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通一模卷文言文译注评解资料汇编(标题更正重发)

文摘   2024-03-25 12:18   江苏  
2024年南通一模卷文言文译注评解资料汇编



汇编:陆强


    此次南通一模卷所选《国语》文段,甚不易解,今汇集各家译注评解资料,供大家参互异同,择善而从。












仇利萍校注《国语》通释


厲公將伐鄭

【解題】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鄭國背叛晉國從楚,晉厲公與正卿欒書力主伐鄭,亞卿范文子則主張以德服人,反對伐鄭。本篇記敘了范文子與郤克就伐鄭之事所展開的爭論。


厲公將伐鄭[—],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諸侯皆叛,則晉可為也[二]。唯有諸侯,故擾擾焉。凡諸侯,難之本也[三]。得鄭憂滋長,焉用鄭[四]!”郤至曰:“然則王者多憂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五]?夫王者成其德,而遠人以其方賄歸之,故無憂[六]。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憂[七]。子見無土而欲富者,樂乎哉[八]?”


[一]《韋注》:厲公,晉景公之子州蒲。伐鄭,鄭從楚故也。在魯成十六年。案:晉厲公,公元前580年至前573年在位。

[二]《韋注》:爲,治也。

[三]《韋注》:叛輒伐之,故爲難本。案:本,根源。擾擾,紛亂的樣子。

[四]《韋注》:楚必救之,故憂益長。案:焉用鄭,何必用鄭國呢?

[五]《韋注》:言俱諸侯。案:王者,謂以王道治天下之諸侯。

[六]《韋注》:方,所在之方。賄,財也。案:方,即方國。其方之賄,猶土產。歸,進獻。

[七]《韋注》:我,晉也。

[八]《韋注》:無土求富,行不得息。案:樂乎哉,快樂嗎?


晉人欲爭鄭

【解題】對鄢陵之戰,范文子始終持反對態度,他認爲只有內部安定團結,才能一致對外,提出了“內睦而後圖外”的主張。


鄢之役,晉人欲爭鄭[—],范文子不欲,曰:“吾聞之,爲人臣者,能内睦而後圖外[二],不睦内而圖外,必内爭,盍姑謀睦乎[三]!考訊其阜以出,則怨靖[四]。”


[一]《韋注》:與楚爭鄭。

[二]《韋注》:睦,親也。

[三]《韋注》:姑,且也。案:內爭,即内患,指國家内部的矛盾。

[四]《韋注》:訊,問也。阜,眾也。靖,安也。言内且謀相親愛,乃考問百姓,知其虚實,然後出軍用師,則怨惡自安息。案:眾,指民眾。考問,考察詢問。出,指出兵作戰。


晉伐鄭荊救之

【解題】以下幾篇分别記敘了范文子對“內睦而後圖外”這一主張的踐行。


鄢之役,晉伐鄭,荊救之[—]。大夫欲戰,范文子不欲,曰:“吾聞之,君人者刑其民[二],成,而後振武於外[三],是以内和而外威[四]。今吾司寇之刀鋸日弊[五],而斧鉞不行[六]。内猶有不刑,而況外乎?夫戰,刑也[七],刑之過也[八]。過由大[九],而怨由細[—〇],故以惠誅怨[——],以忍去過[—二]。細無怨而大不過,而後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今吾刑外乎大人[—三],而忍於小民[一四],將誰行武?武不行而勝,幸也[—五]。幸以為政,必有内憂。且唯聖人能無外患,又無内憂,詎(jù,巨)非聖人,必偏而後可[一六]。偏而在外,猶可救也[一七],疾白中起,是難。盍姑釋荊與鄭以為外患乎[一八]。”


[一]《韋注》:荊,楚也。

[二]《韋注》:以刑正其民。案:君人者,指為人之君者、統治人民者。

[三]《韋注》:成,平也。案:振武,顯揚武力。

[四]《韋注》:威,畏也。

[五]《韋注》:刀鋸,小人之刑。弊,敗也,日敗,用之數也。案:小人,即小民,指一般老百姓。用之數,指對一般老百姓施刑過多。數(shuò),屢次,指用刑頻率高。

[六]《韋注》:斧鉞,大刑。不行,不行於大臣也。案:大刑,施於貴族大臣的刑具,此指對貴族大臣的刑罰。

[七]《韋注》:言用兵猶用刑。案:“内猶有不刑,而況外乎”,意思是說於國内尚有不用刑的,何況是於國外呢?

[八]《韋注》:刑殺有過者也。案:過,罪過。

[九]《韋注》:由大臣也。案:大,指大臣。

[一〇]《韋注》:怨望者由小細民。案:細,即細民,指一般老百姓。

[一一]《韋注》:誅,除也。案:惠,恩惠。

[一二]《韋注》:忍以義斷。案:忍,容忍。

[一三]《韋注》:外者,刑不及也。

[一四]《韋注》:忍行之於小民。

[一五]《韋注》:幸,徼倖也。

[一六]《韋注》:詎,猶自也。偏,偏有一。案:自,連詞,假如、如果。偏有一,即有一偏。即不是外患,就是内憂。

[—七]《韋注》:在外,外有患也。

[一八]《韋注》:釋,置也。案:中,内部。盍,何不。


荊壓晉軍

【解題】本篇寫鄢陵之戰前後,有關范文子的兩件小事。他戰前訓誡兒子要懂得謙虛謹慎,戰後勸誡國君注意修德。


鄢之役,荊壓晉軍[—],軍吏患之,將謀[二]。范匄(gài,丐)自公族趨過之[三],曰:“夷竈堙(yīn,音)井,非退而何[四]?”范文子執戈逐之,曰:“國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為戮[五]。”苗賁皇曰:“善逃難哉[六]!”既退荊師於鄢,將穀[七],范文子立於戎馬之前[八],曰:“君幼弱,諸臣不佞[九],吾何福以及此!吾聞之,天道無親,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晉且以勸楚乎[—〇],君與二三臣其戒之[一一]!夫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隆,猶無基而厚墉也,其壞也無日矣[一二]。


