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主体明显增加
作者|王嘉启 朱铭「太安农业保险研究院、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2期
自2004年起,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农业保险提出了政策指导意见,给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期间,中国农业保险市场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由不到10亿元的市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与2004年以来参与农业保险的市场主体增加密不可分。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变化
市场规模情况
一是探索阶段。在2004年之前的十年中,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由5.6亿元减少到3.8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占产险业务保费收入的0.35%,农业保险业务萎缩了32%。在2004~2006年这一探索阶段,中国保监会开始在全国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黑龙江、吉林、上海、新疆等9个省份开展了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2005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7亿元,同比增长84%,增长率几近翻倍。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8.5亿元,同比增长21.4%。随着政府部门日益重视农业保险在“三农”问题中发挥的作用,我国农业保险走出停滞萎缩局面,开始快速复苏,印证了政府可以在农业保险经营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是扩面阶段。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政策的激励揭开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序幕,自2007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7~2011年,保费收入由52.1亿元跃升到173.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5.1%;提供的风险保障由1720.22亿元增长到6523.2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9.5%。从保费收入增速来看,2007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速高达512.9%,2008年延续了前期增长态势,增速达到112.48%,显示出财政补贴政策对于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除2010年仅实现个位数增长以外,其余年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均在20%以上。
三是提标转型阶段。2012~2018年,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持续提升,由2012年的24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73亿元。保费增速呈现由高转低再提升的态势,在2016年降低至11%,2017年后增速再次提升,这与农业保险政策供给休戚相关。2012年后,随着《农业保险条例》的发布,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迎来高潮,农业保险增速提升显著。随着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户对农业保险的知晓度持续增强,农业保险产品保障程度低、难以满足农户要求的弊端逐渐显现,农业保险供给产品亟须转型升级,供需主要矛盾转移到农业保险提标上。
四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自2019年《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农业保险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保费收入持续增长。2019~2023年,保费收入由672.5亿元跃升到1429.6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78%,这五年我国农业保险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其中,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首次跃居全球首位,我国成为当年农业保险第一大国,2023年农业保险保费增速为17%,各年均跑赢财产保险业整体增速,且增速差距持续扩大。保费增速的变化趋势不仅体现了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也表明农业保险对财产保险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上升。
市场参与主体情况
2004年以前,我国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以及刚进入中国的法国安盟公司。经营的农业保险项目种类只限于种植和养殖两个产业,农业保险亟待大力发展。2004年起,中国保监会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安徽先后批准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国元四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在省级财政的支持下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为农业保险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主体明显增加。2007~2011年,参与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数量由15家增长至23家,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主体也由6家增长至14家,各产粮大省基本存在至少两家机构参与农业保险经营,农业保险发展的需求得到初步满足。随着《农业保险条例》的出台和农业保险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农业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吸引了一些传统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领域。2011~2018年,农业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由23家增长至33家,保费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主体也由16家增长至26家。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农业保险参与主体数量稳中有升,总体保持稳定。2019~2023年,农业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由32家增长至36家,保费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主体也由27家增长至31家。
市场集中度情况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
第一,从不断探索中发展完善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2004年以来,通过初期试行纯商业化运作模式,逐渐又摸索出政企共保、公司代办的新兴模式;在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找到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这条更为适合当前农业保险发展阶段的路子,并将其作为农业保险经营的基本原则。
第二,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是立足中国国情办好农业保险的有效方法。2004年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始终立足中国实际,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农业保险发展质量。从低保障、广覆盖到提标、扩面、增品,逐步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既不照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市场的经验,把精力主要放在几百万个规模经营主体上,用服务大农场、大养殖企业的方式服务我国上亿的小农户;也不套用印度等新兴市场模式,强调对小农户的低缴费、低保障而忽略了规模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高水平、综合性风险保障需要,而是坚持从国情出发,充分尊重各地农业发展阶段和农业风险形成的巨大差异,结合实际建立符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统筹兼顾小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在新时期持续探索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发展道路。
第三,主动融入国家“三农”发展战略是农业保险市场持续保持生机的源泉。“三农”是农业保险的服务对象,“三农”的需求决定了农业保险的供给,“三农”政策决定农业保险政策走向,“三农”的未来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农业保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三农”战略,这是农业保险持续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四,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市场持续扩大的根本方法。在农业保险发展的新时期,农业保险行业抓住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重要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确保新发展理念在农业保险领域落地见效。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相关农业保险主管部门坚持把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扶持市场主体、稳定市场信心、优化市场环境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为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4M75362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