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考研文学系 | 类型片叙事模式分析--伦理片、 爱情片、喜剧片

文摘   2024-10-27 11:04   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考研 编剧基础知识点:
01.伦理片(剧)
伦理片(剧)主要着眼于现实,通过家庭或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社会敏感问题,发掘其中的社会伦理意义,引导观众思考,并提倡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伦理片(剧)的关键在于一个“理”字。“理”是道理,伦理故事就是用故事来宣扬某种道理。有些“理”可能不容易说清楚,可能不易理解,也可能因单纯讲理太过枯燥听众没有兴趣,这些时候就可以借助故事来讲理,因为故事形象生动,容易听明白。伦理故事要说的“理”,就是人生道理。伦理只涉及道德的层面,一般不涉及法律,倘若到了法律的范畴,可能就不是伦理片(剧),而是犯罪片(剧)了。伦理故事只是在社会道德伦理的范畴分析和讨论人类的行为,当然这种界线有时是很难界定的,因为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
伦理片(剧)中的故事多少带有些说教的意味,它原本就要通过故事来宣扬某种人生哲理或伦理观念,主观性较强,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创作者应该注意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隐藏在剧情中,而不是直接说教,避免引起观众反感,让观众从剧情中感悟其中的道理。
生活伦理片(剧)选择的故事题材首先要包含有伦理意义和伦理价值,这种伦理意义是普通人所关注的,能够引发他们思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就要求创作者有社会责任感,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抓住社会的痛点和痒点,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普遍心理需求。20世纪90年代,人们普遍感到迷茫,电视剧《渴望》应运而生,人们从代表传统道德的女主人公刘慧芳身上找到寄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婚姻观念发生改变,社会出现婚姻危机,电视剧《牵手》第一次触及了婚外恋问题,同样取得巨大的成功。随后出现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并没有延续婚外恋题材,而是触及到价值观和性格所带来的婚姻悲剧。美国电影《克莱默夫妇》《肖申克的救赎》等也都因为片中对社会敏感问题的深刻展现和讨论,赢得了观众的共鸣。
生活伦理片(剧)所选择的故事都应该是真实的,叙事方式也是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要求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就是说,故事中的人物也好,事件也好,要有一定的典型性,表现人物个性的同时反映人类的某些共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是个小人物,长得很胖,家境贫寒,好不容易娶了老婆却连个单独的房间都没有。大妹妹嫁了个粗鲁的农村男人,遭遇家暴,小妹妹得白血病死了,妈妈得了老年痴呆。张大民的个人生活很不幸,“贫嘴”是他的性格,也是他消解痛苦的方式。这种“精神胜利法”很多人都用过,很多观众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很容易产生共鸣。
伦理片(剧)中的故事不仅要有“理”,也要有“情”,既要以“理”晓人,也要以“情”感人。此类故事的剧情往往带有悲剧性,主人公命运多有些悲惨,如电影《地久天长》《老炮儿》,电视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中国式离婚》《樱桃》等,有时也会采用悲喜剧或轻喜剧的方式,让观众在笑声中消解生活的艰难和苦涩,所谓“含泪的笑”,如电影《我不是药神》《老炮儿》,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蜗居》等。
伦理片(剧)往往通过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揭示人性的本质,倡导社会正义,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伦理片(剧)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故事模式:
(1)歌颂型
此类故事以正面宣传为主,通过某些典型人物或事件来宣扬某些人生哲理和伦理道德。主人公一般都是正面人物,代表主流社会认可并宣扬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伦理观念。很多主旋律影视剧都属此类。这些影视剧中的人物符合主流价值观,很多都是社会先进人物或道德楷模,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此类故事作品很多,创作难度很大,原因有二:一是故事中的人物往往过于高大完美,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与观众距离甚远,观众难免对其敬而远之;二是说教性太强,削弱了它的伦理意义和故事性。