[—]《韋注》:壓,謂掩其不備。《傅》曰:“甲午晦,楚[晨]壓晉軍而陣。”①案:壓,逼近、迫近。

[二]《韋注》:謀所以拒扞。案:患,擔心、擔憂。

[三]《韋注》:匄,范文子之子。自公族,爲公族大夫。案:宣,為其諡號。公族大夫,指掌管公族及卿大夫子弟的官职。趨過之,快步越出班次上前,表示尊敬。

[四]《韋注》:夷,平也。堙,塞也。使晉軍塞井夷竈,示必死,不復飲食。非退而何,言楚必退也。《傳》曰“塞井夷竈,陳於軍中,而疏行首”是也。案:竈,爲灶古字。

[五]《韋注》:言議不及匄,而匄言之,是爲有奸,故必為戮。案:奸,干擾、擾亂。必爲戮,即必被戮。

[六]《韋注》:文子欲興讓大臣。不掩蓋人,是爲避難。案:讓,意為把說話的機會讓給别人。

[七]《韋注》:榖,處其館、食其榖也。《傳》曰:“晉師三日館榖。”案:楚軍敗退,晉軍佔領了楚軍的陣地,故連續三天吃的都是繳獲的軍糧。

[八]《韋注》:公戎車馬前。

[九]《韋注》:佞,才也。

[—〇]《韋注》:庸,用也。用知天②先授晉以福使勝楚,而勸楚修德以報晉乎。案:唯德是授,為賓語前置句,授予有德之人。庸,因此。

[——]《韋注》:戒,備也。

[一二]《韋注》:隆,盛也。墉,牆也。案:厚墉,使墉厚。


①“晨”,原脫,今據公序本補。

②“天”下,公序本有“不”字。


范文子謂其宗祝

【解題】本篇記敘鄢陵戰後,范文子見晉厲公驕奢多寵,國內政局混亂,其內心焦慮,最終至死。


反自鄢,范文子謂其宗、祝[—]曰:“君驕泰而有烈[二],夫以德勝者猶懼失之,而況驕泰乎?君多私,今以勝歸,私必昭[三]。昭私,難必作[四],吾恐及焉。凡吾宗、祝,爲我祈死[五],先難為免[六]。”七年夏,范文子卒[七]。冬,難作,始於三郤,卒於公[八]。


[一]《韋注》:宗,宗人。祝,家祝。案:宗人,王朝有宗人之官,諸侯、卿、大夫、士設有宗人,掌管祭祀之禮樂,一般由家臣擔任。家祝,又稱祝人,宗祠中主持祭祀祈禱的人,即男巫。反,返回。

[二]《韋注》:烈,功也。案:驕泰,傲慢奢侈。

[三]《韋注》:私,嬖臣妾也。昭,顯也。

[四]《韋注》:寵私必去舊,去舊必作難。案:昭私,使私寵昭顯。

[五]《韋注》:祈,求也。案:及,涉及、牽累。

[六]《韋注》:免,免於亂。案:先於禍亂發生而死去,即可避免范氏宗族之禍。

[七]《韋注》:晉厲公七年,魯成十七年。案:為公元前574年。

[八]《韋注》:公殺三郤,欒、中行畏誅,乃弑公。案:卒於公,最終難及於公。卒,最終。



董立章编著《国语译注辨析》



鄢陵之战


厉公将伐郑,范文子不欲①,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得郑忧滋长,焉用郑!”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②,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子见无土而欲富者,乐乎哉?”

【注释】

①厉公:晋景公之子州蒲,公元前580年至前573年在位。伐郑:前575年春,楚共王遣公子成赠郑汝阴之田,争取郑叛晋从楚。郑成公遣大夫子驷与楚共王订武城之盟,故晋兴师伐郑。②成:通“盛”。方:方国,地方。贿:资财。归:通“馈”,进献。

【译文】

晋厉公决心兴师伐郑,二卿范文子反对。文子说道:“若根据我的判断,诸侯都叛晋从楚,晋国方可治理。就因称霸诸侯,所以国内才扰攘不已。大凡得到诸侯,就是国难之本。得到郑国,我国内忧患越发严重,那么得到郑国归服又有何用?”郤至说道:“如果这样,那么天子就多忧多患吗?”文子说道:“我们是天子之国吗?天子极力推行德政,从而使远疆方国奉献他们的地方物产,归顺天子,因此天子无忧。今我晋国德政尚未修治,却求取天子的功业,因此国内多忧。您看到那些没有土地而谋求富足的人了吗?他们有快乐可言吗?”


