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血奋发的“追梦青年”,到双鬓发白的“建设功臣”

美食   2025-02-03 07:18   浙江  

4月21日,《上海证券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宏润建设董事长郑宏舫:做一项工程 树一个标杆 交一方朋友》的文章。报道称,从热血奋发的“追梦青年”,到双鬓发白的“建设功臣”;从1973年领着一帮兄弟闯上海的“泥水匠”,到如今年施工产值超百亿元的上市公司掌门人,宏润已累计获得61项白玉兰奖、9项鲁班奖、10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七房里传瑰宝,东海灵岩显英华。郑宏舫这位具有传奇佳话的甬商缘何能书写出如此别样的精彩人生?答案或许早已在本年谱之前身《中华姓氏报·江南郑氏专刊》第24期三四版文字记载中找到:20世纪70年代,这位来自宁波市象山县定塘镇中坭村的年轻人,传承了浙东文化中的宁波商帮精神和崇义重德、忠孝诚信的郑氏文化精髓,将自己的队伍打造成了以建筑业为核心的“宏润帝国”,续写了中国近代最为显赫商帮之宁波商帮(位于镇海的“郑氏十七房”为宁波商帮最早发源地)勇闯“上海滩”的创业传奇。郑宏舫家族在宁波籍中国家族财富榜上已跻身财富前十名并荣登A股千富榜。

潮起潮落任星月,云卷云舒看人间。煮海熬波建家园,围涂垦荒变桑田。郑宏舫家乡中坭村是一个山海相间、多姓聚居的古村落,郑氏为村中大姓,近400人,大多集中在下灶、山灶、竿头三个自然村。相传中坭郑氏落户定塘始于晋代围垦海涂。从晚清开始,郑氏子孙在东海之滨从事了200多年“日晒火煎”的盐业生产。直至上世纪60年代,随着大塘港围塘工程竣工,中坭郑氏盐民才开始“盐转非”,从事农业和建筑业。中坭郑氏有新旧族谱两套,新族谱扉页上写道:本宗前谱咸丰己未年修,光绪三十三年重修。子孙历经齐、旭、登、朝、宏、恩、广、利字辈已繁衍第8代。

宏润扬帆风正劲,奋楫东海逐浪高。祖德扶持家宅旺,福泽后代子孙贤。跨入21世纪,中坭村即被列入宁波市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村创建单位。一座由郑宏舫的宏润集团出资兴建的农民会所已成为该村新地标。村旁那坐充满历史神奇故事与极富人间灵性,亿万年屹立在浙东海岸线之上的灵岩火山峰,也由郑宏舫投入巨资开发成了象山自然旅游资源的亮点景观。

牺牲一次春节 赢得一个工程1973年,身为象山中娄工程队的郑宏舫离开了故乡,来到上海这个陌生的大地方。他号召他的队员:咱们土人、土具、土法去闯大上海!

刚到上海时,他们以几只灰桶,几把砖刀艰难创业,从拆房、驳岸干起,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们做,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们去,历经苦难寻找着自己的立足之地。机会来了,那是1989年的除夕,当临近春节的气氛洒满上海大街小巷的时候,工程队的员工也已准备行装,归心似箭。

这时,郑宏舫突然接到上海有关部门的电话:“莘松高速公路工程为赶时间,急需春节加班,原施工单位不愿做,你们象山人愿不愿意做?”郑宏舫毫不犹豫地回答:“做!别人不做我们做。”上海有关方面取消了与原施工单位的合同,把整个工程交给了这支象山队伍。郑宏舫和70多位工人马上乘汽车开进了工地。他们放弃春节与家人一块儿过年团圆的机会,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硬是把原工期缩短了整整8个月。

该工程后来被建设部评为上海市“白玉兰”杯工程。荣誉让人高兴,而更让人高兴的是工程队从此在上海崭露头角,开始了建设大上海的新篇章。重金武装自己多了一分主动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掀起了高架桥建设的高峰,可是当时国内的企业很少有专门的设备,他们意识到,随着上海掀起市政建设的高潮,多一点这样的设备,早一点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就多了一分主动。为了武装自己,他们不惜代价。大吊车,是去辽宁抚顺托关系买来了,多了一倍的价格;打桩机,找到贵阳,对方临时加价,多付了25万元;为了这个项目,他们一下子投入了3.6亿元。当时很多人担心:投这么多钱,万一工程接不下来可怎么办?还不如做小工程过过小日子算了。可郑宏舫不这么想,他说,想过小日子,就不用到上海来了。

后来,这个项目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宏润集团因此也成为建高架桥的一支响当当的队伍,到目前为止,上海五分之一的高架桥都是他们造的。回忆创业的日日夜夜,郑宏舫感慨万千。他说,我们到上海时,没有关系,没有特长,只有靠苦干,靠质量。我们是一步步地拼下这片江山的。宏润集团是第一家进入上海市政建设领域的外地建筑企业,他们所承接的300多个项目中,许多都是上海市的“形象工程”:世纪大道、浦东机场、南北高架……如今,又获得了地铁M8线这一高科技的项目,成为上海市地铁建设中的第一家民营企业。

亏了2500万 树起一个好形象在重大工程中,对质量要求很高,但一般很少有亏钱的项目,可宏润就做过一个既得了鲁班奖又亏了钱的项目,那就是市政重点工程——延安西路高架。郑宏舫回忆当初,竞标的时候非常激烈,项目一拿到,他们知道,这次亏定了。上海市的有关部门还专门把他叫去做思想工作,郑总当场保证:“我不会拿自己开玩笑,更不会拿上海来开玩笑,你们放心好了。亏再多的钱我也要把这个工程做好。”最后,工程得了鲁班奖,而宏润却为此亏了2500万元,

但郑宏舫说,一个企业,形象最重要,钱亏了可以再赚,形象倒了才是最致命的。采访中,郑宏舫反反复复提到质量二字,为了把好质量关,提高队伍素质,郑宏舫采取招贤纳士、重奖重罚的措施。他要求,凡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100%,获“白玉兰杯”、“鲁班奖”的项目经理,分别给予重奖,奖得别人眼红。凡工程连续有3次质量整改单,项目经理就地免职,至今已有数名项目经理就地免职,罚得心痛。

宏润集团也在圈内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称号。公司从1992年至今,连续5次获建筑业的最高奖鲁班奖,16次荣获上海市“白玉兰”杯,成为外地在沪建筑企业中获奖最多的企业。郑宏舫,这个20岁带领一帮“泥腿子”闯上海滩的农家子弟,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家、上海市建设功臣、上海市优秀建筑企业经理等称号。超前一步 建起一个大本营宏润集团有自己的大本营,位于上海市中心14层的宏润大厦,这在上海的外地企业中是不多见的,如今,这个地段交通方便地价飞涨,除了四层楼由公司自用外,其余的都已出租,同行都纷纷称赞他们有先见之明。

可1996年,当郑宏舫决定要在这里造楼时,许多人都持反对态度,大家觉得,做建筑业的居无定所,根本没必要花钱买地造房,况且企业刚刚发展,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可郑宏舫觉得,买一块地造一幢楼,暂时会过紧日子,可从长远来看,这是企业形象,也是一项投资。作为建筑界第一个在上海买地造楼的人,郑宏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治企观——凡事想得远一点,动得早一点。在建筑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他又开始扩大产业链,在家乡象山建设高档商品房项目宏润花园、五星级象山港国际大酒店。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