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应该给这个小东西喊万岁!
文摘
2024-10-08 22:31
加拿大
1963年,一位留苏的青年军官学成回国。在北京,他把从苏联带回来的一份武器资料,郑重地交给了炮兵科学研究院的郑民达同志。不久,一个代号为J-203的项目上马,贺龙元帅称赞:应该给这个小东西喊万岁!70年代之前,解放军步兵班的反坦克武器主要是仿制自苏联rpg-2的56式40毫米火箭筒,简称“老40”或者“老40火”。它的直射距离只有100米,威力一般,而且在击中坦克外装甲时经常发生弹跳,不得不给引信安装防滑帽来弥补。长期以来,科研部门一直想对它做改进,但效果却不太理想。情况开始改变,是从苏联留学回国的曹刚川带回RPG-7的资料后开始的。炮院的郑民达等科研骨干,对这种火箭筒仔细论证后认为,苏联人搞出来的新火箭筒价值很高。它采用无后坐力炮发射火箭增程弹,射程是老火箭筒的三倍,破甲威力也大幅提升。
对RPG-7的仿制型号,大家一般都称“新40”,一年之后样品就拿了出来。1964年,“新40火”在北京做了一次汇报表演,效果非常好。贺龙在现场高兴地称赞道:这么一个小东西能打坦克,还能打300米,应该喊万岁!然而,军工部门却对新40是否投产,有着不同意见,很多人反对上马新火箭筒,主要有两条理由:一、老40已经非常成熟,工艺性能好,应该继续改进。总之,一些生产部门认为,与其冒风险仿制,不如改动老产品更稳妥。但作战部队却被“新40“的性能吸引,射程300米的诱惑太大。这意味着,战士们发射火箭筒的风险成倍降低。面对争议项目组决定,对老40继续改进,对新40也继续仿制,两条腿走路。当时,对老40的改动主要是借鉴RPG-7,尽量增大射程的同时,保证精度不下滑。为此,科研部门把火箭增程弹改成纯火箭。这样一改,原本300米的射程下降到了150米,但火箭弹的飞行更稳定了。等于是牺牲了一半的射程,换来了相对稳定的精度,这就是后来人称的“老40改”。
有了“老40改”,很多人都觉得“新40”可以下马了,毕竟就算它的射程再远,精度不行也毫无意义。但项目组却认为新40的精度经改进后,已经趋于稳定。为了取得“新40”精度的科学数据,J-203项目组在沈阳军区做了一次试验,从一个连的每个班中挑选出一名“老40”火箭筒手,简单培训后,直接操作“新40”对200米外的活动靶标进行射击,结果是:63发50中,命中率达到了79%。有了这次实验的结果,时任炮兵副司令孔从洲坚决支持“新40”不能下马,要和“老40改”并行研制,部队要择优录取。在两款火箭筒的竞争中,“老40改”曾经一度领先,生产出了数万具火箭筒和上百万发火箭弹。但不幸的是,在部队使用中,“老40改”发生了几次炸膛事故,让胜利的天平最终倾向了“新40”。1970年8月10日,新40正式设计定型,命名为:1969年式40毫米火箭筒。在70年代苏联巨大的装甲部队阴影下,我国争分夺秒,在各地分别建设了六个火箭筒工厂,尤其是在距离苏联较近的新疆、甘肃和吉林,抢进度建了三个厂,迅速形成了年产2万具火箭筒和42万发火箭弹的产能。不久,解放军几乎每个步兵班都装备上了69式火箭筒。
在后续的生产中,科研单位还不断进行改进,又分别定型了两种新式火箭弹,破甲威力分别达到了150毫米和180毫米,还具备了对付复合式装甲的能力。从1970年起,新40火成为解放军步兵部队的反坦克利器,承担着我军反坦克的主要任务。尤其是苏军T-62出现后,火箭筒更是成为我军为数不多可以选择的对抗武器之一。它不但大量装备我军,还出口国外,在世界很多热点地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关于苏联T-62坦克给我军当年发装甲带来的压力和尴尬,有机会我会专门写文章,聊聊珍宝岛之战后的全军反坦克装备紧急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