鄢之役,晋人欲争郑,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考讯其阜以出,则怨靖①。”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於外,是以内和而外威②。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③。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④,刑之过也。过由大而怨由细⑤,故以惠诛怨,以忍去过。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於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⑥,必偏而后可。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注释】

①考:考察,讯问。阜:众。②民:据俞樾考证,“民”为“内”字之误。威:通“畏。”③刀锯、斧钺:指两种刑罚。《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刀锯之刑用于平民;斧钺即斩杀之刑,用于卿大夫。④“夫战,刑也”句:“战”即注③所引《鲁语上》句。西周时征讨属五刑之一,用于惩处反上之君。⑤大:指君卿大夫等贵族。细:平民。⑥讵:如果。

【译文】

鄢陵之役,晋国君臣决心与楚争夺郑国,范文子反对。他说道:“据我所知,作为国君的臣子首先能够使得国内君臣和睦,然后再考虑对外。如国内不睦,却谋划如何迫使外国归服,那就必然会发生内争!如果我们讯问考察民众的意愿,以此作为国家决策的基础,那么国内庶民的怨恨就会平息。”

鄢陵之役,晋讨伐郑国。楚兴师救郑。晋诸大夫要战,范文子反对,说道:“作为统治者的君臣以刑罚治理国内,实现大治,取得成功,然后方兴师征讨,扬威国外,因此能够做到内部和睦,诸侯畏惧。今国内秩序不稳,罪犯日多,致使执法施刑的司寇所用以刑治小民的刀锯日见损毁,但违法乱纪的卿大夫逍遥法外,斧钺之刑不行。国内尚且存在有罪不诛的臣僚,又何况国外呢?征伐属于刑罚,是五刑中的最重之刑。施此重刑,责在犯罪君臣,而怨恨产生于小民。因此以施恩惠于民的方法消除庶民的怨愤,而要以残忍的手段去掉重刑。小民无怨愤之心,君臣守矩遵礼、奉公循法,不违重典,国内君臣庶民安睦,方可兴师征讨,扬威天下,惩治不服之国。今我们刑不上有罪大夫,却残忍地刑处小民,将依靠谁人威慑列国?师出征讨,但列国不惧,如果克敌致胜,也属侥幸。国家决策建立在侥幸之上,定会出现内忧。而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二者不可兼得,必偏居其一。如偏失于外,出战败归,国家尚可挽救;如祸端启自内部,这是国家的真正灾难。我们何不姑且释免楚、郑之罪,使它们作为我们引为自警的外患呢?”


鄢之役,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范匄自公族趋过之①,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②?”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③。”苗贲皇曰④:“善逃难哉!”既退荆师於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⑤?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注释】

①范匄:范文子(士燮)之子范宣子,初任公族大夫,后袭父职而任中军之佐,晋平公时执掌晋政,攻灭栾盈(栾黡之子)之族,将前621年“夷之蒐”所宣布的法令制订为刑书,死后,晋将他所订的刑书铸于鼎上。②非退而何: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83年6月北京第4次印刷。第35页)按:“楚压晋而阵,晋无以为战也。军吏将谋者,盖谋退也。非畏楚而退,乃欲少退使有战地耳。然军势一动,不可复止,必有溃败之忧。范白为夷灶湮井之计,则不必退而自有战地,乃不退之退也。故曰:“非退而何?'”③而:你。奸:据《淮南子·主术训》:“各守其职,不得相奸。”高诱注:“奸,乱也。”④苗贲皇:公元前605年楚令尹斗椒作乱,楚庄王“遂灭若敖氏”,其子贲皇亡晋,被封于苗,遂以苗为氏。⑤庸:因此。

【译文】

鄢陵之役,楚师逼压晋营列阵。晋各军将佐深以为患。正当研磋应敌之策,范匄以公族大夫的身份快步来见,说道:“我军填井平灶,在营垒内布列战阵迎敌,这不等于后退一段距离用以布阵厮杀吗?”范文子闻言,操戈追逐儿子范匄,说道:“国家存亡决定于天命,小孩子知道什么呢?再且你没有资格就此发论,越职出言是乱军行为,必加惩处。”苗贲皇说道:“范燮很善于拘谨自戒,以避免忤人之灾啊!”在鄢陵击败楚师之后,晋师正准备进驻楚军旧垒、吃用楚军弃粮之际,范文子立在厉公戎车的战马之前,说道:“国君年纪还小,众臣不才,我们得到什么样的福运而获此大胜!据我所知:‘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天命所赐,对人从不亲疏偏袒,只赐授有德之国。因此我确信上天并不是以鄢陵胜败垂佑晋国,而是以此警勉楚国励精图治。国君和在朝诸臣请引以为戒!德政是获取上天赐福的基础,没有德政如获福甚隆,那就如同没有坚实的基础而建有宽厚高大的墙垣一样,倒塌指日可待!”


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①:“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②。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七年夏,范文子卒③。冬,难作,始於三郤,卒於公。

【注释】

①宗:宗人。据《周礼·春官》,“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礼”,“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礼。”诸侯、大夫、士所设宗人,主持礼事。祝:家祝,祝史。据《周礼·春官》,朝中太祝掌祝辞祈祷之事,家祝概也如此。②昭:显扬。③七年:公元前574年。

【译文】

自鄢陵返师,范文子对宗人、家祝说道:“国君傲慢奢侈,却很有功业。凭借以德治国尚且唯恐跌失,又何况为君骄奢呢?国君有很多私宠之臣,今凯旋而归,必提拔重用私臣。将私臣升官晋爵,必在朝内发难,我非常担心自身及祸。凡属我家宗人、祝史,要在鬼神之前为我祈求死亡,在朝廷祸发之前死去,为的是使家室免遭灾难。”厉公在位第七年夏,范文子病逝。冬季,晋祸难发生,从三郤剿灭开始,至厉公被弑结束。


来可泓撰《国语直解》



范文子不欲伐郑

【解题】本篇记叙公元前575年,晋厉公将出兵讨伐郑国。范文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伐郑,与主战派郤克展开争论的史实。


厉公将伐郑①,范文子不欲②,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③。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④。得郑忧滋长,焉用郑!”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⑤?”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⑥,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子见无土而欲富者,乐乎哉?”