有一些伦理片(剧),主人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做的事很平常,却很感人,如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搭错车》,以及电视剧《暖春》《樱桃》等,都是苦情片(剧),没有说教,以情感人,故事简单,却包含着切实的伦理,很接地气,也容易受观众喜欢。
(2)批判型
此类故事带有批判性,主人公多为反面人物,他们并非犯罪分子,但他们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也违背了人性,是性格或品性有缺陷的人,通过他们的故事,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揭露其丑恶,引起社会的关注,从反面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在欧洲,伦理故事最经典的原型故事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伊娥的故事”和“美狄亚的故事”。宙斯爱上了美丽的民间少女伊娥,偷偷从奥林匹斯神山下来。当他引诱伊娥时,却被妻子赫拉发现,宙斯急中生智,把伊娥变成一头小母牛,赫拉虽然看破,却将计就计,要求宙斯把这头小母牛送给她。宙斯做贼心虚,只得把伊娥送给赫拉,赫拉于是带走伊娥,令她受尽折磨。美狄亚为了帮助伊阿宋背叛了父亲,杀死了弟弟,伊阿宋却因贪图权势背弃了她与其他女人结婚。这两个故事虽然发生在神话传说中,却很有典型性。伊娥是个受害者,赫拉和宙斯都是加害者,这个故事很悲惨,也包含着很深的伦理意义,成为很多“三角恋”故事的原型故事。美狄亚是个受害者,也是个反抗者,但她先为了男人背叛并杀死亲人,后为了报复男人不但杀死了夺走爱人的女人,还杀害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她也是个加害者,从伦理上说也是有很大缺陷的,她的悲剧令人同情,更引人思考。
在我国,此类故事的原型故事可以追溯到《孔雀东南飞》,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主人公刘兰芝勤劳善良,与丈夫焦仲卿相爱,却为婆婆所不容,婆婆强迫丈夫将她休弃,刘兰芝回到家中,在哥哥的逼迫下改嫁,但刘兰芝不肯背弃爱情,与焦仲卿相约,以死殉情。一个美丽的女孩和一个懦弱的男人,加上一个凶悍的婆婆,成就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这样的故事模式依然在很多家庭伦理剧中沿用,也成为经典的故事原型。
歌颂型伦理故事所倡导的伦理观念一般都是比较正统且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比较保守,很少会引起人们的争议。批判型故事往往会选择那些更容易引人关注甚至可能引发人们争论的事件,其中包含的伦理观念也是比较激进的,甚至是反传统的,其中的人物性格也很复杂,往往性格中有善也有恶。相对于歌颂型的故事,批判型的伦理故事能够更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缺陷,更具有艺术魅力。
02.爱情片(剧)
人皆有情感,故事中也有情感,没有情感的滋润,故事也就无趣乏味。故事里有嬉笑怒骂,有爱恨情仇,而爱情片(剧)里的“情”,主要指的是男女爱情,爱情片(剧)是以男女情感为题材的影视剧类型。
男人与女人,相依相爱,又相互怨恨,男女之间的爱千年写不尽,男女之间的恨也是绵延不绝,这样的爱恨演绎出了许多或感天动地或缠绵悱恻或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对故事来说,爱情是永恒的题材,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爱情故事千千万,总结起来也无非只有两种结果:一为“合”,即相爱的男女修成正果,有情人成了眷属,是为正剧或喜剧;二为“分”,即相爱的男女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分离,酿成爱情悲剧。
总体而言,爱情片(剧)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青春偶像式
此类故事的主要功能是造梦,目标观众是12~24岁处于梦幻中的年轻人,主人公都是偶像式的人物。所谓偶像,其实是把自己不大可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他人身上,通过这个人物使自己的梦想得以实现。所以,偶像剧中的人物多为俊男靓女,出身非同寻常,男主如同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出身豪门、才华横溢、英俊潇洒、正直诚实、温柔体贴,而女主即便不是公主,也是灰姑娘式心地善良的漂亮姑娘,他们真心相爱,克服种种障碍,有情人终成眷属。
此类故事最流行的模式是梦想成真,即原本不可能的爱情梦想经过努力就成为了现实。所谓不可能其实是指男女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阻力,而这种阻力有时来自外部压力,有时则来自他们自身。
应该相爱或可能相爱的人走到一起会被认为理所当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梦想,比如门当户对,青梅竹马,走到了一起,别人会羡慕,但不觉得稀奇。不该相爱或不可能相爱的人相爱才算得上是梦想,比如一个乞丐爱上了一位公主,一位凤凰男爱上一位白富美,在现实中不大可能的事,在这里居然成真了,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梦想。
