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强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
诗歌阅读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鴳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答案】C
A项有误。首联写春水,状草色,其与情之愉悦何干?后主之“一江春水”,易安之“双溪春好”,乃专在言愁,奚及欣怿耶!少陵之“映阶碧草”,白石之“荠麦青青”,乃深寄忧怀,宁添喜气耶!此皆课内之明白可知者,何待乎深论!或曰:“此言愉悦,非但据首联,当通观全篇,乃能得之。”然则取象于“蜉蝣”、“柳线”、“夕照”,率多寄寓愁思;馀如“斥鴳”、“野桥”、“斜风”、“曲槛”、“画舫”,皆无关乎哀乐;惟“花光”、“清樽”,或可寄欢情,然亦能寓忧怀,故实两可,视情而定。由是言之,“通观全篇”之说亦非。或曰:“尾联之‘分题’,其注有言‘诗人聚会’,故可知乃诗人雅集。此句又有‘清樽’,故可推知必有宴乐也。”然则古人宴聚分题,率多饯客送友。如今人注释“分题”,盖本严沧浪之自注,其曰:“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即以“送某人”为例。而考诸古人诗作,可知宋人时有以送别为宴聚分题之事由者。降及元明,则分题之作,几无免于送别矣。今以宋人晁补之《满江红》为例,以明吾言之不虚。(另附宋元明人诗各一首,以为补例。)
(清人吴穀祥《南游话别图》)
满江红·赴玉山之谪,与诸父泛舟大泽,分题为别
北宋·晁补之
莫话南征,船头转、三千馀里。
未叹此、浮生飘荡,但伤佳会。
满眼青山芳草外,半篙碧水斜阳里。
问此中、何处芰荷深,渔人指。
清时事,羁游意。
尽付与,狂歌醉。
有多才南阮,自为知己。
不似朱公江海去,未成陶令田园计。
便楚乡、风景胜吾乡,何人对。
(景德寺河沙院饯苏安上知泰州刘元忠河北都运分题得无字
宋·刘攽
今朝一樽酒,聊与故人俱。
非复少年日,深惊别意殊。
燕云低朔漠,楚水向江湖。
报国不一事,出门成异涂。
腾鳞安浩荡,隽翼就虚无。
应笑白头老,闭关方据梧。
送冯公厉江浙参政分题得扬子江
元·宋褧
万里岷峨水,维扬会众流。
云涛倾楚尾,天堑壮吴头。
北固山光近,南泠水品优。
离亭风笛晚,古寺月钟秋。
衮舄承新渥,旌麾镇上游。
疮痍烦抚定,景物肯淹留。
瓜步堪凝眺,芜城动别愁。
江波深更阔,应似庙堂忧。
分题得南武城送顾仲瑛之濠梁
明·袁华
南武城,在娄水,阖闾昔筑候越兵,槜李兵交竟伤指。
夫差一战虽复雠,尝胆毋忘会稽耻。
大夫种至请行成,属镂卒赐忠臣死。
争长黄池盟,宁知甬东徙。
南武城,城己堕,我来览古仍赋诗,棠梨花落雨丝丝。
游子西行何日归,怅望不见令人悲。)
由此可见,宴聚分题,未必纵酒极乐,每多临歧伤情,故诚不可遽断为愉悦也。综上种种,可知A项实非。
(宋人馬麟《芳春雨霁图》)
B项有误。据首联之“春涨”可知,“春水”诚“新涨”也。然据“半篙”可知,其涨不过至篙之半。又据“绿平溪”可知,春溪之水面,适与草岸平齐,实未逾限而漫溢也。(“绿平溪”,实即“溪平绿”,拘于声律,故倒置。前之“半篙春涨”,实即“春涨半篙”,亦类此。又“绿”代指草岸也。)故断不至“水面辽阔宽广”也。然则颔联之“千顷”奚谓也?盖春溪泛绿,岸草凝碧,而溪与岸齐,则溪岸通为一体,浑然无间矣。又据首联之“草色齐”可知,草无间色,则草岸与平芜无分,亦即溪岸与平芜无分矣。故可言
(宋人刘松年《春溪独坐图》)
“千顷”。然则此“千顷”者,乃言“一碧千顷”,非谓“一川千顷”也。由是言之,虚纳平芜,以为水面,固可,此即颔联出句之所谓也。而虚纳溪水,以为碧原,亦可,此即颔联对句之所谓也。不然,焉得以身之所处比树之一枝邪!又“舟比蜉蝣”,非徒言其“细小”也。不然,若蚍蜉,若蚁子,若蠛蠓,若醯鸡,皆细虫也,何独取“蜉蝣”邪?盖蜉蝣多近水而飞,以之喻舟行水上方切。又《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冠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据此可知,古人以蜉蝣为华美之物,而诗中所泛之舟,实乃画舫,亦为华美之物,故可以彼喻此也。综上可知,但以细小为说,徒见浅陋也。
(明人程嘉燧《西湖画舫图》)
D项有误。详见拙文《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诗歌之注释指摘》之“ 注释④与选项D矛盾”。又宋人分题,多兼分韵,而所谓分韵,即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如吕本中《与李夫言诸人分题得“之”字》、杨亿《上元夜会慎大詹西斋分题得歌字》、程俱《再分题得〈易〉分韵得“醉”字一首》即是。题中得某字云云者,即为分拈之韵字也。由此可知,分题若兼及用韵,亦但用分韵,不用次韵也。故愈可见此诗非诗中所谓分题之诗也,而照应诗题之“次韵”,诚不知从何谈起。又据前引严沧浪自注可知,宋人分题之诗题,其有定式。又据前引宋人诗题可推知,其式大略有三,一为某事分题得某字,一为分题得某物得某字,一为分题得某字。然此皆兼分韵为题。若无分韵,其式有二,一为某事分题得某物,一为分题得某物。如李处权《翁士特李似表相过小酌,分题得“踯躅”》、李廌《分题得“古香炉”》即是。以此论之,则诗题“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又岂是即席分题之诗题耶!故可确知此诗必非诗中所谓分题之诗也。而照应诗题之“次韵”,自是妄说也。
(宋人李嵩《春江泛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