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发生太多事,封城、从上海逃到大理、成为好几个DAO的共建者、体验快百个活动……或主动或被动,或多或少,都改变了我。
过年回家路上,在飞机上、在高铁上,总有一些想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回家之后又发生了一些事,以往或许不会有新的feeling,但让2022年新的“我”去看,似乎有些事情变得不一样了。思来想去,还是尝试把一些东西写下来吧。
——“学会持续看见自己”。
感谢这个自四年前学到的教训,也是我如今最坚信的信条。
如果有朋友们喜欢翻阅类似“XXX给的人生建议”文章,应该经常看见“要积极”“要主动”的寄语,但到底什么程度是积极?又到底什么是主动呢?
对我来说,相较于active,更准确描述的词,应当是proactive.
这个词中文译为:积极主动的;主动出击的;先发制人的.
英文释义则更具象些:controlling a situation by making things happen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things to happen and then reacting to them.
Control / Wait - Make / React
这两组词的释义告诉我:“你永远有选择”。
凶险如雪崩时,你可以选择顺着雪的流向,也可以选择往左右逃开;
宁静如行舟时,你可以选择稳坐舱内,观赏两岸美景,也可以选择立即跳下,进入期待但未知的景色。
我们的每一刻都在做选择。
周六推掉邀约,就是这一天选择一个人独处;
晚饭要去一家没吃过的餐厅,就是这一顿选择尝试,也选择未知的风险——万一不好吃,就费时费力了;
分享会上举手提问,就是这一刻选择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可以说,是一个个选择让我们成为我们。
在我看来,主动VS被动,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主动获得的反馈能让你更清楚自己是谁。
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有感知边界,那么边界的敏感点在哪?
*你在2022有没有proactive时刻?带来了哪些收获呢?或是,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想改变哪些时刻?
今年也让我对“尊重”有了新的理解。
我们都常说,要“尊重他人”,抛开亲疏远近,这里的“尊重”可能体现为随口的谢谢、礼貌的协助,或是就餐时询问的忌口。
但尊重到底是什么呢?
我有了一个新但听起来比较玄的理解是:
你会思索对方的边界感。
豆瓣里有一个11万人的小组,叫做“日常注重边界感”。
看多了你会发现,有些让人不适、引起诸多共鸣的帖子,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些小事。无论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还是你跟他人转述时的表情。
被尊重的人,往往很少能意识到,对方在自己面前得体的表现,背后到底有多少百转千回——
人有喜怒哀乐,有偏爱也有忌讳,尊重你的人,TA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好的?坏的?会让二人关系更亲密还是变疏远?
因为你会伤心、你会困扰,所以TA可能选择不做这件事。
当你意识到、想通了对方的举动后,就会发现:
原来尊重是把你当成一个完整的“人”。
也因此,尊重能给彼此带来信任——因为相信你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是对彼此最好的选择。同时,信任则能带来勇气和底气,勇气是如今稀少但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
这在所有关系中都非常重要,无论是亲人之间,还是恋人之间。真的是一门相处的艺术。
在大理,我变得越来越会打直球了。
大理某些氛围跟上海很像:你穿什么风格的衣服都没人judge、工作日白天的咖啡馆里坐满了人……
但,我更愿意在大理follow my heart . 即,顺着心说话。这是一年前在上海的我难以想象的。
什么叫顺着心说话?
我想,应该是“想说就说,学会忽略内心自我评判的声音”:我说这句话会不会显得我很呆?别人会不会觉得我脑子不正常?……
但到最后,你会发现,“打直球”,一切都好。
——想知道一个骑摩托的人为什么要突然站起来?那就直接上前去问“哥,你刚才为什么要站起来?”
——想知道一家西北餐厅为什么要放粤语歌?那就直接喊“老板,你为什么放这样的歌单?”
……
Of course.
直球也分类,有得体的,也有莽撞的。
跟上面的尊重和边界感有关。问之前还是需要权衡跟对方的关系、问题的边界。
直球打多了,能切实感觉到说话少了很多阻碍,就像节假日的高速路上,有一条之前堵住的道路贯通了。
比如现在,写这篇文章,没怎么卡顿,仿佛如有神助。
先写到这里。
祝大家新春快乐!兔年吉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