在这类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看似并不匹配。有时身份地位不匹配,如男的出身富贵,女的出身贫寒;有时是外貌不匹配,如男的丑陋,女的美若天仙,正是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或财富外貌之间的不对称,形成了阻力,并可能产生激烈的戏剧冲突,构建了故事的戏剧基础。
尽管男女之间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经历了种种坎坷,结果却十分圆满,如《西厢记》中的张生是个穷书生,而莺莺则是相国之女,最终他们冲破阻力,结为了夫妻,成就了一段美满的爱情。在电视剧《花千骨》中白子画与花千骨是师徒关系,还经历了生死劫,但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造就了一段梦幻式的美满爱情。
(2)悲情式
此类故事多为悲剧,故事模式为男女相爱却不得善终,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因为来自个人、家庭或社会的阻碍而被迫分离酿成了悲剧,经典的故事原型有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电影《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等。
此类故事大致有以下三种常用的故事模式:
①爱而不得:此类故事多为悲剧,不可得的爱情更让人怀念,更让人珍惜,也更容易让人美化,经典的故事原型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②三角恋:最经典的故事原型来自古希腊神话中“伊娥的故事”,好色的丈夫,善妒的妻子,加上受伤害的第三者,几乎是以后所有的三角恋故事的标准模式,如电视剧《牵手》《让爱做主》等。
③背叛:男人背叛女人,女人被抛弃,或女人背叛男人,最经典的故事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美狄亚的故事。美狄亚爱上了伊阿宋,不惜背叛亲人,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但伊阿宋移情别恋,美狄亚为了报复,杀死了与伊阿宋所生的儿子及伊阿宋的新欢,逃往雅典。在《荷马史诗》的描述中也是因为海伦背叛丈夫,与美男子帕里斯王子私奔,才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03.喜剧片(剧)
故事其实是靠剧情的味道来吸引人,能够把剧情写得有趣味是好编剧应该具备的能力。显然,最能给剧情增加趣味的就是喜剧性,剧情的妙趣往往也在这里,在很多影视剧里,喜剧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古典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来给人逗趣,给故事增添笑料,美国电影中也往往会有个喜剧人物不时插科打诨、逗人发笑,喜剧性就如味精,有了它,故事才会更有滋味。
喜剧片(剧)是一种以逗人发笑为主旨的故事类型,笑,不只是手段,也是目的,让观众在笑声中体验人生,解剖人性,看尽人生百态。
喜剧片(剧)是影视剧中充满智慧和活力,永远受到观众喜爱的类型,喜剧表演是最难于把握的表演技巧,让人开怀大笑比让人哭要难得多,如果还要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机智和深沉或苦涩和辛酸就更难了。
喜剧的目的是要引人发笑,没有笑声,也就不能称其为喜剧。喜剧引发的笑声通常是善意的。善意的笑才会使人感到轻松,感到快乐。一般说来,喜剧人物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坏。太好的人总是过于严肃,过于正直的人容易板住面孔,让人笑不出来。太坏的人,又容易引起人的憎恶和反感。喜剧人物大多是有缺点的好人,他们身上有引人发笑的一面,但这种笑不应对他人造成实际的伤害。在莫里哀的喜剧里有过像阿巴贡和答尔丢夫这样的坏人,作者让他们表演出种种丑态,引得观众开怀大笑,在笑声中得到满足和快感。
夸张是创造喜剧效果最有效的手段,没有夸张就没有喜剧。在喜剧里,人物总是变形的,他们的某些性格往往会被夸张,如阿巴贡的贪婪吝啬,答尔丢夫的伪善等。喜剧中的情节及人物动作和表情也是夸张的,例如描写乐队指挥在音乐会上指挥乐队的场面,在现实生活中本来是很严肃的,容不得差错,可是在喜剧片中,却可以让指挥丑态百出,边指挥边不停地挠着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身体东歪西斜的,甚至从台上掉下来。然而这种夸张必须要掌握好度,过了这个度,就容易流为低俗无聊,让人笑不出来,还觉得反感。在影视剧中,还可运用一些特殊的摄影手段达到喜剧的效果,如适当地采用一些广角镜头等。
喜剧很适合用电影和电视剧来表现,在观众中也很有市场,我国历来也有喜剧的传统。电影《疯狂的石头》《人再囧途之泰囧》《驴得水》和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刘老根》《神医喜来乐》都算是比较成功的喜剧。