【今译】晋厉公将要讨伐郑国,范文子不想用兵,说:“如果按照我的意愿,诸侯都背叛晋国,那么,晋国倒反而可以太平无事了。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纷纷扰扰不得安宁。这些诸侯,才是祸乱的根源。我们得到了郑国,更加增添了忧患,要郑国干什么呢?”郤至说:“那么,天子的忧患岂不是更多了吗?”文子说:“我们难道是天子吗?天子勤修德政,教化远方的诸侯带着地方的贡品前来献纳、归附。所以没有忧患。现在我们晋国少恩寡德,却要去追求天子的功业,所以会产生很多的忧患。你看见过没有土地而想获得财富的人,他能有快乐吗?”

【注释】①厉公:景厉公,晋国国君,名州蒲,景公之子,公元前580年至573年在位。伐郑:公元前575年郑叛晋,归附楚国,故厉公力主伐郑。②范文子:士爕、范爕。当时任亚卿。③为:治理。引申为天下太平。④本:根源。⑤王者:指天子。⑥方:方物。贿:指财货贡物。归:归附。


【评析】公元前575年,郑国背叛晋国,派大夫子驷与楚共王在武城会盟,归附楚国。所以晋厉公与正卿栾书力主伐郑。范文子是亚卿,反对伐郑。他以晋国因为有一些诸侯时归时叛,所以弄得纷纷扰扰,不得安宁立论,认为没有诸侯归附,晋国反倒可以太平一些。这些,都是表面之辞。其实范文子是智谋之士,他不欲伐郑的真正目的不能说,也不敢说。有更深层次的思虑。在于不愿与强大的楚军正面冲突。郑国与楚国已结成盟友,晋伐郑,楚必来救。与强大的楚军作战,耗费兵力、财力、物力自不待言,是否能战胜尚无把握,万一失败了,晋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就会一落千丈,霸主地位将不复存在。侥幸战胜了,更会助长厉公的骄奢暴虐,激化国内矛盾。所以伐郑、与楚接战,不论胜败,对晋国都没有好处。范文子对晋国的形势洞若观火,知之甚深,足见其才智的卓越。历史的发展,果如范文子所料,在鄢陵之战中打败楚军,厉公骄奢,国内矛盾激化,公元前573年正月,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了厉公。


范文子论内睦而后图外

【解题】本篇记叙鄢陵之战前,范文子提出“内睦而后图外”的主张。认为只有内部安定团结,才能一致对外。这是有道理的。

鄢之役,晋人欲争郑①,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②,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③,盍姑谋睦乎!考讯其阜以出④,则怨靖⑤。”


【今译】鄢陵之战前,晋国想争取郑国归附自己,范文子不同意这样做,说:“我听说,做臣子的,能够使内部团结然后才图谋向外发展,内部不和睦团结而图谋向外发展,必定会出现内部矛盾斗争,我们何不姑且先谋求内部团结呢!事先考察讯问民众的意愿然后出兵,那末国内的怨声就会平息了。”

【注释】①争郑:指与楚国争夺郑国,使之归附自己。②图外:图谋向外发展。③内争:内部的矛盾斗争。④考讯:考察讯问。阜:众、众多,指民众。以出:出兵作战。⑤靖:平靖、平息。

【评析】鄢陵之战前,范文子反对讨伐郑国,以免与楚军正面冲突。他在本文中提出了“内睦而后图外”的政治主张,他建议晋厉公先谋求内部将帅之间的团结,再考察征询民众的意见,然后用兵。把图谋向外发展建立在巩固的内部团结的基础上;把军事行动纳入政治原则的指导下,无疑是正确的。


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

【解题】本篇记叙鄢陵之战前,范文子反对与郑、楚作战,提出“内和而外威”和“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两个观点。强调在内部正确使用刑法,促使上下团结,国内安定;在外部利用外患,迫使内修政治,促进团结。这些见解含义是十分深刻的。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①。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②,成③,而后振武于外④,是以内和而外威。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⑤,而斧钺不行⑥。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⑦。过由大⑧,而怨由细⑨,故以惠诛怨⑩,以忍去过⑪。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今吾刑外乎大人⑫,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⑬。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⑭,必偏而后可⑮。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⑯,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⑰?”


【今译】鄢陵之战,晋国讨伐郑国,楚国救援郑国。晋国大夫们都主张作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过,国君要运用刑法来整饬民众,这件事做成了,然后才能对外宣扬武力,所以内部和睦团结而外国畏服。现在我国的司法机关对小民用刑过多过滥,刀锯等刑具都用坏了,而对大臣却不施用刑罚,斧钺等刑具放着不用。对内尚且还有该用刑而不用刑的,何况对外用刑呢?战争,实质是一种刑罚,是刑杀有过错的。过错是由大臣铸成的,而怨恨是由小民发出的,所以应该用恩惠去消除小民的怨恨,下狠心去纠正大臣的过错。这样小民没有怨恨而大臣不犯错误,然后可以对外使用武力,刑杀国外不服从的人。现在我国的刑罚不能施行在犯错误的大臣身上,却狠心地施行在小民头上,将依靠谁来行施武力呢?小民不愿参战行施武力,即使取得胜利,也是侥幸的。依靠侥幸来治理政事,一定会有内部的忧患。而且只有圣人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能偏顾一头才行,这偏顾的一面如果是外患,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从内部发生,那就难以挽救了。何不姑且置楚国和郑国暂时不管,把他们作为外患呢?”

