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兵训练八路军拼刺:要发出喊声、刺刀直指、向对手猛扑

文摘   历史   2024-10-12 21:01   加拿大  
“八路军的拼刺技术师承自日军。”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反常识,但事实确实如此,只是关于八路军白刃战的相关信息比较少,很多人不太了解其中的细节,对此感到陌生而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八路军拼刺技术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

抗战时,中日军队经常会进行白刃战。而残酷,是白刃战最大的特征。这是因为:
一、敌我士兵交战距离极近,造成的创伤都集中于胸腹部和喉咙等人体要害,被刺中的士兵,即便没有马上死亡,很快也会死于失血或呼吸困难。
二、一旦倒地,经常会遭到对方补刺,生存几率几乎为零。
三、受伤的士兵只有在己方获胜、战斗彻底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在打扫战场时被救治,此时伤员往往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综上所述,白刃战是真正意义上的“你死我活”,它对士兵的意志、技术和战术配合都有很高的要求。抗战时,中国士兵就经常与日军进行这种残酷的肉搏,我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迅速吸收对手的优点,迅速成长。这其中,日军教官的严格训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侵华日军

日军非常重视拼刺

日本陆军重视白刃战,最早是受法国陆军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后,海军学英国,陆军学法国,日本海陆两军都从欧洲找到了“师傅”。作为日本陆军的老师,法军历来非常重视白刃战。1873年日本翻译了法国《步兵操典》并颁布实施,其中刺刀训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侵华日军
1904年,日本军事剑术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刺枪团在上海进行了一场对抗性表演,日军的单兵刺枪术所表现出的精湛技术,令在场的各国军事观察员非常吃惊。
但随着陆军战术的进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白刃战,在西方列强军队中受重视的程度已经日益下降,欧洲国家开始越来越强调火力的使用。但日军却仍然非常推崇白刃战,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此时,“刺刀战术”在日本陆军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日本特色:强调精神和意志和“以肉搏战致胜”这意味着,日本的步兵连、排步兵战术,追求的是靠刺刀冲锋和白刃战来解决战斗并最终取胜。‍‍‍‍‍‍‍‍‍‍‍‍‍‍‍‍
这种对拼刺近乎变态的执着,其产生的原因无非是一下两条:
首先日本没有经历过欧洲战场残酷的堑壕攻防,对“火力”的形态体会不深,因此容易产生理解偏差;日本文化中有片面追求“极端完美”的基因,最终导致和世界发展趋势相悖的军事理论产生。
其次,日本自然资源匮乏,所以对弹药消耗过大的战法,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心态。这种心态在日军轻武器的研发过程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过分要求步枪的射击精度和射程、给机枪装上刺刀等等。
一支军队一旦形成某种思维惯性,除非受到强大的外力影响,否则很难改变。一直到“七七事变”前,日本人还在反复强调“充溢的攻击精神可以凌驾于物质的威力之上”。这本来是一个严重落后于时代的观念,但在和战斗力较弱的中国军队作战时,日军的这个缺陷却没有得到充分暴露。
凡事都有两面性,日本人对白刃战重视所带来的好处是:士兵的拼刺能力普遍较高。虽然他们身材矮小,但大多数都很敦实,体力比中国士兵好,拼刺刀时很占便宜。而且,日军的38式步枪的设计,也有利于白刃战。
38大盖配发的刺刀是30式,它全长500毫米,刀身比大部分中国军队的刺刀更长。这把刺刀采用下单刃,带护手钩,两侧有宽血槽的造型。38式步枪上刺刀后的全长是1.659米,比当时矮小的日军高了差不多一头,几乎达到了同时期步枪拼刺的长度上限。冷兵器对抗讲究“一寸长一寸强”,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白刃战需求的三八大盖,确实提升了鬼子兵的拼刺能力。

30式刺刀

中国军队发展不均

聊完日军对拼刺的重视,咱们再来看看中国军队的白刃战能力。
和日军拼过刺刀的中国军队大体有中央军、非嫡系部队、人民军队三部分,他们对拼刺的理解和白刃战的战术水平,非常不均衡。
中央军受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很深。相比落后的白刃战,德军更重视射击的速度以及火力的持续性,在近战中也更强调使用手榴弹、甚至是工兵锹,对刺刀并不很重视。受此影响,抗战早期的中央军也不太重视白刃战训练,直到抗战后期,才系统地学习了美式拼刺。

在地方部队中,对白刃战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整体来看,地方军队和中央军一样,都不太进行白刃战的训练,最看重使用冷兵器格斗的,只有冯玉祥的西北军。而这,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西北军喜欢用中国大刀,本质上是因为刺刀数量严重匮乏,所以退而求其次,开始大批装备易于加工的中国式大刀。29军的大刀队和他们练习的“破锋八刀”刀法,在1930年中原大战时,就已名声大噪。“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和日军进行的第一次白刃战,也是在宛平城外由29军发起的。
但威风凛凛的中国大刀却并不适合对抗步枪和刺刀的组合,更多是起到鼓舞军民士气的作用,后来就慢慢淡出了抗日主战场。中国军队和日军进行白刃战,更多使用的是刺刀,尤其是八路军,还掌握了日军的“刺枪术”。

