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伴随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推进,全球资产托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核心增长点,成为连接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纽带
作者|蒋谷雨 姜哲「中银证券战略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2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一金融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清算规则制度;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不占用银行资本且盈利稳定,可带来大量资金沉淀,是具有低成本高附加值特点的新兴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登记托管和资金清算结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强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是实现强大金融机构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实现金融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伴随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推进,全球资产托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核心增长点,是连接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纽带。笔者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全球资产托管业务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相关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全球资产托管业务现状
在上述所有托管标的中,涉及跨境产品、托管非居民或居民资金开展的跨境业务在实践中多被称为全球资产托管服务或跨境托管业务。国际证券协会(ISSA)将全球托管银行定义为为客户投资境外金融商品提供多种货币资产保管买卖交割以及报表服务的银行。全球资产托管业务与传统的资产托管业务在托管义务上并无差异,主要包括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会计复核、资产估值、投资监督等。
目前,全球资产托管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和新的业务增长点,托管规模超万亿元水平,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横向对比全球顶级托管银行,如纽约梅隆和道富集团,2023年二者的全球资产托管规模分别为48万亿美元和40万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的全球资产托管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商业银行全球资产托管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是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制约商业银行拓展全球资产托管业务。全球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严重依赖于一国证券市场开放水平和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水平,二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会给商业银行开展跨境资产托管业务提供更多机会,也为其国际化布局创造更大的可能。当前,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2023年汇兑年报(AREAER)评估结果,我国资本项下尚没有一个大类实现了国际标准的完全无限制交易和汇兑。政策上的约束一定程度限制了商业银行在全球托管领域发力。
二是人才综合竞争力不足制约全球资产托管业务发展。全球资产托管业务发展需要管理层具备一流的国际化视野、从业人员具备国际化的专业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还有明显不足,与头部的全球资产托管机构在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国际地缘政治对中资银行全球展业形成多重限制。当前,跨境投资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萎缩的趋势,一些西方发达经济体在经济金融领域对我国打压不断,对我国金融机构跨境展业造成负面影响。地缘政治的潜在风险会迫使国际潜在客户放弃选择中资商业银行开展托管业务。
四是中外金融体系制度差异削弱中资银行核心竞争力。中外金融市场在设立之初就存在一定差异,包括法律文本、金融基础设施、税收、监管要求等。以债券托管为例,国际主流的多级托管模式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较大的利润机会,但多级托管模式是美国当初无法实现一级托管穿透后的无奈之举。我国金融市场制度设计享有一定后发优势,在机制设计上会区别于传统西方制度要求,这些制度上的差异让商业银行无法更好地适应和平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规则,削弱了其全球展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多渠道开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全球资产托管行业生存空间。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探索了多种路径、多种渠道的开放模式,包括以QFII为代表的在岸投资模式和以沪深港通为代表的离岸投资模式,后者因为省去了包括资金汇入、境内账户开立等环节,受到了境外投资者青睐,近年来成为跨境证券投融资的主要方式,但这类交易模式严重依赖一级托管或金融基础设施的清算和资金结算,使得传统上属于商业银行的利润被摊薄,压缩了全球资产托管业务的生存空间。
六是中资银行全球资产托管业务受到外资银行的全面挑战。在全球资产托管业务有限的利润空间里,中资商业银行还要面临传统外资银行的挑战。外资银行因为在文化、监管、合规、制度设计等多方面与境外市场和境外客户高度兼容对接,依靠客户黏性和口碑,在很多业务场景下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市场和境内投资者参与境外市场的首选金融机构,这进一步摊薄了中资银行有限的利润空间,限制了商业银行以业务利润推动的内部投入和优化动力。
应对建议
第一,积极推动资产托管业务转型升级。要扭转中资商业银行在资产托管业务经营理念、品种设计、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被动局面,仍需要各大商业银行主动改革,加快由传统服务向专项增值业务的转型,加速由利润微薄的传统赛道向风险中性的中间业务拓展,推动商业银行内部主动进行资产托管业务的转型升级。
第二,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应有自上而下的战略安排,重点提拔具有国际化经验和视角的干部、培养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年轻储备干部,搭建平台广泛“融合”高端人才。同时完善薪酬激励制度,做好国际化人才引进,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国业务整合能力,加强对东道国国家法律制度的研究,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国际化客户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协助推动金融市场进一步双向开放。商业银行应主动协助金融监管部门,探索实现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寻找更多的市场开放机会,开拓潜在业务,寻找新的资产托管利润增长点。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在法规条款、政策解读、结算规则等方面对标国际标准,协助翻译、制订统一明晰的主流外文法规文本,做好相关政策宣导和解读工作,凸显价值服务和差异化发展。
第四,充分利用资本运作提升全球资产托管业务核心竞争力。不论是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全能型银行,还是以纽约梅隆和道富集团为代表的专业型银行,它们在拓展全球资产托管业务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兼并重组,不断吸收他行的优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托管规模、收入水平和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中资商业银行在发展全球资产托管业务过程中,可适当考虑类似方式,如通过并购、换股合作等,因地制宜做强海外分支网络,强化境内外协同联动,为境外投资者来华投资和中国投资者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 植凤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