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四大家族,墙头欧家秘史

美食   2025-02-02 07:18   浙江  

在象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东乡萧家咯谷,西乡何家咯竹,墙头欧家咯屋,昌国卫俞家咯福”这句民谣,讲述着曾经象山四大家族的故事,而墙头欧家,无疑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底蕴。

欧家在墙头镇的兴盛,要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说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欧氏开办 “时敏学堂”。那时,欧家的长辈们深知知识的力量,他们希望家族子弟以及其他家族的孩子都能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不惜财力物力,在学堂开设了修身、国文、历史、地理等诸多课程。1912 年,欧氏义塾兴建,随后更是不断扩大校舍。到了 1914 年,西式楼房 100 余间拔地而起,吸引了县内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欧氏家族的这一善举,让许多原本没有机会读书的孩子,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他们还会贴补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几升或几斗米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孩子继续学业的希望。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欧家的贡献远不止于此。1938 年,在欧氏义塾创办了象山私立立三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这是当时象山唯一的初级中学,也是最高学府。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象山的青年们照亮了求知的道路。而且,这里还是革命烈士的地下活动基地,欧家的子弟们和进步师生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在这片土地上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秘密地进行着抗争。

时光流转,欧家的故事仍在继续。走进现代,在方家岙村有一对欧姓夫妻,欧才玉和欧大青,他们也是欧氏家族的普通一员。曾经,他们和许多村民一样,生活并不富裕,为了供儿子读书和造房子,欠下了 30 多万元的债。但欧家勤劳坚韧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12 年,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村党支部书记欧昌伍的多次劝说下,他们决定将自家农宅改造成农家客栈。

起初,他们心里也充满了担忧和疑虑,不知道这个小村子能否吸引来客人。但欧才玉作为老党员,还是咬着牙决定试一试。夫妻俩借了钱,加上政府的 2 万元补贴,将农宅简单改造成了 3 间客房 7 张床的小客栈。开业那天,他们既紧张又兴奋,虽然条件简陋,但他们用热情和真诚来弥补。每名游客一宿三餐只收 60 元,却能享受到每桌 11 菜 1 汤的 “高规格” 待遇。客人来了,他们跑前跑后帮忙提行李,还当起导游陪着客人爬大雷山、游方家岙水库。客人离开时,他们又会送上自家种的玉米、土豆等时令蔬菜。

欧大青的一手好厨艺,更是让客人赞不绝口,红烧肉、烤雷笋等成了客栈的招牌菜。为了让客人有更好的体验,欧才玉夫妻俩每年都对客栈进行升级,客房从 3 间扩到 6 间,床位也增加了,还不断改善就餐环境和进行绿化提升。如今,大青客栈生意越来越好,不仅还清了债,每年还有 20 多万元的纯利润。致富后的欧才玉夫妻也没有忘记乡亲,接到大批客人时,总会给村里其他客栈 “引流”,生意忙时还会请乡亲来帮忙,让大家都能增加收入。

欧家还有一处不得不提的文化瑰宝 —— 观海楼。这座有着 100 多年历史的藏书楼,曾是欧家文化传承的象征。两万余册藏书中不乏珍品善本,当年,这里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书香四溢。虽历经岁月变迁,藏书有所散失,但仍有不少珍藏于省、市、县各级图书馆,继续传承着欧家的文化血脉。

墙头欧家,从重视教育的先辈,到为抗战做出贡献的师生,再到勤劳致富带动乡亲的普通夫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家族的历史。他们的故事,是象山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乡村家族发展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传承与发展。

百无一用是书生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