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促进与职业紧张研究团队: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失眠的相关性分析

文摘   2024-12-30 12:04   上海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电子制造业的生产工艺基本上变成机械化、现代化的操作,由此引发的职业紧张、抑郁症状和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等已成为电子制造业员工较为普遍的健康问题。随着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催生产业转型升级,对电子制造业员工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员工不能及时调节心理,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抑郁症状等负面情绪,引发失眠、嗜睡及昼夜节律失调等睡眠障碍。因睡眠障碍引发的意外生产事故或带来的健康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改善职业人群睡眠质量已成为亟须关注和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

基于此背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促进与职业紧张研究团队撰写《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失眠的相关性分析》一文,通过开展3个省(市)电子制造业员工睡眠情况调查,分析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对失眠的影响,旨在为改善该人群失眠状况、提升电子制造业产业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发表于《环境与职业医学》2024年11月刊。

来源:https://www.jeom.org/


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职业紧张监测与健康促进”项目,此项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承担,多省(市)合作单位共同完成。根据制造业发展集群,结合企业配合程度,采用判断抽样方法,于2019年9—11月在我国电子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选择4家代表企业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自我睡眠管理问卷》分别调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及睡眠情况。使用Pearson 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和第25、75百分位数[MP25P75)]描述;为分析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对失眠的影响,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强制进入法)将所有对失眠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均纳入分析。


研究结果

1. 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失眠报告率比较

回收有效问卷2614份,回收有效率为86.2%。2614名电子制造业员工年龄范围为19~60岁,为(30±6)岁;在岗工龄的MP25P75)为2.0(1.0,4.0)年;以男性(63.4%)、25~<30岁(38.1%)、已婚同居(46.0%)、本市户籍(86.6%)、大学专科或本科(44.1%)、个人月均收入<5000元(42.8%)、在岗工龄0.5~<5.0年(78.4%)、非流水线作业(60.4%)、轮班作业(63.3%)、长工时作业(93.0%)、不吸烟(80.6%)、不饮酒(62.2%)、体育锻炼1~3次·月−1(53.7%)为主。职业倦怠得分为(1.53±1.02)分,报告率为47.2%(1234/2614);抑郁症状得分为(6.73±4.27)分,报告率为19.5%(511/2614);失眠报告率为29.1%(760/2614),其中男性(29.5%)、年龄18~<25岁(31.7%)、单身(34.3%)、本市户籍(29.7%)、大学专科或本科(30.2%)、个人月均收入<5000元(30.8%)、在岗工龄5.0~<10.0年(32.3%)、流水线作业(30.5%)、轮班作业(30.5%)、长工时作业(29.6%)、吸烟(37.4%)、饮酒(33.0%)、无体育锻炼(35.9%)的员工失眠报告率较高。详见原文表1。

▼原文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组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失眠报告率

[ 注 ]*:包括未婚、离异和丧偶。


2. 不同职业倦怠、抑郁症状组间失眠报告率比较

职业倦怠组(1234人)检出失眠患者435例,无职业倦怠组(1380人)检出325例,不同职业倦怠组间失眠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3% vs. 23.6%,P<0.001);抑郁症状组(511人)检出失眠患者241例,无抑郁症状组(2103人)检出519例,不同抑郁症状组间失眠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2% vs. 24.7%,P<0.001)。详见原文表2。

▼原文表2 电子制造业员工不同职业倦怠、抑郁症状组间失眠报告率


3. 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对失眠影响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

以失眠作为应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第1层将表1中对失眠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人口学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方程,结果显示婚姻状况、个人月均收入、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对失眠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层将表1中对失眠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职业因素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方程,结果显示长工时作业对失眠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层将职业倦怠3个维度纳入方程,结果显示:职业倦怠可解释失眠的2.8%变异(P<0.001),其中情绪衰竭维度对失眠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4层将抑郁症状纳入方程,结果显示抑郁症状可解释失眠的1.2%变异(P<0.001),与此同时,情绪衰竭维度对失眠的影响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原文表3。

▼原文表3 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对失眠影响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

[ 注 ]*:P<0.001;自变量赋值:否=0,是=1;婚姻状况,单身=1,已婚分居=2,已婚同居=3;个人月均收入,<5000 元=1,5000~<9000 元=2,≥9000 元=3;体育锻炼,否=1,1~3 次·月−1=2,1~2 次·周−1=3,≥3 次·周−1=4;职业倦怠、抑郁症状,无=0,有=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水平均可影响其失眠状况。建议重点关注单身、月均收入低、长工时作业且有不良生活习惯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建立良好工作氛围、提高待遇福利水平、提供培训学习机会、设立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措施对员工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实施积极干预,从而降低由二者导致的睡眠问题。今后拟在本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失眠症状,并针对职业倦怠、抑郁症状与失眠的关联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刘晓曼

本文通信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分会秘书。主要研究方向:职业健康促进与职业心理健康。

陈惠清

本文共同通信作者。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主任医师。中国卫生监督协会职业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省级职业健康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广州市残疾预防及综合干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职业健康促进与职业心理健康。

李晓艺

本文第一作者。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健康促进与职业心理健康。

本文内容来自《环境与职业医学》2024年11月刊,原文题目《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失眠的相关性分析》

引用格式:李晓艺,郭垚,赵容,等.电子制造业员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失眠的相关性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4,41(11):1205-1212.

原文链接:

https://www.jeom.org/article/doi/10.11836/JEOM24132

编辑 | 赵芸稼 

审阅 | 张晨晨 

推荐阅读

新刊发布|《环境与职业医学》2024年11月刊全文上线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郭强之团队:我国职业接触限值与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师协会阈限值的比较研究

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商景林团队:焊接作业环境中蓝光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基于ICNIRP指南和人眼成像原理│附作者视频讲解

声明|本文未注明特定来源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将获得及时妥善处理。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微信作品,需包含本微信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并注明《环境与职业医学》原创。

创刊于1984

11
11


报道内容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职业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成果

主办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收录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C)源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Scopus数据库

● EBSCO数据库

● DOAJ数据库

● Embase数据库

●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

● 日本JST数据库

● 美国化学文摘

●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

●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

官网:www.jeom.org

月刊,全文可在官网免费获取

电话:021-62084529

E-mail:jeom@scdc.sh.cn

关注我们

11
11


点击“”与“在看”,与更多人分享你的见识

点击 “阅读原文”,前往杂志主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环境与职业医学
CSCD、中文核心、科技核心刊,报道环境因素、职业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成果。月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