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农业保险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财富   2025-01-23 11:51   北京  

导读: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农业保险功能定位显著提升、政策效应日益放大、产业保障更加充足,已经成为服务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农村金融服务

作者|刘祖疆「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2期

农业保险是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工具,“三农”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农业保险功能定位显著提升、政策效应日益放大、产业保障更加充足,已经成为服务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农村金融服务。当前,农业保险发展已经进入了“质效导向、规范肃纪、智数驱动、保本微利、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使命,农业保险必须持续优化供给体系和质量,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和农业农村多样化的保险需求,成为守护农业风险底线的支柱力量、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有力抓手、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

精准把握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在新形势新阶段下,进一步准确把握和落实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需要在“六个坚守”上下好真功夫,体现硬本事。

一是坚守惠农为纲根本立场,深刻把握农业保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坚持人民至上,这是农业保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自信自立,立足大国小农国情,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发展新格局;坚持守正创新,夯实服务质效、创新驱动、智数赋能、专业队伍、合规安全五维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三农”风险类型、风险主体、风险需求的新特征,做好农业生产风险的防护器、农村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农村社会治理的稳定器、金融要素下沉“三农”的传导器。

二是坚守转型升级关键要务,更好融入农业强国建设。第一,全产业保障。农业保险发展要立足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由传统的主粮作物保障向主粮耕地种子农机、植物动物微生物、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并重保障提升。第二,全链条拓展。农业保险发展要由传统的生产风险保障向贯通农业强国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全链条风险保障转变。第三,全主体支撑。农业保险发展要着眼于农业生产与服务两端,由小农户为主向小农户、新农主体、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体保障转变。第四,全风险管理。农业保险发展要细化农业新型风险画像,由传统的自然灾害损失补偿向涵盖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责任风险、生态风险、信用风险,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保、防、救、赔、助”全流程风险管理转变。第五,全要素赋能。农业保险发展要准确把握农业强国建设的金融、产业、科技融合发展特征,通过优化农业保险与农业资本、数据、人才等要素的创新配置、集成融入、协同发力,由单一的保险保障向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与信贷、期货、担保等协同的综合金融服务,与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上行等协同的综合产业服务,与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协同的综合科技服务转变。

三是坚守粮食安全工作重心,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要深化“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收益保障机制,做好保险政策保本托底,稳产能、稳收入、强韧性。第一,要把住“粮袋子”。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稳步提升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参保率水平,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加快拓展花生、玉米、大豆等收入保险试点,推动大宗农产品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益”转变。提升黄河滩区、行蓄洪区内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加大对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新技术的风险管理。第二,要守好“命根子”。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整治等,创新耕地质量保护、地力提升、高标准农田质量缺陷等保险,完善“建、管、护”一体化服务,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基础。强化种业科研、生产、销售全产业链保障,打造育种一揽子综合保障服务。

四是坚守服务质效重大命题,全面推进精准投保理赔走深走实。要以标的识别为基础、损失事实为依据、查勘定损标准为准绳、真实完整要件为载体、理赔服务质效和农民满意度为关键、密切协办协同关系为重要途径、赔损相符为最终检验,构建“六精准六规范六保障”管理体系。“六精准”即人员信息精准、标的信息精准、投保缴费精准、单证手续精准、灾损核定精准、赔损对应精准;“六规范”即标的查验规范、保后管理规范、查勘测产定损规范、技术运用规范、支付回访规范、作业规程规范;“六保障”即产品费率保障、公正公平定损机制保障、协同配合保障、专业管理保障、质效服务保障、合规能力保障。同时,要善于在整体原则下分类施策,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实现农险效用与政策目标契合、与环境实际贴合、与阶段性特征吻合、与技术要素耦合、与社会和合的功能目标。

五是坚守合规守正底线思维,织密无死角的风险防线。对农业保险而言,违规就是“乘零”效应。必须坚持安全发展是硬道理。以制度建设构筑“面”的屏障,以关键人、事、行为的精准拆弹堵塞“点”的漏洞,以合规管理的责任体系夯实主体责任。重点在协办管理有效性、重点项目合规性、规模客户真实性、理赔操作合理性、资料要件完备性、数字化运用规范性六个方面,针对根源性问题、突出性堵点,靶向纠治、过程阻断、末端强化,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置,实现“发现—整改—核实—再整改—再核实—问责”链条闭环运行,建立健全业务风险管控的长效机制。

六是坚守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推动农业保险经营深层次变革。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农业范式的革命,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农业发展理念、产业组织形态、生产决策等全方位转型,也将对农业保险的经营逻辑、风险管理、运营流程带来革命性重构。要以“五个一”为方向:一升,提升作业效率;一降,降低运营成本;一优,优化服务质效;一强,强化内控管理;一促,促进生态发展能力提升。以优化作业体验、建立智能风控、重构系统工具、搭建生态应用四个重心构建体系化的数字化能力,打造“保险+科技+服务”应用场景,串联起科技、产品、客户、渠道、资源融合的服务闭环,推动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带动,将更多科技成果和数据信息渗透到业务流程和场景中,推进研发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精细化、双核流程精简化、业务操作线上化、管理决策精准化、运营风控智能化。

相关建议


一是强化农业大灾风险分散体系建设。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和严重程度不断加剧,农业保险经营面临较大挑战,完善的大灾风险分散体系是提升农业保险经营可持续性、增强农业产业发展韧性的必要之举。建议尽快推动建立以政府主导、商业化运作为基础,由直保、再保险、巨灾债券、省级大灾风险基金、中央大灾风险基金、临时借款和救助等构成的“多种工具、多层分散、多方共担”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体系,加强行业性巨灾模型的研发与应用。

二是强化行业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土地确权、地块风险、农业气象、养殖及检疫数量等方面存在大量的农户、政府与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形成了标的数量不清、风险状况不明、费率与风险不匹配问题;在定损环节的抽样方式、遥感应用、损失异议复核等方面缺乏各方认同的标准规范,存在定损随意性大、结果异议较多等问题。建议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集成土地确权、农户流转信息、养殖数量及检疫情况、农业气象、高标准农田墒情苗情虫情监测等数据,政府加快牵头建立省市县三级的定损委员会及专家库、理赔异议调解委员会、各险类测产及遥感技术应用标准,同时加大以物联网、大数据、农业气象为重点的数字农业投入建设力度,为畅通保险—科技—农业融合循环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优化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建设。优化补贴政策。“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将长期存在,也是金融要素下沉的关键制约。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不断下降,农户的农业风险意识尤其是小灾风险不敏感,参保意识相对薄弱。建议由政府全额承担或取消小农户自缴保费,对高保障需求农户提高自缴比例。强化政策协同。当前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帮扶产业政策与保险政策还存在割裂情况,政策的联动性、协调性、一致性仍然较弱。建议统筹产业发展与安全,允许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央级和省级下达专项资金等用于保险补贴。改进结算政策。部分产粮大县“三保”压力较大,挤占挪用保费补贴资金,从而产生一定的“应收保费”。建议全国加快推行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直接与省级保险机构结算的方式,减少农业保险补贴保费结算层级,保障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 马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