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文勇「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3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今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方向和原则。服务实体经济、服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金融的使命和目的,也是金融的立业之本,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金融“特种部队”,金融租赁具有融物、融资、融智三重功能,深度连接产业与金融,能够在促进设备更新换代、助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租赁是古老租赁活动专业化、产业化、金融化和现代化的结果。1952年,美国设立全球首家融资租赁公司,现代融资租赁由此发轫并向全球扩散。1981年,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成立,同年设立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制定《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国银监会、中国银保监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先后承接有关监管职能职责。
《世界租赁年报》显示,近年来全球年均新增租赁业务额折合人民币超8万亿元,为设备更新换代、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融资租赁及金融租赁行业数据表明,截至2023年末,境内有融资租赁公司9200余家(不含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规模突破4.3万亿元;另有金融租赁公司68家(不含6家专业子公司)、资产规模突破4万亿元,金融租赁余额近4万亿元,当年投放1.7万亿元,源源不断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从经营方式看,金融租赁与银行信贷相比有其自身特色,一是设备体现出较高的价值率,企业通过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可获得设备类固定资产公允价值80%~95%的资金,而企业通过固定资产抵(质)押向银行贷款,其中土地使用权、厂房、住宅等抵押率一般在50%~70%,银行通常不单独以设备抵(质)押作为风险缓释手段;二是融资租赁业务期限通常比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更长,有利于企业分散资金压力;三是相比银行贷款,“直租”业务可以给承租人带来一定的节税效果;四是金融租赁公司通常通过在保税区设置项目公司开展飞机租赁、船舶租赁、机械设备租赁等业务,有利于发挥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为企业提供更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从经营效益看,2023年金融租赁行业加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4%、9.7%,实现净利润超510亿元。从资产质量看,2023年末金融租赁行业不良融资租赁资产率约为1%、拨备率约为4.2%,抗风险能力较强。从队伍建设看,2023年末金融租赁行业在岗职工约1万人,是一支既懂金融又熟悉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金融租赁服务实体经济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金融租赁行业要深刻领会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将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与董事会、股东会、管理层等治理主体的功能和优势,统筹抓好党的建设、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更好平衡金融的功能性与营利性,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金融租赁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产业的“补位力量”,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益工具和手段。金融租赁行业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依法合规稳健经营,持续精进专业能力,千方百计以金融之力促发展,不断完善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处置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三是坚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租赁要始终坚守融物、融资、融智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大规模更新设备装备。
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正处于爬坡上坎关键时期,金融租赁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金融租赁行业必须深思细悟笃行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金融监管部门发展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金融租赁之能、之力、之智坚决落实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任务。
●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要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追着企业跑、围着企业转、吸引企业来,以专业高效的金融租赁解决方案,支持企业盘活固定资产、更新设备,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面向科技金融发力,深入分析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融资需求,优化科技金融授信模式,在信贷、债券、股权投资、保险、租赁等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矩阵中找准金融租赁介入时机,提高金融租赁产品与重点行业融资需求之间的适配度,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面向绿色金融发力,聚焦“双碳”目标,完善绿色租赁授信决策机制,综合考量企业的财务表现并从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非财务维度评估企业发展前景,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等领域发展和其他行业绿色化改造。面向普惠金融发力,加快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健全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拓展“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粮食安全、现代农业等重点客群,提高首租(企业首次运用金融租赁产品)覆盖面。面向养老金融发力,深入研究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挖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制造商、药品生产企业和康养公司的金融租赁需求。大力推进数字金融,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存储、隐私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重塑业务流程、创新业务模式、赋能风险管理、提高决策质效,突破传统金融租赁模式下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半径约束,极大增强获客能力,有效降低获客成本,精准实施风险防控,提高金融租赁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靶向度。
●全面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深入实施,为租赁行业带来新机遇。金融租赁要把握大趋势,提高在不确定性中谋划发展的能力,坚持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风险。稳妥推进“增持减退”授信策略,对战略新兴产业,要善于“增”,为其“补气血”;对传统优势产业,要善于“持”,供其“定心丸”;对传统一般产业,要善于“减”,帮其“降虚火”;对明令淘汰产业,要善于“退”,助其“去病灶”。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优化区域和行业投向指引,加强资产组合管理,主动前瞻指引业务发展方向。围绕客户、项目和租赁物,做到租前把关、租中审核、租后跟踪。按季摸排并掌握风险底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预期信用损失法有关要求,结合宏观形势前瞻性计提拨备,增强风险抵补能力,向不良资产处置要效益。加强合规管理。加大资源投入,持续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合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合规管理责任,推动合规文化建设。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研判市场流动性松紧和利率走势,灵活协调头寸供给与需求,主动平衡资金来源和去向,管好期限错配,增强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加快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强化干部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持续提升信息系统运行监控能力,实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增强声誉风险评估能力,加强隐患排查,密切联络金融监管部门和网信部门,增强舆情监测处置能力。
●服务金融强国建设
精准对接实体经济。当前,工业发达国家年增融资租赁业务额与全社会设备投资总额的比率在20%左右,而我国仅约6%,金融租赁服务实体经济前景广阔。从机构规模看,金融租赁公司通常组织层级少、人才队伍精、决策链条短,天然贴近市场,能够迅速准确识别并满足特定行业、企业和地区的金融需求。从风险防控看,金融租赁以租赁物为依托,巧妙连结金融与产业,把好租赁物准入关可以有效防止金融脱实向虚。
助力金融改革开放。装备设备和生物性资产在世界范围内生产、流通、使用,为金融租赁整合境内外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提供了巨大机遇。飞机、船舶、汽车、高铁、通信、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生物性资产等产业链国际化程度高,在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金融租赁应聚焦金融和产业两种资源、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将国外优质资源“引进来”,推动国内优势资源“走出去”,助力做大全球经济蛋糕。
积极拥抱金融监管。行稳方能致远,金融租赁行业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政策动态,主动适应监管变化,将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之中。科学把握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的内涵与要求,完善风险与合规管理体系,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经营管理透明度,主动公开公司治理情况、财务状况和重大事项;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维护行业良好声誉。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认真领会金融租赁公司“三项清单”蕴含的战略意图和价值判断,根据业务发展鼓励清单、负面清单和项目公司业务正面清单调整发展规划,发挥融物、融资、融智优势,支持企业更新设备和装备,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植凤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