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丨“嫦娥奔月”有何隐情?一文搞懂“嫦娥”传说的由来

文化   2024-09-04 21:14   山东  

中秋节就要到了,关于中秋节民俗文化异常丰富,而“嫦娥”无疑是与中秋节最具关联性的神话人物。

“嫦娥”一词,承载是中华民俗千百年来的“奔月”梦想。

那么“嫦娥”有何而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文化演变?嫦娥与中秋节祭月习俗是如何融合的?“嫦娥奔月”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一、何以“嫦娥”

关于嫦娥的最早文献记载,我们可以从《山海经》中一见端倪。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这里提到的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

古时“常羲”又可作尚仪或常仪,“常”和“尚”通,“羲、仪、娥”古音同属,可以通假。因此,有学者认为常羲是嫦娥的原型。

《尚书·尧典》也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这里的羲和与《山海经》里的常羲也有关联,是尧帝时掌管历法的官员。

由此可见,嫦娥的原始形象应与历法和民时(节气等)有关。

关于嫦娥奔月的最早记载:

嫦娥奔月传说的形成时间尚无定论,但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商代。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的秦简《归藏》,这是一部商代的巫卜书,上面记载了“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嫦娥奔月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不过,这只是文字记载的时间,传说的形成可能会更早,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到商代被记录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归藏》里的“嫦娥”为“恒我”,《说文》解读:恒,常也。《说文解字》,引《诗经》:如月之恒。

由此可见,“恒”的本意就是“月亮运行的轨道”或者“月亮变化的规律”,“恒我”、“嫦娥”都与月亮有关。

甲骨文的“恒”字

金文的“恒”字

由此我们也联想到了帛书《老子》的名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其与月亮和《归藏》的关系,以及后世为何将“恒”避讳为“常”,《老子》(道德经)是否为《归藏易经》的《系辞》?答案不言而喻!后续我们详解。

二、嫦娥奔月的广寒宫在哪里?

嫦娥奔月的故事,一直以来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典籍,或许能揭开这个古老传说背后的真实面纱。

一般认为,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夏朝。据《尚书》《左传》和《竹书纪年》等典籍记载,大禹的儿子夏启死后,即位的太康 “盘于游田,不恤民事”,结果被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打败,夏朝亡国达数十年。

后羿,传说是嫦娥的丈夫,然而后羿代夏之后,也犯了太康失国沉迷酒色和田猎的老毛病,被其亲信 “伯明氏” 的寒浞所取代,史称“羿浞代夏”,后羿的妻室包括嫦娥也就被寒浞一并接收了。

伯明氏是一个崇拜月亮的部落,寒浞出生地寒国在今山东潍坊的寒亭,北面就是渤海,古人认为此地是苦寒之地,故而有 “广寒” 之称。当地传说寒浞对嫦娥极为宠爱,为其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即 “广寒宫”。

至此,“嫦娥奔月广寒宫” 的故事脉络逐渐清晰。嫦娥跟随崇拜月亮部落的 “伯明氏” 之子寒浞来到了寒国,住进了寒浞为其修建的新宫室,这或许才是 “嫦娥奔月” 的真相。

三、嫦娥奔月传说的历史演变

在先秦之后的发展中,嫦娥奔月传说不断被丰富和演绎,如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东汉张衡的《灵宪》等都对其有进一步的描述。所以,虽然有商代的文字记载,但嫦娥奔月传说的真正起源或许更为久远,只是难以确切考证。

- 汉代:

- 名字变化:汉代以前,嫦娥叫姮娥,因汉人为避文帝讳,改称嫦娥。

- 情节丰富:西汉成书的《淮南子》对嫦娥奔月有了更详细的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这一时期开始明确了嫦娥奔月是因为偷食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而且这一时期的传说中,嫦娥奔月后变成了蟾蜍。

东汉张衡《灵宪》也有类似记载:

“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初学记》引古本《淮南子》也提到:

“(姮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形象美化:这一时期,人们对嫦娥的形象有了更多的美化和想象。开始出现为嫦娥翻案的版本,比如传说后羿立下盖世神功,不少人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趁后羿不在,威逼嫦娥交出灵药,嫦娥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灵药一口吞了下去,然后飞升到月上成了月仙。

- 与其他元素结合:北朝受佛经中古印度传说启发,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飞天”图;南朝墓葬壁画中常见羽人,这都与古人对飞天的期望相关。而嫦娥奔月的故事也与这些元素相互影响,丰富了古代的飞天神话传说体系。

- 唐代:

- 月中人物丰富:到了唐代,月宫中除了嫦娥,还出现了因学道犯错被罚砍树的吴刚以及玉兔。“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树创随合,其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道有过,常令伐树。”玉兔则被认为是在月宫中捣药,并且成为了月亮的代称之一。

-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唐代诗歌中记录嫦娥奔月的作品众多,如李白的《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古朗月行》“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李商隐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这些诗歌进一步传播和丰富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这里再解读一下“不死药”的传说。

嫦娥偷吃西王母的 “不死药”,很可能就是潍坊渤海地区的特产 “海盐”。当地人有用 “海盐” 腌制鱼虾、梭子蟹,使其长期储存而不腐的习俗。盐和腌制品让东夷部族的族人获得了更多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比一般部族更有力气,也更长寿,尤其是盐还能治疗很多疾病。所以古人把 “海盐” 认为 “不死药” 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近年来,潍坊北部沿海地区的寿光、寒亭、昌邑等地,挖掘出大量的海盐制造基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离夏朝较近的商代,且很多都是规模化的官方遗址,也为古寒国盛产 “不死药” 海盐提供了有力佐证。

- 宋元明清时期:

- 民间传说多样化:在民间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不断被演绎和丰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和细节差异。比如在一些传说中,嫦娥奔月后与后羿相互思念,后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摆上香案,遥祭嫦娥,百姓们也纷纷效仿,从此拜月的中秋节渐成民俗。

- 文学艺术中的呈现:在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嫦娥奔月的故事被广泛运用和创作。如在京剧《贵妃醉酒》里有“玉兔东升”的唱词,还有一些民间艺术品中会出现兔儿爷的形象,这都与嫦娥奔月故事中的玉兔相关。

从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历史演变,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真、善、美”三个演变阶段的特色。

四、嫦娥奔月的现代意义

近现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嫦娥奔月传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中国的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如 2007 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这不仅是对古代传说的一种致敬,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月球探索的向往和追求,让古老的传说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嫦娥奔月及其关联的太康失国、羿浞代夏、少康中兴,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实则是“夷夏之争”的缩影。而嫦娥奔月的传说,则以浪漫的手法,将远古部落的冲突与融合转化为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深切向往。这一传说,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所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神话传说,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深刻交融。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在品味古老传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无限憧憬。

文/一堂国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 潍坊市民俗学会理事

一堂国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易學丨民俗 丨企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