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洞窟久攻不下,喷火兵紧急出战,14瓶油料歼敌过百

文摘   2024-08-19 21:00   加拿大  
一战时,曾有一位名叫凯瑞的英军少尉这样描述一次战斗:“ 当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 我们阵地上方的天空突然变成了暗红色。我探头出去一看, 原来德国人正在向阵地喷射一条条火龙,我们的战壕瞬间就变成了人间地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狼狈后撤。进入安全地带后,才发现我是连里唯一幸存下来的军官 。那天晚上的恐怖经历,我至死也不会忘记。”
1915年7月30日凌晨3时15分, 德军在比利时对英军第41轻步兵师发动了一次猛烈进攻,德国人使用了数十具火焰喷射器攻击英军,它们喷出的条条烈焰,夹杂着令人恐怖的“呼呼” 声扑向英军战壕,极度恐慌的英军很快就丢掉了大部分前沿阵地。这是火焰喷射器首次大规模应用于战场。
到了二战,德、美、苏、日等主要参战国均列装了单兵便携式火焰喷射器,其中德国的41型一共生产了六万余具,是其中的代表型号。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对火焰喷射器的直观印象都来自一部法国电影《老枪》,影片中德国兵用火焰喷射器屠杀平民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童年阴影。20多年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又再次还原了美军喷火兵攻占碉堡的场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军队使用喷火器始于国军,但没有形成规模。解放军的第一支喷火部队成立于1954年,1955年就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在1962年中印和1979年中越的两次边境作战中,喷火兵又接连出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我军喷火兵的一些真实战例。
41型喷火器
1962年10月8日,新疆军区某部喷火连突然接到命令,立即向中印边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集结,准备参战。接到命令后,部队马上开始紧张的战前准备,最重要的工作是调制喷火油料。当时我军装备的是仿制自苏联的58式喷火器,使用的油料是用稠化剂稠化后的汽油。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并且原材料容易获得;缺点是:如果制作的过稀或过稠,就会影响射程和燃烧效果,因此需要精心准备,耗时较长。
准备两天后,喷火连向1300公里外的战区开进,历经日夜兼程,于10月12日准时进入加勒万河谷附近的集结地域。
加勒万河谷的平均海拔在5千米以上,这里氧气稀薄,草木不生,作战和隐蔽条件都非常困难。在这里,喷火连有90%的战士出现了高原反应,其中一些人甚至需要紧急医疗救护。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全连战士都吃不下东西,炊事班每天的饭菜,是怎么送出去,再怎么端回来。
为了让战士们吃饭,连队定了一个标准:吃一个馍及格,两个良好,三个优秀。为了打胜仗,很多战士是吃了吐、吐了再吃。而且,在身体极度难受的情况下,他们还要和步兵在高原进行艰苦的战前合练。我军喷火兵属于防化兵编制,在战前才临时加强给步兵的攻坚部队。所以步兵分队对他们不太了解,看到喷火兵行动迟缓,喷火射程又近,觉得喷火兵容易拖后腿。所以,只有让两个兵种进行充分的战前磨合,彼此熟悉,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佳战斗力。
喷火兵和步兵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负重较大。一个喷火小组有两名射手,他们除了要背负重达22公斤的喷火器和三瓶油料之外,还要携带大衣、毡靴和4天的口粮,每人负重都在30公斤以上,行动的确较为迟缓,经常跟不上步兵进攻的节奏。喷火兵自己也调侃自己说:“我们喷火兵是不愁喷、单愁跟。”
其实,要想在高原上成功喷射也不太容易。58式喷火器的最大射程仅有几十米,喷火效果还要受温度、气压和风力的影响。而且所携带的三瓶油料只能喷射三次,随后就会耗尽油料,在补给困难的高原,油料变得非常精贵,要省着用。喷火兵必须和步兵打出配合。喷火连连长鼓励大家说:“我们喷火兵只有不怕牺牲,跟得紧、喷的准,才能赢得步兵的信任。我们要用战斗的结果来说话!”
1962年10月19日下午5点,经过10天艰苦的战前训练后,喷火连随同步兵乘车前往红山头,于凌晨一时到达12号哨卡以北,利用暗夜搜索进入距离印军地堡仅有几百米的攻击位置,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潜伏,等待进攻命令。
拂晓,在我炮兵急促的炮火准备后,喷火兵紧随步兵对敌发起冲击。但尖刀连仅前进了一百多米,就被半山腰的几处敌火力点压制,有几名战士当场牺牲,随后发起的两次冲锋都没能成功。
关键时刻,尖刀连连长命令喷火组向敌人喷火。前文我们提到过,58式喷火器的射程有限,为了提高命中率就要尽量靠近。喷火小组的两名战士张虎生和何汝亮低姿匍匐前进,隐蔽接近到距离敌地堡仅20余米的一个土坎下,采取半跪姿势扣动喷火器扳机。但因为他们在极寒天气中隐蔽了长达7小时,所以连续两次喷射都出现了冷喷。所谓“冷喷”,是指喷火器不能正常喷出火焰,而喷出冷气或油料的情况,是一种故障现象。
仿制自苏联LPO一50的58式火焰喷射器,据战后统计,其冷喷率达到50%。不过,喷火小组的第三次喷射终于成功,只见两条火龙咆哮着钻进敌人地堡,烈焰中好几名印军士兵嚎叫着窜出来,满地乱滚。
初战告捷让张虎生和何汝亮勇气倍增,但此时他们的油料已经耗尽。何汝亮立即返回出发阵地准备重新装填,在途中他正好碰到配属给另外一个连队的喷火手方贵明,正因严重的高山反应趴在地上直喘粗气。于是何汝亮接过方贵明的喷火器再次冲回山头,又连续消灭了两个暗堡。50分钟的战斗中,我尖刀连干净利索地全歼了红山头守敌,其中喷火兵共消灭敌火力点8个,为步兵开辟出了一条冲击道路。