西方的幽默文化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喜剧,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民间歌舞,古希腊最有代表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法国戏剧家莫里哀都创作过许多伟大的喜剧作品,此外,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以及俄国作家果戈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等都有很强的喜剧性这些作品都给喜剧电影和电视剧提供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原型。
喜剧的关键在于喜剧性人物的塑造。亚里士多德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痛苦。”亚里士多德对喜剧人物的分析,在今天的喜剧创作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喜剧性人物的性格都是单一性或扁平化的,即把人物身上的某种欲望和性格加以突出夸大,乃至让人觉得有悖常理,达到荒唐可笑的地步。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喜剧故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社会讽刺喜剧
从古希腊起,喜剧就具有社会讽刺功能。喜剧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经常抓住社会上那些无价值的丑陋乃至荒唐的事件或人物作为对象,经常采用夸张和对比等手法使之达到荒谬可笑的地步,加以讽刺性的批判。
社会讽刺喜剧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事件为主,主要针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一般会选择那些荒诞性的社会事件作为故事题材,最经典的原型故事是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有《百万英镑》《驴得水》《李茶的姑妈》等;二是以人物为主,对人物的某种性格加以夸张,达到可笑的地步,揭露人性的丑恶,最经典的原型故事是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有代表性的电影有《大独裁者》等。
社会讽刺喜剧的主人公多为反面人物,是被嘲讽和被批判的对象。
(2)幽默喜剧
幽默往往是与智慧联系在一起的,有幽默感的人通常也是富有智慧的人。幽默喜剧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正面人物,他们在智慧上超越了常人,对人对事看得很透,他们玩世不恭,以幽默的方式调侃人生,以智慧捉弄对手,使对手陷于尴尬可笑的境地,从而引人发笑。美国电影中许多主人公都有幽默感,喜剧性也成为很多美国电影的调味品,印度电影也带有类似的喜剧性,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等;在我国,王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带有喜剧性,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也都是具有智慧和幽默感的喜剧人物。
(3)性格喜剧
性格喜剧多为小情节,围绕人物展开故事情节,其喜剧性主要由人物性格中的喜剧因素所造成。
一般说来,以下两种人物比较具有喜剧性。
①有缺点的好人:这种人往往心地善良,但性格上有缺陷,有的爱慕虚荣,喜欢吹牛皮,如《闲人马大姐》中的潘大庆;有的天性热情,却总是好心办坏事,如《闲人马大姐》的马大姐;有的生活不幸,经常通过贬低和损毁别人来寻找心理安慰,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他们的缺点很明显,也使他们经常显得很可笑。
②与时代或周围环境脱节的好人:此类人物最有典型的是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俄国小说中的“多余人”也属于这类人物,他们生活在新的时代,却固守旧时代的传统和生活方式,使他们与时代及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发生严重错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难免显得有些可笑。我国电影《老炮儿》中的主人公六爷和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也都是与时代相脱节的人物,由于某种错位,使得他们性格带有一定的喜剧性。
(4)悲喜剧
所谓悲喜剧,其实就是用喜剧的方式来讲述悲剧性的故事,喜中带悲,看看可笑,内心却悲苦,就是所谓“含泪的笑”,俄国作家果戈理和契诃夫的小说都带有这样的喜剧性,也可看作是此类喜剧故事的故事原型。美国电影《美丽人生》、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以及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都可算是此类故事的代表作。
END
 往期推荐 

点击图标 关注我们


YOUNG LIFE



样生电影考研
3个北电研究生,1个出自样生!深耕北京电影学院BFA北电考研,始于16年。电影、生命、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