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金融》记者 张晓哲
文章|本文将刊登于《中国金融》2025年第4期
一是经营业绩稳中有进。2024年,北京银行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成为全国首家资产规模突破4万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品牌价值、股票市值双双突破千亿,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提升至第51位,股价全年涨幅为近十年来最大单年涨幅,交出一份超出同期、好于预期的年终答卷。
二是数字驱动范式升级。接连打赢数字化转型“三大战役”“新三大战役”,每年完成20个科技重大项目保质保量保交付,统一数据底座荣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二等奖。在数字化转型持续驱动下,北京银行发展模式深刻重塑,业务结构更加均衡,客户结构持续优化,营运能力集约高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化成为北京银行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特征、最亮丽底色、最底层能力和最澎湃动力。
二是坚持鼓励创新,助力首都科创事业。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用好中关村科创金服中心创新试点政策,加快创新业务推广落地。服务北京地区80%的创业板、71%的科创板、74%的北交所上市企业、75%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及71%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力首都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三是坚持金融为民,助力市民幸福生活。在财政、社保、税务、教育、工会、公积金等重点领域精耕细作,升级智慧政务服务场景,为市民提供金融服务便利。与北京市总工会深化三级对接机制,200余家在京经营单位与16个行政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50个街道乡镇、园区企业工会展开逐一对接,全面做好工会金融服务。支持北京市发行第一代、第二代社保卡及医保存折,为37万余名市民提供北京市第三代社保卡换发服务。打造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接诉即办”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成绩优异,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事。
二是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健全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丰富“绿融+”绿色金融体系,创新发布“无废贷”“节水贷”“绿棕贷”“京行绿e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构建“产、学、研、融、用”绿色金融生态圈,绿色金融贷款增速保持银行业前列。
三是普惠金融增量扩面。2020年至今“首贷”支持企业近1.8万户,陪伴众多小微企业成长为行业“小巨人”。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成立服务专班,积极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上线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智拓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服务。深化数字普惠赋能,推出“统e融”一站式融资统一申请入口,创新打造“以客定额”新模式。研发房产抵押类线上产品“抵押快贷”、数据场景产品“资信e贷”,打通金融惠企“最后一公里”。
四是养老金融优化升级。累计开办个人养老金账户超170万户,北京地区超120万户,持续保持城商行首位和北京地区市场份额第一。倾心打造“京行悠养”养老金融服务品牌,打造“线上+线下”“个人+企业”“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加大对养老产业、银发经济支持力度,探索“政府引导、金融赋能、产业联动、生态协同”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构建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生态服务体系。
二是加速蝶变,积厚成势。夺取了数字化转型“新三大战役”胜利,“大零售”以CPCT2R(customer客户-product产品-channel渠道-team队伍-technology技术-risk management风控)一体化组织模式,打通“资配—客户—产品—渠道”经营链路,拓宽业绩增长空间;“大运营”以客户旅程重塑和数字化运营“双轮驱动”,提升运营体系对数字化转型的保障能力;“大科技”完善机制,强化模块集成、业技融合、技数智能,企业级重大项目有力赋能业务发展。
三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构建数字化服务能力矩阵,推动业务模式得到重塑。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客户结构不断向中小微转型。打造“网点全面受理、后台集中处理”新业务模式,健全数字化风控体系,运营管理更加集约高效。协同小京搜索、数聚智库等一系列AI化、数智化工具,再造业务流程,提升“双客”体验。
从2025年起,北京银行将正式进入全面数字化经营阶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人工智能为动力、以数据挖掘为基础、以资源配置为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全数据驱动、全客群细分、全渠道整合、全产品适配、全策略闭环,不断释放数字化转型成效。
一是向“新”而行。围绕新质生产力创新各主体、各要素,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专业化金融解决方案。围绕科技型企业“关键主体”,厚植科技金融优势,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围绕人才“第一资源”,深耕人才金融,打造“成就人才梦想的银行”,推出“英才金融2.0服务方案”,构建“人—家—企”一体化服务模式,助力人才专注事业、成就梦想。
二是向“质”发力。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提供针对性、陪伴式金融服务。以“投行驱动”为工作方法,提供“投商私托科”一体化服务。深化与政府、VC/PE、资本市场合作,强化“股权+债权”“融资+融智”“金融+非金融”“企业+个人”的全方位、多元化金融服务供给。深耕清洁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及医械设备、新材料、消费电子及半导体产业、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八大赛道”,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转型模式更注重数字化。升级“零售水晶球系统”,搭建条线级指标库,打造业绩智慧地图、资金流向检视、公私联动魔方三大模块,构建同业竞争分析、内部营收分析等多场景特色分析专区,为业务拓展和客户精准画像提供强有力支持。加快推动AI驱动的数字化客群经营,为需求侧客户精细化、精准化分层、分群经营,供给侧开放式产品货架、全渠道智能协同提供数字支撑。构建数字化财富管理体系,推出手机银行App9.0、超渠道数智一体工作台、“i智配”数字化资配服务体系等,重建资产配置心脏。
二是增长结构更注重优质化。加大增量拓展力度、提升存量挖掘深度,全面实现获客活客同步提升。优化产品策略与产品配置,畅通“投资银行—北银理财—财富私行”循环链,整合“投商私托科”一体化服务力量,全面提升轻资本收入贡献。加快信贷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个人经营贷、自营消费贷——“京e贷”、汽车贷款等个人信贷类业务,打造信用卡“周末幸福生活”特色化营销活动体系,深化精细管理,全面夯实零售业务高质量发展根基。
二是坚持结构优化与风险前瞻一体落实。聚焦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对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强化全面覆盖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风险监测排查机制,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基本原则,提前压降退出潜在风险客户。深化授信审批机制改革,完成首批专职审批人聘任,设立科技金融授信审批委员会,打造行业专家集体审议新模式。
一是牢牢把握科技引领这个核心动力,探索全面数字化经营新模式。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人工智能为动力、以数据挖掘为基础、以资源配置为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全数据驱动、全客群细分、全渠道整合、全产品适配、全策略闭环,不断释放数字化转型成效。强化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运用,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驱动客户与渠道、业务与产品、管理与决策流程全面重塑。把客户和用户体验作为数字化经营的落脚点,通过数据驱动、AI驱动、敏捷驱动、生态驱动,深化“双客”洞察、优化服务决策。加大数字化人才队伍培养力度,锻造懂业务、懂技术、懂管理的业技融合创新团队。
二是牢牢把握价值创造这个根本要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精耕专精特新赛道、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为重点,坚持不懈做好科技金融;把握产业升级和ESG投融资市场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做好绿色金融;高效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实落地,以服务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为宗旨做好普惠金融;持续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以增进福祉为目标做好养老金融;构建“AI Banking”新模式,把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作为出发点,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数字金融。
三是牢牢把握客群建设这个坚实根基,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践行GBIC²(Goverment,Banking,Investment Banking,Company,Consumer)组合金融服务理念,用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体验,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做到有口皆碑、受人尊敬。加强公私联动、部门协同,紧盯客户需求提供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深耕场景金融,聚焦政府端、商业端、用户端,重点布局金融场景建设,优化金融场景策略,增强定制化金融供给。塑造特色品牌,借助数字化手段,在线上、线下各类营销触点传播品牌信息,以强大的品牌认同增强业务黏性和用户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