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温信祥:从初创到腾飞书写科技金融新篇章

财富   2025-01-21 11:02   北京  

作者|温信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2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下简称深圳市分行)会同有关部门,深入领会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和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工作部署,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统筹发展与安全,打造“征信+信贷”“本币+外币”“股权+债权”协同的科技金融机制。当前深圳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超1万亿元,创投基金存续规模超1.5万亿元,支持深圳科技企业走向全国设立7.4万家企业,走向全球投资超1万家企业,实现了金融和科技的“互促双强”。


同频共振,把准科技金融“新脉搏”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深圳的重大使命。深圳作为全国工业和外贸“第一城”,集聚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先进制造业贡献了近七成,出口商品中电子信息产品和“新三样”占比超八成,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九成,居全国第一。

回顾深圳科技创新史可以发现,华为、比亚迪、大疆、腾讯等头部企业从初创到腾飞,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金融的强力助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如何支持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如何支持更多成长期企业成长为“独角兽”“小巨人”“单项冠军”、如何支持更多工程师初创的企业快速腾飞,是金融系统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为找准金融服务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力点,深圳市分行坚持问题导向,从供需两端深入调研科技金融的堵点痛点问题。从需求端来看,初创企业痛在融资最初一公里“不够畅通”;成长期企业痛在融资规模和期限“不够解渴”;成熟期“走出去”企业痛在国际结算等跨境金融服务“不够充分”。从供给端来看,金融机构内外部考核和风控机制与支持创新的需求不匹配、资产配置承压和不敢贷不会贷现象并存,耐心资本投早投长供给不足、“募投管退”链条不畅,跨境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有欠缺。


先行先试,勾画科技金融“新蓝图”


深圳市分行在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导下,多管齐下,着力构建信贷融资更充分、跨境金融更便利、耐心资本更壮大的科技金融新生态。
  • “点”上突破,创新打造“特色品牌”

首创“腾飞贷”。聚焦高成长期科技企业对融资规模更大、期限更长的需求,指导银行创新“腾飞贷”模式,并持续迭代升级推出1.0、2.0和3.0版本。通过在信贷关系中引入收益共享因素,匹配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需求,实现银行信贷风险和收益在更高水平上“跨期平衡”,激励银行为高成长企业“贷多贷长”,截至目前已有71家企业获得贷款共计22亿元。

首创“科技初创通”。聚焦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从无到有”的问题,指导深圳地方征信平台,挖掘社保、税务、知识产权等政务数据中隐藏的“技术流”信息,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构造潜力科技企业评估模型,有效识别科技初创企业中的“未来之星”,帮助银行“看懂科技”,贷“早”贷“小”,已累计为超2万家科创企业生成“第一张画像”。

首创“科汇通”试点。聚焦科研机构资金跨境调拨的难题,通过实地调研、上下联动,创新打通科研资金在深圳与香港之间流动的堵点,开辟资金入境新通道,“小切口”解决“真堵点”,为深圳与香港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产业协作提供有效示范。2024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将“科汇通”试点复制推广至北京、上海等全国16个地区。

  • “线”上贯通,护航产业“领跑全球”

打好政策“组合拳”。出台《深圳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导金融机构“一点对全国”“一点对全球”,以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印发《深圳金融支持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升科技中小企业跨境贸易收支便利化水平。稳妥运用内保外贷集中登记等“工具箱”,提升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结算效率,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打造“河套金融服务日”平台,集政策发布、政策宣讲、产品推介、案例分享、政银企对接为一体,组织开展跨境金融服务银企对接系列活动,帮助走出去企业及时获得综合金融服务。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力支持了全产业链以每小时新增28件专利的速度,实现“弯道超车”,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领先。

用好试点“政策包”。全国首批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推动高水平贸易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扩围,为科技创新引入资金活水。成功落地“高版本资金池”和“通用版资金池”两项试点,试点企业中新能源、智能制造、通讯设备等科技企业占比近九成,业务规模超2900亿美元,累计为企业增加财务收入、节约税务成本超1亿元人民币。深圳资金池经验被列入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现已推广至全国10个省市。

  • “面”上联动,金融支持“全局推进”

“多家抬”优化金融环境。推动党政部门共建共享,指导地方征信平台归集全市420万商事主体的24亿条数据,为解决科技金融信息不对称难题提供基础支撑。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落地,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优惠资金,目前清单内33个设备更新项目、406家“无贷户”科技企业已获得贷款160亿元。与科技资源密集市区共建“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优化财政金融多方分担风险机制。

“多渠道”壮大耐心资本。拓宽债权融资渠道,深圳市知识产权证券化规模居全国各城市首位,相关经验被列入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创业板开市15年来,总市值超12万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5%。设立“千亿级”产业投资基金和“百亿级”天使母基金。打造“深圳创投日”特色品牌。2024年新增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数量居全国首位。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试点金额累计超77亿美元,助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牵手全球资本。推动前海开展QFLP总量管理试点,成功引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等主权基金。


向新求质,书写科技金融“新篇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下一步,深圳市分行将在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导下,依托《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金融支持前海30条”)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科技金融“新解法”。

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科汇通”“腾飞贷”“科技初创通”等特色产品模式增量扩面、迭代升级。以“征信+信贷”模式打造更加科学精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评分画像体系,提升金融机构风险评估能力,进一步完善产品服务体系。以“本币+外币”模式依托前海、河套等国家战略平台,联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深化深港科技金融合作,探索更多支持科技创新的跨境金融便利化举措,引导境外高质量资本投资高新技术行业。以“股权+债权”模式立足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达的优势,探索银行和创投机构合作的可行路径,打通募资和退出堵点,壮大耐心资本,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形成“股贷债保汇”高效联动的金融服务生态。

共建科技金融发展“新机制”。发挥深圳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建立跨地区常态化交流机制,汲取全国科技金融优秀实践经验,更好地满足创新发展需求。发挥深圳财政综合实力优势,探索构建财政性资金支持科技企业融资增信机制,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畅通“征信+担保”大循环,推动“银证保担”协同,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健全与科技金融业务特点相适应的创新和容错机制,建立“权责对等”的问责机制,激发科技金融服务内生动力。

筑牢科技金融安全“新防线”。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平衡好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坚持实需原则,稳慎推进创新试点,及时评估试点政策效果,确保风险可控、取得实效。对于重点产业链,探索将金融风险防线前置,强化对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的跟踪监测,维护供应链安全,促进供应链金融稳定发展。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  崴)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