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作为一种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焊接及相关的工作环境中。然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 ICNIRP)和美国工业卫生师协会(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ACGIH)给出的蓝光接触限值不适用于焊接作业的场景。国家标准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及其采用的测量方法GBZ/T 189.6—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中的测量和计算过程并未涉及蓝光。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焊接作业环境中的蓝光接触限值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商景林等撰文《焊接作业环境中蓝光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基于ICNIRP指南和人眼成像原理》。本研究在简要分析蓝光对人眼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基础上,结合视网膜辐照度和蓝光辐亮度限值,并根据人眼的生物物理学原理和焊接作业的特点,推导出焊接作业环境中的蓝光接触限值,与焊接环境中的蓝光辐射比较分析后,给出蓝光防护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期望本研究能对物理职业危害因素的现场检测有所裨益,同时也为国内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参考。文章刊登于《环境与职业医学》2024年11月刊。本文通信作者为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商景林。
来源:https://www.jeom.org/
编辑部邀请到论文论文通信作者商景林高级工程师为读者带来研究的精彩解读,请点击观看。
作者简介
商景林
本文第一作者兼通信作者。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数字化技术室主任,兼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个体防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目前主要从事光辐射安全、检测设备的研发及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
本文内容来自《环境与职业医学》2024年11月刊,原文题目《焊接作业环境中蓝光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基于ICNIRP指南和人眼成像原理》
引用格式:商景林,张凯,周清.焊接作业环境中蓝光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基于ICNIRP指南和人眼成像原理[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4,41(11):1227-1231,1239.
原文链接:
https://www.jeom.org/article/doi/10.11836/JEOM24166
编辑 | 赵芸稼
审阅 | 汪 源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未注明特定来源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将获得及时妥善处理。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微信作品,需包含本微信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并注明《环境与职业医学》原创。
创刊于1984
报道内容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职业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成果
主办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收录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C)源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Scopus数据库
● EBSCO数据库
● DOAJ数据库
● Embase数据库
●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
● 日本JST数据库
● 美国化学文摘
●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
●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
官网:www.jeom.org
月刊,全文可在官网免费获取
电话:021-62084529
E-mail:jeom@scdc.sh.cn
关注我们
点击“赞”与“在看”,与更多人分享你的见识
点击 “阅读原文”,前往杂志主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