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一篇“写日记的589天,我跟自己的关系更好了”所述,在四年里,我经历了很多情绪:恐惧、沮丧、喜悦、平静;也花了很多真金白银来体验各种理论、工具、训练营,这些都会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更新。
在这里,我想倾情推荐一个不花钱又很值的东西——播客。
在我眼里,它可以称之为北上广都市人的居家生活必备好物。
太长不看版
不要忽视听觉的积累。
《得意忘形》是一个有足够经历的人回答一些你路途中遇见的难以名状的问题。
文末直接附上8个压箱底的播客推荐。
遇见播客很神奇。
这个事儿始于四年前的北京,我在喜欢的作者文章里结识到【podcast】这款苹果自带软件,从听一款作品到听数十款,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现象级APP【小宇宙】诞生,中文播客数量翻了几番,播客走入更多人的耳朵。
听觉,在如今流媒体时代,仿佛被忽略了。屏幕牢牢抓取了我们的注意力,耳朵好像变成了眼睛的“附属品”。
但听从来不止是听。在我看来,听更像在脑子里进行堆积:就像是海浪不断拍打岸边,有东西会被带走,也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慢慢沉淀。
如今,被海浪拍打4年的我,郑重地向你推荐播客,也在这里拿出我的压箱底推荐——《得意忘形》。
你标题里的张潇雨是谁?
张潇雨,即《得意忘形》的主播,一个自称“都是自己胡乱bb”的主播。
他写的播客简介挺晦涩:
《得意忘形》是一个主张追求个体自由与探寻真理的媒体计划。
我们见证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极大推动与助益,但也意识到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催生了消费文化、剥夺了个人价值、并窃取了大众时间。带着对生命的有限性与无目的性的敬畏,我们试图为读者与听众提供更全面的觉察自我与认知世界的工具,以不断重建当下的方式穿越时间、抵达生活的本质。
作为一个忠实听众,我认为可以一句话归纳为:
一个有足够经历同时足够自省的人,解答一些你完全不知跟谁倾诉、不知从何获取答案的问题。
它之于我,就像泡腾片:
初见时,不知道怎么使用——看起来似乎花里胡哨的?但真的遇见感冒用起来,是超出预期地,是高效又甜美的解决方案。
*个人认为,非常适合30岁以下的朋友。
例如我最爱的三集,他是这样讲述的:
两个主播聊天似的,聊大脑,聊人可以怎样巧妙利用大脑的奖赏机制来完成很难的事,聊怎样充分享受当下,以及最后发出灵魂疑问:“人生的意义是不是就是多巴胺?”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逻辑叙事外,他们也告诉你:快乐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快乐,而不是担忧快乐会消散;你悲伤的时候允许自己悲伤,而不是责怪自己为什么会悲伤。
#10:快乐是什么
是给我埋下创作种子的一期。
从最底层的逻辑讲起: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创作?也从意义道德层讲起:唯有作品不朽,也聊到创作纯粹让自己快乐“make thing, have fun! ”
相信听了之后你也会有创作的冲动。
#23:不如我们都来当艺术家吧
send your signal.
这是听完后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相信宇宙,相信自己,也相信有回应。
#52:我们的得意忘形
这些问题,在我们很多人的成长路径上,经常无处安放。
很长时间里,我们都走在一条有着明确规章的道路上,因此一旦拥有大把时间能自由行进,之前路上忽略的石子儿就暴露出来了。但此时,已经没有能给出明确答案的老师、没有详细解题过程的习题本。
问谁?你也不知道找谁诉说这无法明确说出的烦恼。找父母?找朋友?还是心理咨询师?……
问些什么?情绪、心事、迷茫感,用怎样的语言能简洁又精准地传达呢?……
还好,现在,我们拥有更多的渠道可以去寻找答案。而《得意忘形》,就是帮你归纳、解答了这些问题的人。
《得意忘形》为什么好?
如今,《得意忘形》之外,有越来越多的主播开始聊类似的人生命题,但它依旧是我的心头好。
总的来说,有两点是最吸引我的:
张潇雨的声音:他的京腔听起来亲切又智慧,仿佛是在胡同口跟朋友边散步边聊天。
没有复杂的词藻:每一集的核心问题都非常模糊、但张潇雨很少引用术语,用的反倒是大白话、生活中的字句,听完经常被击中。
很多内容适合被反复咀嚼,还有一些单集当时可能听不明白、甚至是反感,但现在回过头再听,可能会频频点头。
“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从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和检查自己。”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指代播客。
压箱底的播客推荐文档
由《得意忘形》入坑播客后,我陆陆续续挖掘了更多精神食粮,有已经非常知名的节目,也有个位数听众的。在这里就先推荐8款吧:
……
还有一些想推荐的播客已经在关注列表消失了。
听的过程,就是一种无形的积累。
就像是花朵飘落,一开始并未觉得有变化,但随着风,草地会逐渐出现了一道粉色路径。
彩蛋
✦
张潇雨曾在知乎上写过一篇文章(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讲的是他的50个信念。
19年看和现在看,感触颇多。
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栏目介绍——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因触犯众神,被惩罚反复推一块巨石上山。在日常的解读中,这一行为被认为是无效而无望的。
但自我探索旅途没有终点,西西弗斯这一举动,即使到不了目的地,但依旧是有用的——它不断刺激、锻炼我们的肌肉,让我们能看到更多元更不同的视角。
我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这样的一个旅程。也许你也会在我的故事里,找到属于你的西西弗斯。
【栏目关键词:自我认知 心理学 CBT 教练技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