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清:“环境健康效应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专栏|JEOM专家访谈

文摘   2024-12-12 12:01   上海  

环境污染物所致的健康效应是目前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受限于可靠的人群队列,以单个分子作为靶标的研究方法不能全面反映环境污染物胁迫下的生物健康效应。利用高通量组学技术、机器学习、表观遗传检测等技术在不同生物学维度上对细胞、类器官、组织、整体动物、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联合分析及研究,将有助于为环境污染物潜在的生物学效应及干预靶点研究提供数据支撑,进而为环境污染物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在此背景下,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汉清教授受邀组织了“环境健康效应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专栏,发表于《环境与职业医学》2024年10月刊。本期“专家访谈”栏目,编辑部特邀陈汉清教授解读“环境健康效应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相关问题。

点击观看访谈视频


访谈内容索引:

Q1:您组织“环境健康效应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专栏的背景和目的?➡ 00:17

Q2:环境健康效应研究中,有哪些值得关注和应用前景的新技术与新方法?➡03:13

Q3:环境健康效应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方面,国内与国际研究相比有哪些差异?➡08:36

Q4:您目前的研究中,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场景有哪些?➡12:31

Q5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4:55

01

环境健康效应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 张夏男, 吴申申, 孟庆涛, 李晓波, 陈瑞, 陈汉清

【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02

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PM2.5中氯化石蜡含量

➡ 闫文彦, 王超, 刘娟, 孙轶斌, 顾雯, 陆一夫, 方珂, 万祎, 唐宋

【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03

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与机器学习的非靶标金属组学方法区分暴露于不同形态汞的水稻

➡ 敖飘雪, 魏超杰, 解宏鑫, 费钰茜, 崔丽巍, 王伟, 涂成龙, 商立海, 李柏, 李玉锋

【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04

肺类器官模型的发展及其在职业暴露健康效应评估中的应用

➡ 李奕霞, 陈汉清, 韩毅

【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声明|本文未注明特定来源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将获得及时妥善处理。根据国家版权局相关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本微信作品,需包含本微信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并注明《环境与职业医学》原创。

创刊于1984

11
11


报道内容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职业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成果

主办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官网:www.jeom.org

月刊,全文可在官网免费获取

电话:021-62084529

E-mail:jeom@scdc.sh.cn

关注我们

11
11



点击 “阅读原文”,前往杂志主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环境与职业医学
CSCD、中文核心、科技核心刊,报道环境因素、职业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成果。月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