中国军队里,最重视白刃战的是八路军。
从红军时期起,人民军队就因为装备落后,被迫依靠冷兵器来作战,主要武器是红缨枪,在井冈山时期出现过“梭镖营”、“梭镖团”,红军使用冷兵器也实属无奈。当时有一个红军独立营,有官兵500余人,却仅有60支步枪,其余官兵只能使用红缨枪。
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武器装备依然很窘迫,刺刀的数量更是严重不足。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的记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可不要小看一把小小的刺刀,它对金属加工的要求非常高,制造门槛一点也不低,铁匠铺能打制大刀和长矛,却造不出合格的刺刀。生产刺刀需要质量可靠的原材料和成熟可靠的机械加工工艺,这些都需要相当水平的工业体系做支撑才行。一把刺刀的配件很多,包括弹簧、驻笋、卡环等,加工这些零件时要求很高的精度和标准化程度,稍有偏差就无法装枪或者刺刀无法互换。
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汉阳兵工厂,只生产了数量稀少的“原版”刺刀。抗战初期大量装备的“汉阳造”,因为刺刀产能严重不足,只能配发各地兵工厂自造的杂式刺刀,普遍有长度短、强度低的问题。

“汉阳造”配套的刺刀
人民军队重视白刃战,也敢于进行白刃战,另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子弹匮乏。
根据鲁西南地区的八路军老战士回忆,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结束之后,每个八路军战士的子弹只有5-20发。电影《董存瑞》对此有过真实的还原:主力部队每人也只发10颗子弹。为了迷惑敌人,战士们只能在子弹袋里塞上秫秸,以显得弹药充足。

抗战早期,由于日军士兵体力好、训练量大、战斗意志也很顽强,中国军队在白刃战中长期处于劣势。一个日军士兵经常可以和三名中国士兵进行刺刀格斗而不落下风。这个时期的中国军队,在白刃战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曾说,白刃战中日军“体力好,技术好”,八路军损失甚大。


八路军的刺杀训练


1937年9月,115师进行的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曾和日军展开过白刃战。据八路军686团3营排长田世恩回忆:“......我们终于冲上公路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没有刺刀的战士拔出砍刀,有的战士连砍刀都没有,就徒手和敌人撕打。我们人多,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刺倒的每个鬼子都要挨上两三刀”。
平型关一战虽然取胜,但占据有利地形,人数占优的我军精锐之师,仅和日军的一支二流辎重部队打成1:1的伤亡比,很能说明当时形势的严峻。

八路军士兵正在白刃战,此战缴获了一挺机枪
因为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火力战,更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训练,所以,刺刀成了战士们最可靠的武器——八路军特别重视刺刀训练,其中吕正操的抗日救国军最有代表性。
吕正操原先是东北军的将领,对日式刺枪术很了解,他的部队几乎天天练刺杀。该部老战士回忆说,“我们除了吃饭就是拼刺刀”,为了练习刺杀,他们还制造了专用的护甲。

八路军正在进行拼刺训练

日本教官训练后愈战愈勇

训练,对白刃战尤其重要。戚继光在《练兵纪要》中写道,士兵只要能够将其平时所学在战场上用到十分之一二,就可以在白刃战中取胜。所以,白刃战术只有经过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后,才能在高度紧张时下意识地完成出枪、突刺、防刺等动作。
在刺杀训练中,“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对八路军进行了直接帮助。“反战同盟”由被俘的日本兵组成,这些日军老兵和下级军官,已经完全转变了思想,积极反战。他们毫无保留地向八路军传授他们掌握的拼刺技术,严格训练战士们练习刺杀。日本教官的加入,对八路军拼刺技术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甚至直接影响了后来解放军的拼刺风格。
白刃战的训练,不但要练技术,更要练体力。
为了增强臂力,日本教官要求八路军战士在烈日下把枪举过头顶,一举就是上千次。原129师敌工部科长回忆:“他们教我们的战士刺杀,教大家如何达到”气、剑、体”一致,要求我们拼刺的时候要发出喊杀声、刺刀指向敌人、向对手猛扑过去。这些动作,战士们一练就是几个钟头”。
1940年八路军各部队开始了有计划的轮训,刺杀技术的训练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练习刺杀的八路军

经过严格的系统训练后,抗战末期的八路军,已经基本可以应付各类白刃战,技战术日益娴熟。作战时,八路军非常强调配合,经常是三人形成战斗小组,新老战士互相搭配,和敌人展开拼刺。

三人战斗小组中,老战士通常进行佯动,吸引敌人注意力后,由新战士完成突刺。这种三人打配合的战术,可以让新战士在战斗中迅速成长,伤亡率大幅度下降。除此之外,八路军在拼刺刀时的战斗意志也非常坚定,给日军留下了很深印象。
据日军老兵回忆:“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的,而且经常发起刺刀冲锋。在突发的枪声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后,八路军就会端着刺刀冲到你面前。”

1944年8月,八路军鲁中军区某部和日军进行了一次白刃战。当时参加过战斗的老战士回忆:“1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敌人,只一个对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一大片。”八路军就是这样在战斗中学习、积极吸收日军拼刺术的优点,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愈战愈勇。我军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就是当年在和日军的搏斗中,一点点磨练出来的。
一把刺刀,就这样承载着中国军人的传统,就像那句话所说:“是刺刀,就有可能见红;是军人,就要面对牺牲。“(全文完)

今晚听历史
靠谱有料的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