【注释】①荆:即楚国。②君人者:即君王。指君临众人之上的人。刑:刑法。③成:指用刑正其民取得成功。④振武:宣扬武力。⑤司寇:官名,掌刑狱。这里指司法机关。刀锯:小刑具。用之于小民。弊:败坏。因对小民施刑过多过滥而刑具损坏。⑥斧钺:大刑具。用之于贵族大臣。不行:不用于大臣。⑦过:错误、过失。⑧大:指大臣。⑨细:指小民。⑩惠:恩惠。诛:除、除去。⑪忍:狠、狠心。⑫刑外乎大人:即刑不上大夫。外:不及、不涉及。⑬幸:侥幸。⑭讵(jù 巨):如果。⑮偏:片面。⑯中:内部。⑰释:置。

【评析】晋、楚鄢陵之战前,范文子意识到国内潜伏着深重的危机,晋厉公骄纵侈汰,六卿不和,公卿贵族大臣与民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有风吹草动,矛盾就会激化。所以他大声疾呼,反对伐郑用兵。但卿大夫们大都主张伐郑,只有范文子始终反对。反复阐明“内睦而后图外”观点,主张国内修明政治,团结一致,才能谋求向外发展。在本文中他又提出了两个值得重视的观点。

第一,他在继续申述“内和而外威”观点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如何修明内部政治的问题。提出“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的观点。主张必须运用刑法,整顿好国内,然后才能对外用兵。这是根据国内现状提出来的,因为当时的晋国“刑不上大夫”,存在着“忍于小民”,对平民百姓用刑过多过滥,民怨沸腾。而“外乎大人”,对公卿不敢施用刑罚,刑不上大夫而他们为所欲为,无所戒惧。因而造成过失的大臣逍遥法外,而小民动辄得罪的混乱局面。他认为这种局面必须纠正,才能使政治清明,上下

团结。那么怎样解决呢?他主张“以惠诛怨,以忍去过。”施恩惠给小民,废除对他们的严刑峻法;下狠心整饬、加刑于犯过错的大臣,不姑息弄奸。这样才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而依靠他们去战胜强敌。范文子主张运用刑法武器整饬吏治,这是对“刑不上大夫”的叛逆,是有深刻意义的。

第二,他在“外宁必有内忧”观点基础上,提出“释荆与郑以为外患”的观点。主张保留外患,化压力为动力,迫使晋国君臣在强敌的威胁下,兢兢业业,修明内政,缓和矛盾,以御外患。这个见解包含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多难兴邦”、“险峻多安,坦途覆之”的辩证法思想。后唐庄宗推翻后梁之后,即位称帝,有一年夏天苦热,他想起造高楼避暑,怕宰相郭崇韬不同意,便对郭崇韬说:“今岁盛暑异常,朕昔在河上,与梁人相拒,行营卑湿,被甲乘马,亲当矢石,犹无此暑。今居深宫之中而暑不可度,奈何?”郭崇韬回答说:“陛下昔在河上,劲敌未灭,深念仇耻,虽有盛暑,不介圣怀。今外患已除,海内宾服,故虽珍台闲馆犹觉郁蒸也。陛下倘不忘艰难之时,则暑气自消矣。”(《新五代史·郭崇韬传》)郭崇韬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

【解题】本篇记叙范文子在鄢陵之战前后的两件事。战前,他阵前训子,教育他要谦虚谨慎,不得越职发言;战后,他告诫国君与卿大夫,要勤修德政,避免骄傲,增厚福泽的基础。

鄢之役,荆压晋军①,军吏患之②,将谋。范匄自公族趋过之③,曰:“夷灶堙井④,非退而何?”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⑤,奸也⑥,必为戮。”苗贲皇曰⑦:“善逃难哉!”

既退晋师于鄢,将谷⑧,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⑨,曰:“君幼弱,诸臣不佞⑩,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⑪,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⑫,其坏也无日矣。”

【今译】鄢陵之战时,楚国军队逼近晋国军队营垒布阵,晋军将士都很担心,正在商量对策。范匄从公族大夫的班次中快步向前,进言说:“我们何不铲平炉灶、填平水井、扩大营地,列阵决战,楚军不败退还等什么呢?”范文子顺手操起戈来就追打他,口里骂道:“国家的存亡,完全由上天意志决定的,小孩子懂得什么?况且轮不到你说话抢先发言,干扰军国大事,一定要处以军法。”苗贲皇说:“范文子善于逃避灾祸啊!”

在鄢陵晋军击败楚军以后,将要吃从楚军手里缴获的粮食时,范文子站在国君的兵车前面,大声说:“国君年轻而不成熟,各位大臣又没有才能,我们凭什么福分打败楚国军队呢!我听说过:‘天并不特别亲近谁,只选择有德的人才会赐福给他。’我们又怎么知道天不是先赐福给晋国使之战胜楚国,而且又劝勉楚国勤修德政来报复晋国呢?国君和诸位大臣都应当时时提高警惕,不要高兴得过早啊!德,是福的根基,没有德行而享受厚福,就好比没有打好结实的基础,而在上面砌造厚厚的墙垣,它的倒塌是要不了几天的。”

【注释】①压:逼近。②患:担心、忧虑。③范匄(gài丐):范爕之子,也即士匄,谥宣,也称范宣子。时尚幼,随军出征。公族:公族大夫。指国君宗族子弟。趋过之:快步越出班次跑上前去。因士燮年轻,职位不高,快步向前一则表示对将帅的恭敬,二则便于进言。

