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地方实践

财富   2025-01-23 11:51   北京  

作者|韩彦庆 陈军 吴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韩彦庆系党委委员、副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2期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生产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粮食安全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和农业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救灾单纯依靠政府救济的机制,大大提高了灾后补偿水平,是世贸组织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以下简称陕西金融监管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持续推动陕西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初步形成了农民群众得实惠、乡村产业有保障、保险机构可持续的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陕西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


  • 强化制度建设,营造农险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一是健全农险发展管理机制。陕西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农险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陕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农险补贴政策、补贴险种等;制定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办法、农业保险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健全政策性农险管理评价制度体系,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农险保额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印发《关于建立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额和费率动态调整机制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建立农险费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辖区内各农业品种近三年实际风险及累计赔付,及时调整费率,将各品种累计赔付率目标值控制在70%~90%,实现农险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据此办法对延安苹果保险费率、全省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费率以及中央种植业险种保额进行了调整。三是建立完善农险常态化监督监管机制。建立陕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督检查机制,通过常态化检查加大农险监督力度,初步形成了以保险公司完善内控制度、开展常态化自查为基础,金融监管、农、林、财政多部门核查为保证的监督监管机制。

  • 着力模式优化,把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盘

一是推动陕西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部署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施方案,将每亩保额由500元提升至900元,覆盖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2023年起在产粮大县全面推广,2024年起在非产粮大县以申报方式开展,稳步扩大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实施范围,切实提升种粮农户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持续推进地方优势特色农险发展。指导保险公司在陕南三市试点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打造陕南特色的农险风险保障体系。指导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奶山羊保险等11个地方特色险种示范条款,统一行业承保理赔标准。2024年,陕西核桃、大枣、花椒、猕猴桃、仔猪、种公猪和茶叶气象指数(陕南)等10个地方特色农险品种被纳入中央奖补范围。目前,全省地方特色农险品种已拓展至70个。三是推动保障水平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迭代升级。推动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樱桃完全成本保险、果蔬收入保险、魔芋收入保险、食用菌收入保险等20多个升级险种,省级财政补贴规模达8000万元,进一步稳定农户预期,促进避险增收。指导保险公司开展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高标准农田管护保险试点工作,提升农险发展新动能。四是持续优化“保险+期货”服务模式。探索引导多主体共同参与“交易所+财政+金融机构+农户”的“保险+期货”新模式,近三年在全省落地“保险+期货”项目78个。

  • 加强科技赋能,锻造服务质效提升的助推器

一是加快推进农险线上化工作。2020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开展农险承保线上化工作,形成“全险种+全区域+土地确权代码收集”承保电子化模式。2022年完成农险线上化升级,基本实现了农险承保信息采集、标的查验、说明义务履行、承保公示、保单签发、保单批改、理赔公示线上化。截至2024年11月末,陕西辖内农险经营机构电子保单制单率达98.99%,位列全国第四,线上投保公示率为99.41%,位列全国第五。二是打造保险与银行联动机制。强化多方联动,聚焦设施蔬菜、奶山羊、生猪、苹果等省级重点产业,推广“银保富”“保单贷”“佳县生猪五位一体”“岐山生猪贴息贷”“延安苹果担保奖补”等“保险+信贷+担保”融资模式,助力银行拓宽可抵押物范围,缓解农业生产资金难题。三是加强风险减量管理。推动科技赋能农险,指导中华财险和省气象局等部门开展合作,建立苹果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多渠道向果农发布冰雹等灾害预警信息,并联动区县部门配置防雹空气炮,有效帮助高风险地区果农抵御冰雹灾害。指导平安财险借助科技工具加强标的管理,在种植管理方面,运用遥感监测作物长势,物联网设备监控种植土壤与温度,巡田员实地勘察并指导制定生产方案,构建“天地人”管理模式;在养殖管理方面,借助物联网设备对养殖全周期监测并通过智慧生产管理平台提升养殖效率。截至2024年10月末,已为渭南大荔冬枣、榆林佳县红枣、延安安塞苹果、汉中西乡茶叶等多个产业搭建智慧农业产销溯源平台,为保险标的防灾防损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险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在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陕西政策性农险省级财政补贴规模持续扩大,从2021年的5.03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7.41亿元,但中央奖补品种及省级品种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宽,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创新型农险品种目前还处于小规模试点阶段,更多险种还需被纳入保险保障范围。

二是科技大数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各类涉农信息尚未打通和有效整合,农村土地、农村财产、农民身份、农业产出等信息还未实现互通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险精准投保和精准理赔。无人机技术、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动物脸部识别技术、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广不足,在农险降本提效方面发挥的作用仍有提升空间。此外,农险产品精细化费率管理仍需夯实,部分农险产品为一省一定价,尚未有效形成以地市为单位的差异化费率定价机制。

三是大灾风险分散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农险大灾风险基金尚未有效运行,大灾风险分散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再保险市场发育不足,除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外,保险机构难以通过其他再保险方式分散风险。灾害数据、农业生产等关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尚不完善,难以为大灾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农业保险探索思路


  •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一是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农险财政支持政策,探索完善农险补贴方式,加强农险与相关财政补贴政策的统筹衔接。二是稳步扩大农险覆盖面。以苹果保险为重点持续扩大省级农险品种试点范围,支持市县将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纳入地方补贴险种。三是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推广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和区域产量保险等具有标准化和透明度的险种,更好对接地方特色种植、养殖、渔业等品种的风险保障需求。

  • 积极推动农险相关数据共享

一是加快系统平台建设。按照“中央主导、省级实施、统一标准、协同推进、数据共享”的原则,加快推动地方农险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和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在陕西实现数据共享,将省级农险数据平台作为农险重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建设。二是加强多源数据校验。逐步整合财政、农业、林业、气象、水利、保险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农险承保理赔多源数据校验,杜绝农险虚假投保和虚假理赔问题。三是推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探索土地确权数据、卫生检疫数据、自然灾害数据、气象数据与保险机构数据共享机制,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优势,降低农险经营成本,提升农险服务效率。

探索大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通过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构建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和政府参与的多元风险分担体系,建立有效的损益协调和利益激励机制,促进再保险与直保共赢。二是加强数据支撑,建立农业大灾分析模型,强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风险分散体系运营管理效率和效果。三是加强模式创新,坚持科技创新与风险减量服务融合,将服务延伸至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和灾后重建各个环节。 

(责任编辑 马杰)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