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民俗:《红楼梦》与昌邑柳疃月饼的渊源

文化   2024-09-15 12:00   山东  

众所周知,《红楼梦》与山东昌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学家考证,曹雪芹的祖母,也就是《红楼梦》中 “贾母” 的原型,是昌邑姜氏。明崇祯十五年(1642 年),昌邑东隅人姜士桢在父兄战死后归顺了清王朝,并认正白旗左领李西泉为义父,入籍旗人,改为李姓。姜士桢的孙子李煦的妹妹嫁与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为妻,成为曹雪芹的祖母。这层关系使得昌邑与曹雪芹以及《红楼梦》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而且,昌邑柳疃的非遗月饼——柳疃老月饼的由来,很可能与《红楼梦》中的这两段记载有关: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贾珍给贾母送了月饼和西瓜。贾母吃后对月饼赞不绝口,说 “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贾珍回复说月饼是新请的一个专门做点心的厨子做的,他试过觉得好才孝敬贾母。这显示出当时贵族家庭对月饼的品质比较讲究,能得到贾母这样见多识广的人夸赞,说明这月饼确实做得不错。

《红楼梦》七十六回中关于月饼的制作方法也有详细的描述,特别强调了“山东飞面作酥为皮”,原文为:

“(贾母)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而关于这种 “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 的具体制作方法,《随园食单》中有记载:

“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

这与现在的昌邑柳疃五仁老月饼非常类似。

昌邑柳疃月饼,又称“柳供月饼”或“柳疃老月饼”,其由来与昌邑柳疃镇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当地传统制饼技艺紧密相关。

柳疃月饼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源于京式月饼的传入与改良。历史上,位于潍河畔的柳疃镇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伴随柳疃丝绸业的蓬勃发展,人员往来与物资交流极为频繁。有人将京式月饼从北京带到昌邑,众人品尝后,皆赞其美味。随后,当地人依据本地人的口味偏好,融入独特 “秘方” 对其进行改良。在馅料方面进行调整,皮面制作工艺也加以优化,使其更契合昌邑人的饮食习惯与口味需求,从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柳疃月饼。

其二,地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完美融合。昌邑潍水两岸乃是山东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当地拥有悠久的面食制作传统,在面粉选择上独具匠心,如采用石磨面粉;揉面手法精湛,久负盛名的昌邑大饽饽便是例证;馅料调配也别具一格,加入青红丝、玫瑰酱等。这些传统的面食制作技巧与工艺融入月饼制作之中,赋予了柳疃月饼独特的口感与风味。

其三,是一个关于感恩的动人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柳疃地区遭遇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之中。有一位名叫柳生的年轻糕点师傅,目睹乡亲们的苦难,心中满是不忍。他决意凭借自己的手艺为大家做点什么。经过反复尝试,柳生终于用有限的食材制作出一种口感独特的月饼。他将这些月饼分发给乡亲们,让大家在艰难的日子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与甜蜜。后来,当地旱灾得到缓解,百姓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为了纪念柳生的善举,人们将这种月饼命名为 “柳疃月饼”,并在每年的中秋节制作和品尝,以此表达对柳生的感恩之情。

2020年,经潍坊市人民政府批准,柳疃(柳供)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疃月饼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其销售范围不仅限于昌邑、潍坊等地,还通过网络渠道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同时,柳供月饼也成为了宣传昌邑、潍坊乃至山东传统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香酥可口的柳疃月饼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寄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一堂国学,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

加关注 不迷路


扫码添加微信


一堂国学微信号

国学/民俗/易经/堪舆/命名



1.民俗文化:搬家禁忌
2.易经智慧:合集收藏

点亮在看,积福开好运!

一堂国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易學丨民俗 丨企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