是日本的新大陆,满洲拥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无尽的矿石资源。
对于中国局势,40年日本大本营的看法是促成宁渝合流,以华制华,日本人认为发起同欧美白种人的泛亚革命需要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炮灰。但是重庆自始至终绝不投降的态度让局势僵住了。这一时期在华北共产党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华南国府组织人员进行游击战,从宜昌到重庆的天险对于机械化水平低的日军是死也翻不过去。
日本在中国陷入到类似于后面美军在越南的局势,即无尽的治安战。但仅凭游击打败日本是不可能事件,1940年共产党主动出击日军,即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后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换上冈村宁次,他命令日军执行扫荡政策,即三光,随着日军严厉的扫荡政策,华北的反抗逐渐偃旗息鼓。

一直到44年6月日军将华北军主力调往华南,根据地才又活了起来。长时间看如果日本坚持治安战,并采取在伪满做的政策,根据地和反抗军都迟早完蛋,如伪满后来人们对抗联不仅不支持,还人人喊打。因为老百姓向来需要的只有安定的秩序,虚无缥缈的民族主义太抽象了,这是事实。因为自始至终日本对于中国并不重视,日军主力放在华南对付国民党,华北仅华北仅是治安军和华北自治政府的伪军。
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有40%兵力放在中国,其中大部分放在华南城市和铁路干线,日本国内也并未有全面动员。

日本在中国的驻军也称中国派遣军或支那派遣军,下分华北军,华中军,华南军三个方面军,往下是集团军和师团。此外日本在中国用于封锁沿海的中国分舰队分别驻扎青岛、上海和广州。
在中国,日本扶持了北平的王克敏伪政府即华北政务委员会,打五色旗,伪军衣服为黄色。


此外是1940年成立的南京政府,即中华民国伪国民政府,打青天白日旗(加反共建国四个大字)。伪国民政府中尊远在重庆的林森为主席,林森死后汪精卫自立为主席,且兼行政院长。伪政府各院院长由周佛海,陈公博,包僧惠,张国焘等担任,以上四人为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21名代表中有4人叛国成为汉奸周佛海等人在抗日胜利后被枪决,张国焘逃至美国到70年代去世,晚年写回忆录。
日本内部北上或南下的冲突表现在36年对苏的诺门坎战役,日军3个师团被苏军朱可夫歼灭,而之前苏军全歼奉军的中东路事件已经让日本意识到苏联不好惹。日本之所以放弃北上除诺门坎和中东路的惨败外,日军1919年干涉西伯利亚失败的阴影,和西伯利亚资源难以开发也有重要关系。
日本作为工业国,需要钢铁,粮食,石油,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和木材。而西伯利亚冰天雪地,到今天都难以开发,亚欧大陆石油远在乌拉尔山到高加索和波斯湾的石油带,此外便是南洋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日本在满洲获得了粮食(日本的满洲开拓团,至战败共移民了200多万人),但其他工业资源十分缺乏。
所以日本唯一的选择只有南下,日本的另一个考虑是如果不南下占领南洋之后利用南洋的资源和美国打太平洋战争那日本在战后西方和苏联的封锁中注定沦为二流国家。一时间,即40年6月纳粹德国占领法国之后日军进驻印支那,英美宣布对日制裁即禁运。从任何角度看日本只有拼一把。
美国自一战后的孤立主义让日本获得了亚太霸权,而美国正逐渐放弃孤立主义,罗斯福是一个亲华派。对美国而言,日本只是一个小角色,在亚洲称王称霸的山大王,自始至终美国人都没拿正眼看过日本。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非常强,这个都知道日本人自诩为反西方的领袖,面对受辱,忍辱负重再报仇雪恨是日本的民族性。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局势进入第三阶段,即优势在我。

对共产党而言,还有第四阶段,即反攻,其实是44年日军华北主力调往华南,之后根据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明眼人都能看出日本必败,而日本人的小算盘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殊死一搏为自己在战后的世界秩序中换一个体面点的地位。
当然对于东条英机等狂热派而言,大日本帝国战败是不可能的,要一亿国民总玉碎,同英美鬼畜决一死战。
日本政府内理性派鉴于战前日本联合舰队实力对美太平洋舰队7成,希望可以通过几次珍珠港似的大胜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以开启停战和谈。