④夷:平。堙(yīn 音):堵塞。⑤不及:轮不到。⑥奸:干扰。⑦苗贲皇:即苗棼皇,晋

国大夫。⑧谷:粮食。指晋军缴获楚军的粮食。⑨戎马:拉兵车的马。指厉公兵车之马。⑩不佞:无才。佞:才。⑪庸:用、安。⑫墉:墙。

【评析】范文子是晋国的元老重臣,在晋、楚鄢陵之战前,他坚持反对与郑国、楚国作战。本文写他在战前、战后两件事。《左传·成公十六年》也有同样记载,可参照阅读。

第一件事是范文子阵前训子。按春秋时期军制规定,列阵而后作战。出征时如有三军,则中军居中,上军居左,下军居右。如国君在军,则居于中军,由中军元帅、中军佐之公族左右护卫。故在鄢陵之战中“栾、范以其族夹公行”(《左传·成公十六年》)。范燮之子范匄,也从公族出征。当时年幼,班位不高。当楚军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军战地狭窄,无法布阵,将帅们正在商量对策之际,范匄年少气盛,快步向前提出“夷灶堙井”拓宽阵地,在营地上列开阵势,与楚军决战的主张。这个意见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但范文子是非常注重礼节的,其子越级进言,突出自己,目无元老大臣,是不谦逊的表现,任其发展下去,将会惹杀身之祸。故操起戈来就打,必欲军法从事。与其说他责范匄干扰军国大事,毋宁说是在教育其子为人处世要懂得谦虚谨慎。

第二件事是范文子军前警告、教育晋厉公和大臣们,切勿持胜而骄,要勤修德政。这是他“内睦而后图外”观点的继续申述。他认为德,福之基也。有德之福,才能持久;无德而有福,不仅福不能久,而且还会有祸。这些见解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只有位高权重而有先见之明的范文子,才能在晋军胜利之后,站在晋厉公的马前,教育国君和大夫们。


范文子论私难必作

【解题】本篇记叙范文子从鄢陵战场回来,见晋厉公骄奢多宠,祸难必作。他回天乏术,祈求早死以免于难,终于为国家忧惧而死。

反自鄢①,范文子谓其宗、祝曰②:“君骄泰而有烈③,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④,今以胜归,私必昭⑤。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⑥。凡吾宗、祝,为我祈死⑦,先难为免⑧。”七年夏⑨,范文子卒。冬,难作,始于三郤⑩,卒于公⑪。

【今译】范文子从鄢陵战场回来,对他的宗人、祝史说:“国君骄傲奢侈而有了战功,那些用德行战胜的人尚且惧怕失去胜利果实,何况骄傲奢侈的人呢?国君多嬖臣、爱妾,现在得胜回来,宠爱嬖臣、爱妾之心必将更加明显。肆无忌惮地宠爱嬖臣、爱妾,祸难一定会发生,我很怕会受到牵累。凡是我的宗人、祝史请你们为我祈祷,让我快点死去,在祸难发生之前死去,我的家族就可免去祸难了。”晋厉公七年夏天,范文子逝世。冬天,祸难发作,从厉公杀三郤开始,最后以厉公被杀告终。

【注释】①反:通“返。”返回。②宗:宗人。古代封建王朝设宗人府。诸侯、卿大夫、士设有宗人,掌家祭之礼,由家臣担任。祝:祝史。祭祀时主持祈祷之事。③烈:功,指武功。④私:指宠幸嬖臣、宠妾。⑤昭:显、显示。⑥及:涉及、牵累。⑦祈死:祈求早死。⑧先难为免:先于祸发之前而死,可以避免范氏宗族之祸。⑨七年:晋厉公七年,即公元前574年。⑩三郤:指郤锜、郤犨、郤至三人。⑪公:指晋厉公。

【评析】范文子从鄢陵战胜楚国回来后,果然不出所料,晋厉公持胜而骄,更加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地骄纵奢侈,厚赐宠臣胥童、夷羊五、长鱼矫等人。郤锜与夷羊五争田,郤犨与长鱼矫争田。六卿不和,正卿栾书怨恨郤至。晋国政局每况愈下,动荡不宁,一场深重的灾难正在醖酿之中。作为亚卿的范文子,既无力预防、遏止祸乱发生,又恐卷进祸乱的旋涡之中,危及宗族。没奈何,只好消极地祈求早死。“为我祈死,先难为免。”无奈而悲苦之情溢于言表。


中华书局版陈桐生译注《国语》



范文子不欲伐郑

厉公将伐郑①,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②。唯有诸侯,故扰扰焉③。凡诸侯,难之本也④。得郑忧滋长⑤,焉用郑!”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⑥,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⑦,故多忧。子见无土而欲富者,乐乎哉?”

【注释】

①厉公将伐郑:当时郑国偏向楚国。《左传·成公十六年》载:“十六年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郑叛晋,子驷从楚子盟于武城。”由于郑国叛晋,因此引起晋厉公伐郑。厉公,晋景公之子,名州蒲。

②为:治。

③扰扰:纷扰混乱的样子。

④难之本:祸根。

⑤忧滋长:忧患更多。

⑥方:所在之方。贿:财物。

⑦我:指晋国。 

【译文】

晋厉公打算讨伐郑国,范文子不想出兵,说:“如果按照我的想法,诸侯都叛变晋国,那么晋国就可以治理了。只是因为现在还有诸侯服从晋国,所以晋国才乱象纷扰。凡诸侯不从者都要讨伐,那么这就是祸根了。得到郑国,却招来更多忧患,为什么要这个郑国?”郤至问:“那么王者有很多忧患吗?”范文子说:“我们晋国是王者吗?王者成就德行,远方之人携带当地财物归附王者,所以王者无忧。如今我们晋国缺少德行,却追求王者功业,所以才有很多忧患。您看那些没有土地却追求富有的人,他们快乐吗?”