在班公洛的战斗中,喷火连二班班长尤存善在侧风较大的不利条件下,仅喷射一次就精准修偏,用剩下两瓶油料准确命中敌人工事,共烧死敌军11人。在另一次战斗中,尤存善发现一名敌人士兵正潜伏起来向我军射击,但当时他手里除了喷火器,并没有其他武器。尤存善想,用一瓶宝贵的油料只消灭一个敌人太不划算,于是就绕到敌人背后,扑上去死死掐住敌人的脖子,赤手空拳将这名印军制服并活捉。战后,尤存善荣立二等功。
在对印作战中,我军喷火兵共消灭敌人据点100余个,其中新疆军区出动两个喷火排58人,消灭敌火力点34个,烧死敌军23名,俘虏印军5名。虽然喷火兵取得了不小的战绩,但高原作战也暴露出冷喷率过高等一系列问题,此战让我军对如何使用喷火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17年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喷火兵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战绩,发挥了比在对印作战时更重要的作用。
越南北部的地形特点是岩洞众多、沟深林密。打了几十年仗的越军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在洞窟内修筑了很多明暗火力点和屯兵工事,这些据点非常坚固,使用普通直射火力很难将其摧毁。越军经常化整为零,钻进洞和我军长期周旋。

在开战之初,步兵对喷火兵不理解的情况也依然存在。有一些步兵战士说,喷火器只能喷三次,喷完一旦用完,还不如一根烧火棍管用。但后来的作战却证明,在越北地区油料补给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喷火兵大有用武之地。
首先,喷火器喷射的火焰温度高达800℃,不但能直接消灭敌有生力量,其剧烈的燃烧还能造成洞穴缺氧,对残敌形成二次杀伤;其次,喷火器的油料是一种有粘性的流动胶体, 所以火柱可以沿洞窟内壁漫流、飞溅并粘附燃烧,也就是俗称的火柱会“拐弯”,可以把敌人存储在洞穴深处的易燃物和弹药引燃,达到直瞄火器难以达到的攻击效果;最后,人类有惧怕火焰的天性,高温烈焰会给敌军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有时候我军仅做几次警告喷射,敌人就会缴械投降。
在攻打班萨斗山之敌时,某团4连用炸药、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轮番攻击隐藏在洞内的敌人,打了一个昼夜也没能拿下,指挥员随后派出福州军区某部喷火连八班进行第二轮攻击。接受任务后,八班战士精心选择了一处地形,利用火柱能拐弯的特性,连续向洞内守军喷射了14瓶油料,仅30分钟就彻底摧毁了洞内工事并全歼敌军170余人。
在谅山附近,有一个叫二青洞的越军大型洞窟,不但非常坚固还很宽敞,连汽车都可以在洞内开行,我军重炮几轮轰击后都奈何不得。某步兵团三连也在久攻不下之后,把任务交给了某部防化连喷火13班。喷火班对二青洞做了仔细勘查,终于在顶部找到了几处通风口,他们从这向洞内进行连续喷射,高温火焰引爆了越军深藏其中的弹药,几声巨响之后,30多名守敌被全部消灭。



在另一次攻坚战斗中,某部喷火班班长罗兴源带领三名喷火手,一天半之内喷射油料20瓶,摧毁洞穴13个,被授予”喷火英雄“称号。就这样,几次火攻之后,越军“地老鼠”最怕我军“火神爷”的说法,开始在战场上流传。

不过,打仗总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军喷火兵也在战后编写了作战总结,其中也谈到了一些作战时暴露出的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和步兵分队指挥员对喷火兵不熟悉、不了解,步兵与防化兵合练较少有关。
比如,在参战防化兵的战后总结中提到,一些步兵指挥员把喷火手当成搜索尖兵在前边开路,甚至命令喷火手端着喷火器对敌发起冲锋。这时,身背沉重装备、行动不便的喷火手会成为敌军优先射击的目标,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有的指挥员在组织防御时,让喷火兵单独守卫一个地段,失去步兵配合的喷火兵很难完成这种任务;还有一些部队,在进攻时命令喷火兵对数百米外的目标实施喷火,这已经远超喷火器的射程,其作战效果可想而知;除此之外,作战期间让喷火兵照明、发信号的事也屡见不鲜,带来了不必要的消耗燃料,影响了后续的作战任务。这些都是鲜血换来的战场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据统计:1979年2-3月 , 中国人民解放军喷火分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用山高坡陡、草深林密、雾大、死角多的有利条件,采用迂回、突然喷火等战术,充分发挥喷火器效能,取得了大量战果。仅广西方向,喷火兵就参加了400多次战斗,共消灭敌人火力点196个洞穴目标169个,其他目标537个,有力地支援了步兵战斗。在1984年4月我边防部队收复老山、者阴山的战斗中, 喷火兵再次出动,共消灭敌人目标近200个。
从1901年德国出现第一个作为消防演习器材的便携式喷火器以来,已经过去了100多年,喷火器经历了一战的发展和二战的辉煌,因为其自身固有的可靠性差、不便维护和射程近等缺点,已经慢慢被其他种类繁多的攻坚武器所替代,目前仅在部分国家少量装备。我军的喷火器也仅经历了74式和02式两次换代,相比其他武器,更新明显较慢。
虽然这种历史悠久的武器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晚听历史
靠谱有料的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