理性派的小心思是希望日美平分太平洋,毕竟太平洋这么大,容得下两个大国,让美国承认日本在南洋的特权,日本便可以放手搞大东亚共荣。问题在于美国根本看不起日本,二战时美国的方针是先欧后亚,美国对苏联以巨量援助,主力放在大西洋和英国对付纳粹及盟友。同一时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后进入印度,印缅军配合英军重创日本在中南半岛的驻军和泰军(泰国是日本盟国)。日军在中南半岛上进入印度(同一时间日本扶持了伪印度政府)的计划泡汤,而轴心国计划的德日会合中东也随着隆美尔兵败开罗而流产。
在南洋,日军在半年内占领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兵锋直指澳大利亚。

至1942年,日本主导的大东亚共荣圈在形式上建成,面对万国来朝,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日本大本营飘了。这一共荣圈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代的兴亚泛亚主义和30年代日本的三圈国防论。
在现实中包括日本,朝鲜半岛,台湾,中国,满洲,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西太平洋诸岛,在未来还要加上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印度等。

日本作为共荣圈的中心国提供工业生产和技术研发,满洲提供粮食和铁矿,中国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农产品、轻工业品,南洋提供石油和橡胶、经济作物。在国际关系上,共荣圈以日满华为第一梯队,南洋各国名义上有独立政府。
很明显共荣圈是反全球化的区域主义,其实这符合二战前的主流,即几个列强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搞区域垄断。美国的诉求是威尔逊主义的,要搞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很明显美国不可能同意日本人这么搞。

国民政府在优势在我阶段终于等到了寒冬冰消之日

中国战场的成败说白了不取决于中国人,游击战的结局是注定巴比Q的,正面战场的硬刚已经山穷水尽,其实国军在内战战败的重要原因也在于此,也就是国军在抗日战争中发起了22次大会战,阵亡超过380万军人。国军大半精锐兵力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
中国战争的结果取决于美国,美国若一意执行孤立主义政策,则重庆政府的投降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日本人也没有想到珍珠港事件会彻底激怒美国以至于不死不休,因为这种事情以前从没有发生过。
美国为什么会在珍珠港事件后把日本往死里锤呢?完全不给日本服软的机会?笔者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是心理因素,美国人看不起日本人,觉得日本只是一个在亚洲欺负弱小的山大王,或者说是黄皮猴子的头头。美国国力远超日本,弱者敢于主动挑战强者,而且强者打心里看不起弱者,那不就是往死里锤;二是政治因素,日本人的底线是保留西太霸权(到后期是西方和日本同时保持南洋中立化和独立,日本人有信心南洋独立后倒向日本)。中国问题从来也不是美日和谈的主要问题,罗斯福曾对中国以厚望,但豫湘桂以后也就觉得扶不起来。所以二战后美国放弃中国转为扶持日本,国民政府才会溃败,共产主义才会完全占领中国,当然美国人要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
不过美国之所以会放弃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华人在南洋的势力壮大,中国有复兴重走日本道路的苗头,这个后面讲内战再说。美国要搞全球主义,日本要搞区域主义,这是不可能调和的矛盾。
伴随太平洋战局的一边倒,日本试图把满洲建设为兵工厂,于是南洋的工业资源运至广州,再沿大陆线至山海关转运满洲各兵工厂成为必要,此时华南大陆线为国军控制。
1944年4月,日军向华南集结,华北军除少数留守外全部调往华南,超过50万日军参与打通华南大陆线的战争。国军集结近150万军人严阵以待日军进攻,史称豫湘桂的抗日战争最大规模的全面战打响。

从1944年4月年至1944年12月,豫湘桂战争持续8个月,最后国军战败。国军付出伤亡50万人的代价,而日本伤亡7万人,且最后结果是日本占领大陆铁路线。
一时间蒋介石同美国驻华参谋长史迪威闹翻,美国对华的态度开始转变。美国曾对武装中国以厚望,但到1944年逐渐觉得不堪大用,美国制定了登陆天津和上海的军事计划,并对武汉等城市以轰炸。日本方面计划一旦日本本土失守便撤至满洲,在中国同苏联结盟,和美国人打游击战。
苏联无法容忍美国取得对东亚大陆的控制权,苏日结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斯大林的诉求是新疆,蒙古和满洲脱离中国成为卫星国,中国成为中立国。冷战只是二战的继续,苏联是一个没有被清算的轴心国,也是美国全球霸权上最后一块绊脚石。到1944年日本看到了战后的亚太将是美苏角逐的主场,自己的命运无外乎投美或投苏,日本希望可以联苏制美。
日本希望联苏制美,美国希望美苏合作打败日本再分地盘,苏联希望瓜分日本势力。问题的核心在于满洲问题,苏联想要,日本不可能给。在波茨坦会议和开罗会议上斯大林倒向了罗斯福,于是日本帝国的灭亡敲上了最后的丧钟。

未音g
地缘和国际政治,区域和城市发展,财经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