范文子论内睦而后图外

鄢之役,晋人欲争郑①,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②,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③!考讯其阜以出④,则怨靖⑤。”

【注释】

①争郑:争取郑国做附属国。当时晋楚争霸,郑国成为两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对象。

②睦:亲睦。 

③姑:姑且。

④考讯:考问。阜:民众。出:出兵。⑤靖:安。

【译文】

晋楚鄢陵之战,晋人想与楚国争夺郑国作为附属国,范文子不同意,他说:“我听说,做人臣的人,能够对内亲睦而后才能图谋向外发展,不能对内亲睦而图谋对外发展,必定会有内部争斗,何不姑且谋划内部亲睦呢!考问民意而后外出争锋,那么民怨也就安定了。”



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①。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②,成③,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④,而斧钺不行⑤。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⑥,刑之过也⑦。过由大⑧,而怨由细⑨,故以惠诛怨⑩,以忍去过⑪。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今吾刑外乎大人⑫,而忍于小民⑬,将谁行武⑭?武不行而胜,幸也⑮。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⑯,必偏而后可⑰。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⑱。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⑲?”

【注释】

①荆:楚国。

②君人者:君主。刑其民:俞樾说,应为“刑其内”,即用刑罚肃正国内。

③成:成功。

④司寇:掌管狱讼的官员。刀锯:用于平民的刑具。日弊:由于对平民用刑过多,所以刀锯日见其坏。弊,坏。

⑤斧钺:指大刑。钺,大斧。不行:不行于大臣。

⑥夫战,刑也:战争用兵如同用刑。

⑦刑之过也:俞樾说,“之”犹“其”。刑其过,刑杀有过错的人。

⑧过由大:过错来自于大臣。

⑨怨由细:怨望来自于小民。细,小。

⑩诛:除。

⑪忍:狠心。

⑫刑外乎大人:俞樾说,“外”当为“惠”。刑惠乎大人,施惠于大臣。

⑬忍于小民:狠心对待小民。

⑭行武:施行威武。

⑮幸:侥幸。

⑯讵(jù):如果。

⑰偏:偏向用刑,或偏向施惠。

⑱是难:实难。

⑲释:置,放下。


【译文】

晋楚鄢陵战役之前,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前来救郑。晋国大夫们想与楚国开战,范文子不同意,他说:“我听说,君主用刑罚肃正国内,成功以后,才对外用武,因此国内和谐而国外畏惧。如今晋国司寇刑杀小民的刀锯一天天用坏了,而斧钺大刑却不行于大臣。对国内尚且不能正确地运用刑杀,何况是对国外呢?用兵如同用刑,旨在刑杀有过错的人。过错来自于大臣,怨望来自于小民,用恩惠除去小民怨望,以狠心除去大臣过错。小民没有怨望,大臣没有过错,而后可以用兵动武,刑杀国外不服从的人。如今我们施惠于大臣,却狠心对待小民,这样谁能施行威武呢?威武不能施行而能获胜,这是出于侥幸。抱着侥幸的心理施政,一定会有内忧。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一定要偏于刑或偏于惠才可以。用偏的方法对外,尚有可救,国内出了毛病,那就实在太难办了。何不放过楚国和郑国,让他们作为晋国的外患呢?”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

鄢之役,荆压晋军①,军吏患之,将谋。范匄自公族趋过之②,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③?”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④,奸也⑤,必为戮⑥。”苗贲皇曰⑦:“善逃难哉⑧!”既退荆师于鄢,将谷⑨,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⑩,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⑪。’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⑫,君与二三臣其戒之⑬!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⑭,犹无基而厚墉也⑮,其坏也无日矣。”

【注释】 

①压:逼近。

②范匄(gài):范文子之子,又称范宣子。自公族:以公族大夫的身份。

③夷灶堙井,非退而何:《左传》作:“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夷,平。堙,填塞。楚军逼近,晋军平灶塞井,本为腾出作战空地,但此举会使晋军误以为退兵。

④不及而言:轮不到你说话。

⑤奸:乱。 

⑥戮:杀。

⑦苗贲皇:楚国令尹斗椒之子,因楚庄王灭若敖氏而由楚奔晋,为晋国谋臣。

⑧善逃难:范文子训子,不掩盖大臣的风头,故苗贲皇称赞范文子善于逃难。

⑨谷:吃饭。

⑩佞:才。

⑪唯德是授:上天只把天命赐给有德之人。

⑫庸:怎么。劝:鼓励。

⑬戒:戒备。 

⑭隆:盛。 

⑮墉:墙。 

【译文】

在鄢陵战役中,楚军逼近晋军,晋军将士很担忧,准备商讨应对之策。范匄以公族大夫身份快步走过来,说:“平灶塞井,这不是要退兵吗?”范文子手持长戈追赶儿子,说:“国家的存亡,这是出于天命,你小孩子知道什么?况且这里轮不到你说话,否则就把秩序搞乱了,你要被人杀死的。”苗贲皇说:“这是善于逃避灾难啊!”不久晋军在鄢陵击退楚军,将要吃饭的时候,范文子站在晋君车马之前,说:“君主年轻弱小,诸位大臣不才,我们有什么福分取得如此胜利!我听说:‘上天之道不会亲近任何人,它只把天命赐给有德之人。’我怎么知道上天不是先授晋以福、以此鼓励楚国呢?君主与诸位大臣要保持戒备啊!德,是福的基础,无德而福大,就如同没有基础而筑厚墙一样,崩坏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范文子论私难必作

