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建立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财富   2025-01-23 11:51   北京  

导读: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是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有力支撑

作者|车昭益「长沙市政协研究室」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2期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农业业态丰富多样,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农业风险的防范和保障尤为关键。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对风险保障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灾害赔偿,传统的农业保险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多样化的需求,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保险机构应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农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风险保障服务。建议加快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必要性


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是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有力支撑。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加全面地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领域,为农户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风险保障,不仅可以降低农户因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有助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向更加现代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有助于拓宽农业保险的社会风险管理职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农业风险。传统的农业保险往往只针对某些特定的自然灾害或病虫害进行保障,而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不仅涵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风险,还将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纳入保障范围,这种全面的风险覆盖使得农业生产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时都能够获得相应的保险支持。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如针对小农户的成本保险、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保险等,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需求。

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需要。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户面临的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日益复杂,其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愈发多样化。通过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政府、市场和农户可以各取所需,形成上下一致的发展共识和动力。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农业保险发展,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农户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是新形势下农业保险转型升级的内生需要。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农业保险向更高水平发展。它能够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的风险保障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保险服务。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了保险机构的创新活力,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不断升级优化。

目前农业保险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是政策性农险覆盖面不足。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传统险种上,如粮食作物保险、养殖业保险等,而对于一些经济价值较高、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其保险保障仍相对匮乏。特色险种推广难度大是政策性农险覆盖面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周期、风险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其对应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也相对复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保险公司面临着较高的运营成本和赔付风险,导致特色险种的推广难度较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其覆盖面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农业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然而,当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传统险种上,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风险保障的全面需求。这导致一些新兴农业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面临风险时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险支持。

二是保障水平不高。在农业保险领域,保障水平不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农业保险的保额设定未能充分满足农户的预期,导致在风险发生时,保险赔偿无法有效弥补农户的实际损失,从而影响了农业保险在农户心中的信誉度和吸引力。特别是在高效农业领域,保额较低的问题尤为突出。高效农业通常投入大、产出高,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然而,当前的农业保险产品往往未能充分反映高效农业的实际价值,保额设定相对较低,使得农户在面临风险时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参保积极性,也限制了农业保险在推动高效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承保手续复杂。农业保险的承保手续复杂,一直是困扰农户投保的一大难题。繁琐的投保流程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还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投保失败,从而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信任度和参与度。

四是定损理赔效率较低。在灾害发生后,农户往往急需资金来恢复生产,但现有的定损理赔流程往往耗时较长,难以满足农户的及时赔付需求。这不仅加剧了农户的经济压力,还可能因赔付不及时而导致生产恢复受阻,进一步扩大灾害的影响。

五是小农户参保困难。小农户在参保农业保险时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保险公司在推广农业保险时,往往设定了较高的投保门槛,如要求农户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或历史生产记录等,这使得许多小农户因无法达到这些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这种投保门槛的设置,不仅限制了小农户的参保机会,也阻碍了农业保险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推广。另一方面,部分小农户缺乏保险意识,对农业保险的认知不足,也导致其在面临风险时无法及时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

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农业农村、财政、金融等部门需强化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农业保险发展。通过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农业保险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确保政策能够精准落地。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键险种以及重点区域,实施精准补贴策略,遵循“中央保障大宗农产品稳定生产,地方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补贴原则,既确保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又满足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需求。同时,通过建立财政资金放大效应的评价体系,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资金的最大社会效益。

二是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基础建设。完善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及理赔机制等关键环节,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体系的整体运转效率。进一步简化承保手续,降低投保门槛,特别是要为小农户提供更多参保机会,确保农业保险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培训、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基层保险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覆盖面和服务质量。加强定损理赔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定损理赔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健全农业风险评估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强对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潜在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为保险产品的精准设计和合理定价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形成“直保—再保—基金”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有效降低保险机构的风险承担压力,增强整个农业保险体系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加强市场培育。实行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共同推动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为农业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农户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保险机构应深入研究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户需求,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保险服务。此外,加强对农户的保险知识普及和培训也至关重要。

四是推动创新与合作。扩大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助力端稳粮食饭碗。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收入保险能够保障规模种植户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民营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通过做强种植业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收入保险也能带给一般农户可预期的收益,为防止返贫再上一道保障。推动农业保险外延向“大农业”延伸。农险产品标的物需突破种养产品向农业产业链拓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现代设施农业保险,将保险责任延伸至农业生产设施、运输、仓储、农机具等风险领域。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户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保险产品。针对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开发专属保险产品。例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计收入保险、价格保险等创新试点业务,为小农户推出成本保险等普惠性保险产品,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外,还应涵盖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的保险需求。针对特色农产品和区域优势产业,开发专属保险产品,提高保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保险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保险业务的在线办理、快速理赔等功能,让农户能够及时获取保险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风险评估和产品设计,提高保险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为农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保险服务体验。强化农业保险与其他金融工具协同。实施“农业保险+担保+信贷”融资、“农业保险+期货”等行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

 (责任编辑 马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