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①:“君骄泰而有烈②,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③,今以胜归,私必昭④。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⑤,先难为免⑥。”七年夏⑦,范文子卒。冬,难作,始于三郤,卒于公。


【注释】

①宗:宗人。祝:祝史。

②泰:放纵傲慢。烈:功业。

③私:指宠爱臣妾。 

④昭:彰显。 

⑤祈:求。

⑥为:以。免:免于祸乱。

⑦七年:晋厉公七年为公元前574年。


【译文】

从鄢陵返回以后,范文子对家族宗人、祝史说:“君主骄傲放纵而有功业,以德行获胜的人尚且害怕有失误,何况是骄傲放纵的人呢?君主多有私宠,如今获胜而归,私心必然彰显出来。彰显私心,祸难必然发作,我怕赶上灾难。凡属我的宗人、祝史,都要为我向神求死,死在灾难之先,以免于祸乱。”晋厉公七年夏季,范文子去世。这年冬季,祸难就发作了,先从厉公杀三郤开始,最后以厉公被杀作结。



上海古籍版邬国义、胡果文、李晓路撰《国语译注》



范文子不欲伐郑

厉公将伐郑①,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得郑忧滋长,焉用郑!”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子见无土而欲富者,乐乎哉?”

【注释】

①厉公:晋厉公,名州蒲,公元前580至前573年在位。

【译文】

晋厉公准备讨伐郑国,范文子不想动用武力,说:“假如按照我的想法,诸侯都背叛,那么我国就可以有所作为了。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得到了郑国,忧患会更加增多,何必要对郑国用兵呢?”郤至说:“那么,称王天下的君王忧患就多吗?”文子回答说:“我们晋国是称王天下的君主吗?称王天下的君主建立功德,远方的诸侯自会把本地的财货进贡给他,因此没有忧患。如今我们晋国少德,而要求得称王天下的功业,所以有很多的忧患。你看那些没有土地而想求得富有的国家,会安乐吗?”



范文子论内睦而后图外

鄢之役,晋人欲争郑,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考讯其阜以出,则怨靖。”

【译文】

在鄢陵之战中,晋国想争取郑国的归附。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做人臣的,能够内部团结然后才能图谋国外,内部不团结而去图谋国外,必然会出现内部纷争,何不姑且想办法争取国内的团结呢!事先考查询问一下民情,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兵,那国内的怨声就会平息了。”



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①。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②,而斧钺不行③。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过由大,而怨由细,故以惠诛怨,以忍去过。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注释】 

①荆:楚国。

②司寇:官名,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③斧钺:古代杀人的刑具。钺是大斧。

【译文】

在鄢陵之战时,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大夫们都想作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统治人民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国外畏惧。现在我国司法官用来惩罚小民的刀锯,天天使用得快要坏了,而用来惩罚大臣的斧钺却并不使用。在国内尚且有不能施以刑典的,又何况对外呢?战争,就是一种刑罚,是用来惩罚过错的。过错是由大臣造成的,而怨恨来自一般小民,因此要用恩惠来消除小民的怨恨,下狠心禁止大臣的过错。小民没有怨恨,大臣不犯过失,然后可以用兵,去惩罚国外那些不顺服的人。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大臣,却下狠心来对付小民,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军威不振而打胜仗,只是一种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忧。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头才行。如果偏失的一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在国内发生,那就难于应付了。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

鄢之役,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范匄自公族趋过之①,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苗贲皇曰②:“善逃难哉!”既退荆师于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注释】

①范匄:范文子的儿子,也称范宣子。公族:指公族大夫。

②苗贲皇:即苗棼皇,晋国大夫。


【译文】

鄢陵之战时,楚军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军将士都很担忧,打算谋划如何应战。范匄以公族大夫的身份赶紧走上前说:“楚军现在把营地上的炉灶摧毁,把水井填平,不撤退又能怎样呢?”范文子拿起戈来就追打范匄,说:“国家的存亡是出于天意,你小孩子懂得什么?而且并未征求你的意见,你就胡乱发言,这是奸行,一定要执行刑戮。”苗贲皇称道:“范文子善于逃避灾难啊!”在鄢陵打败楚军之后,晋军将要吃楚军囤积的军粮,这时范文子站在大队兵马前面说:“我们的国君年幼,各位大臣又都没才干,我们凭什么福分能得到这一战果呢?我听说《周书》上有句话说:‘天意并不特别亲近哪一个人,只授福给有德的人。’我怎么知道这是上天授福给晋国并且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将士应当警惕啊!德是福的基础,没有德业而享的福太多,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却在上面筑起了高墙,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倒塌了。”


范文子论私难必作

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①:“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七年夏②,范文子卒。冬,难作,始于三郤,卒于公③。

【注释】

①宗:宗人,掌家祭之礼。祝:家祝,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②七年:指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

③公:晋厉公。 

【译文】

从鄢陵回国以后,范文子对自己族里主持祭祀的宗人、祝史说:“我们国君傲慢奢侈却战胜立功,那些以德行获取胜利的人尚且害怕失掉它,更何况傲慢奢侈的人呢?国君宠幸的人太多,现在获胜归来,这种情况肯定会显得更严重。这样的话,祸难必然要发生,我恐怕要轮到我头上。凡是我的宗人、祝史,请你们为我祈祷,赶快让我死,以免遭到祸难。”晋厉公七年的夏天,范文子死。冬天,晋国发生了祸难,起先是厉公杀三郤,最后厉公也被杀害。

   



强作解人
解人纷,解人惑,解人颐,解人难得; 强己知,强己能,强己辩,强己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